马旭
- 作品数:147 被引量:637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槲皮素对结肠癌的抑癌机制研究被引量:9
- 2009年
-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结肠癌细胞系RKO中P53蛋白以及其下游基因Gadd45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检测不同浓度槲皮素作用于RKO细胞后的P53蛋白表达的变化,采用RT-PCR与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不同浓度槲皮素作用于RKO细胞后的Gadd45a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此外,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不同浓度槲皮素作用于EC109细胞后的Gadd45a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槲皮素作用于RKO细胞后,细胞的P53表达增高,Gadd45a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增高,并且呈现出一定浓度依赖性。另外,槲皮素作用于EC109细胞后,Gadd45a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增高,也呈现出一定浓度依赖性。结论槲皮素可能通过上调P53依赖途径中p53基因表达使Gadd45a表达增高,由此介入了对肿瘤发生发展的抑制。
- 王冲谭赛男陆彩玲姚楠马旭
- 关键词:槲皮素RKO细胞P53GADD45A
- 做好预防出生缺陷工作被引量:6
- 2005年
- 侯林浦马旭
- 关键词:缺陷儿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板层白内障家系致病基因的排除性定位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定位一个四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板层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选取在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河北任丘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记录家系遗传史。该家系28例成员(12例患者,16例非患者)进入本研究,12例患者接受全身及眼部检查,以排除存在白内障以外的眼部及全身疾患,16例非患者仅接受眼部检查。28例研究对象均采集外周静脉血5ml,提取基因组DNA,选取在物理距离上与已知非综合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相关的18个致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微卫星分子标记,基因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后进行基因分型。以基因分型的结果为基础,利用等位基因共享分析和基因测序对已知候选基因进行排除定位。结果该家系遗传特点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表型为板层先天性白内障;与位于1、2、10、11、12、16、17、21、22染色体上的15个致病基因附近的微卫星位点均不存在等位基因共享,基因测序排除了微卫星杂合度较低(位于3、13、19号染色体)的基因座。结论该家系存在新的致病基因,进一步确证了先天性白内障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该家系致病位点的确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王淑珍李飞峰赵阳高昌马旭朱思泉
- 关键词:先天性白内障微卫星标记基因测序
- 病残儿医学鉴定信息管理与决策分析系统建设研究被引量:7
- 2011年
- 病残儿医学鉴定管理工作是计划生育机构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我国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有力保障。本文介绍的《病残儿医学鉴定信息管理与决策分析系统》是《现代人口和生殖健康公共服务体系与区域综合示范》项目开发的集决策管理、应用服务和科研创新为一体的数字化应用平台,具有病残儿医学鉴定申请管理、个性化再生育优生指导、医学鉴定资料异地实时调用、医学鉴定再生育随访、智能决策病因分析、疾病地理空间分析、标准化流程的ICD-10疾病名称自动归类和远程专家咨询等功能。该系统的开发建设及稳定运行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提供了一种载体及模式的创新,充分体现了优质服务"提质提速"的内涵。
- 彭左旗赵君张宏光马旭
- 关键词:病残儿医学鉴定信息管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
- 出生缺陷干预从产前优生服务到孕前保健的模式转变被引量:35
- 2012年
- 1背景
出生缺陷也称为先天畸形,是患儿在出生时即在外形或体内所形成的可识别的结构或功能缺陷,据美国出生缺陷研究和预防中心估计:出生缺陷10%归因于环境因素,20%归因于遗传因素,而70%则是因环境和遗传交互作用或其他因素所致。
- 王媛媛马旭
- 关键词:出生缺陷干预孕前保健产前环境因素先天畸形
- 孕妇心理健康研究回顾与展望被引量:6
- 2013年
- 随着医学从纯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已将孕妇的心理保健作为围生医学不可忽视的部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围生期的心理健康问题.本综述就当前有关孕妇心理健康的研究进行简要概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予以展望.
- 徐继红彭左旗马旭
- 关键词:孕妇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围生医学生物模式心理保健围生期
- 育龄人群ABO血型与G6PD酶活性低下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 分析育龄人群ABO血型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低下的关系,以提供两者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线索。方法 以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参加深圳市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152363例育龄女性和136086例育龄男性为研究对象,并根据G6PD酶活性检测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非G6PD酶活性低下组与G6PD酶活性低下组。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收集相关信息,用χ2检验比较不同G6PD酶活性组间的基线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BO血型对G6PD酶活性低下发生风险的影响。结果 G6PD酶活性低下检出率女性为2.15%,男性为3.83%。AB、A、B、O血型女性G6PD酶活性低下检出率分别为1.62%、1.94%、2.06%、2.48%;在男性则分别为3.19%、3.36%、3.58%、4.50%。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与AB血型女性相比,B、O血型女性G6PD酶活性低下的发生风险分别高出23%(OR=1.23,95%CI:1.05-1.46)和46%(OR=1.46,95%CI:1.25-1.71),A血型女性G6PD酶活性低下的发生风险无统计学差异;与AB血型男性相比,O血型男性G6PD酶活性低下的发生风险高出36%(OR=1.36,95%CI:1.21-1.54),A、B血型男性G6PD酶活性低下的发生风险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育龄人群ABO血型与G6PD酶活性低下的发生存在关联,应针对O血型的G6PD酶活性低下人群加强健康管理。
- 张月关婷杨雪莹张宏光胡序怀代巧云葛珊杉高华方马旭马旭
- 关键词:ABO血型育龄人群
- Y染色体无精子症因子区及男性不育相关基因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05年
- 本文综述Y染色体无精子症因子(AZF)区及其与精子生成相关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在人类Y染色体有一段与无精子症相关的缺失区域,即AZF区,它分为a、b和c区。AZFa缺失一般表现为唯支持细胞综合征(SCOS),区域内有USP9Y、DBY和UTY等与精子生成相关的候选基因;AZFb区的缺失一般为从SCOS到生殖细胞阻滞等表型,区域内有RBMY、SMCY、EIF1AY和CDY2等候选基因;AZFc区缺失的性状较分散,主要候选基因有DAZ、CDY1等。不育男性中AZF区总缺失率约为8.2%,不同报道结果不同,这可能与人种、研究方法和病例的纳入标准有关。在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等辅助生育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进行不育男性Y染色体微缺失筛查对防止这种基因缺陷的遗传具有重要意义。
- 李座祥王琳唐文豪马旭
- 关键词:Y染色体微缺失无精子症因子男性不育
- 计划妊娠妇女月经不调的相关因素研究被引量:10
- 2016年
- 目的:了解计划妊娠妇女月经不调的影响因素,分析孕前中医体质与月经不调的相关性,为开展孕前保健服务提供科学数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在河南省10区县对月经不调的风险因素进行调查,最终纳入分析1030例,利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估。结果:月经不调的总患病率为31.5%(325/1030),偏颇体质占40.9%(420/1030)。偏颇体质中阳虚体质(OR=1.60,95%CI=1.15~2.22)、曾经人工流产(OR=1.41,95%CI=1~1.99)、被动吸烟(OR=1.77,95%CI=1.14~2.74)、有工作/生活压力(OR=2.68,95%CI=1.24~5.81)等因素与计划妊娠妇女发生月经不调有关。结论:偏颇体质、人工流产、被动吸烟、心理压力是计划妊娠妇女月经不调的重要风险因素。
- 王媛媛刘笃佳张倩郭桐君张亚彭左旗裴开颜马旭
- 关键词:月经不调孕前保健中医体质育龄妇女
- 测定巨细胞病毒特异性抗体亲和指数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以快速、简便的人巨细胞病毒特异性抗体亲和指数(CMV-IgG AI)检测方法作为有效的诊断工具,用于区分孕妇CMV原发感染与非原发感染。方法以标准的间接ELISA方法,8.0 mol/L尿素作为温和蛋白变性剂,用标准曲线方法定量测定标本中的CMV-IgG含量。结果共检测218例标本,其中187例为CMV既往感染标本,31例为继发或再感染、可疑原发感染和原发感染标本。以抗体亲和指数<35.0%作为阳性判断标准,此时方法的灵敏度为75.0%,特异度为91.4%,可用度为67.2%。既往感染、继发或再感染、可疑原发感染、原发感染4组的平均AI值分别是(61.42±25.69)%,(70.38±21.88)%,(66.73±23.62)%,(29.78±25.93)%,原发感染组与其它3组非原发感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8.0 mol/L尿素作为温和蛋白变性剂,用标准曲线方法定量测定标本中CMV-IgG含量适用于检测巨细胞病毒IgG抗体亲和指数(CMV-IgG AI),认为CMV-IgM联合CMV-IgG AI检测是区分原发与非原发感染的血清学方法之一。
- 牛向兰侯林浦李欣谷学英马旭
-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IGG抗体原发感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