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葡萄胎
  • 2篇激素
  • 2篇病理
  • 2篇病理学
  • 2篇雌激素
  • 1篇遗传学
  • 1篇遗传学分类
  • 1篇异位症
  • 1篇阴道
  • 1篇孕激素
  • 1篇孕酮
  • 1篇指纹
  • 1篇指纹法
  • 1篇受体
  • 1篇受体水平
  • 1篇子宫
  • 1篇子宫内膜
  • 1篇子宫内膜异位
  • 1篇子宫内膜异位...
  • 1篇卵泡

机构

  • 4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顾玲芬
  • 4篇张丽珠
  • 3篇王泽密
  • 3篇顾方颖
  • 2篇耿力
  • 2篇张小为
  • 2篇周羡梅
  • 1篇耿力
  • 1篇张丽珠

传媒

  • 5篇中华妇产科杂...

年份

  • 1篇1998
  • 3篇1996
  • 1篇199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葡萄胎的分子遗传学分类与大体病理类型的关系被引量:5
1998年
目的探讨葡萄胎的遗传学类型与病理形态学的关系。方法采用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的方法研究32例葡萄胎标本。结果DNA完全来自父源性的葡萄胎有21例,其中大体病理形态呈完全性葡萄胎者16例,占76%(16/21),部分性葡萄胎者5例,占24%(5/21);DNA来自双亲的葡萄胎11例,其中大体病理形态呈完全性葡萄胎者5例,占45%(5/11),部分性葡萄胎者6例,占55%(6/11);χ2检验结果表明葡萄胎的病理学类型与遗传学类型无明显的平行关系(P>0.10)。
张小为张丽珠周羡梅顾玲芬
关键词:葡萄胎病理学分子遗传学
应用腹腔镜及阴道B超检测不孕因素的探讨被引量:22
1996年
目的:分析女性不孕的因素。方法:对85例不孕妇女进行阴道B超检测卵泡发育、排卵,并于排卵后2~6天行腹腔镜检查。结果:阴道B超检测卵泡发育类型有6种,分别为正常卵泡排卵48例(56.47%);双卵泡排卵5例(5.88%),卵泡大(与正常卵泡比较);小卵泡排卵14例(16.47%),卵泡小,排卵迟,发育速度慢;卵泡不破裂黄素化综合征(LUFS)6例(7.06%),卵泡大;多囊卵巢排卵3例(3.53%),卵泡小,排卵晚;无排卵月经9例(10.90%)。腹腔镜检查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EMS)36例(42.35%),盆腔结核17例(20.00%),盆腔粘连30例(35.29%),输卵管不通和不畅28例(32.94%),EMS患者输卵管大都通畅,排卵者因粘连包裹未见血体及排卵斑的假LUFS6例。结论:卵泡发育与不孕有关,盆腔结核仍为不孕的主要原因。
顾玲芬张丽珠顾方颖王泽密耿力
关键词:阴道腹腔镜不孕症超声波诊断
卵泡发育类型和黄体功能关系的探讨被引量:65
1995年
应用阴道B超连续监测不孕症患者76例,其中正常单卵泡排卵者48例(单卵泡组),正常双卵泡排卵者5例(双卵泡组),小卵泡排卵者14例(小卵泡组),多囊卵巢(PCO)排卵者3例(PCO组),卵泡不破裂黄素化综合征(LUFS)排卵者6例(LUFS组)。结果:单卵泡组子宫内膜发育迟缓2例,黄体期过短5例,黄体功能不全(LPD)的发生率为14.58%;双卵泡组黄体功能均正常;小卵泡组子宫内膜发育迟缓3例,黄体期过短5例,LPD发生率为57.14%;PCO组子宫内膜发育迟缓1例,黄体期过短1例;LUFS组无子宫内膜发育迟缓,黄体期过短3例。后3种类型的LPD的总发生率为56.52%,与正常卵泡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5)。提示:黄体功能与卵泡发育类型密切相关。
顾玲芬张丽珠顾方颖耿力王泽密
关键词:卵泡雌激素孕酮
葡萄胎的DNA指纹及其与恶变的关系被引量:14
1996年
目的:研究葡萄胎的DNA来源及其与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41例葡萄胎标本主要采自北京地区,以吸宫术后8周血hCG高于正常为恶变标准。用Jeffreys探针33.15与这41例葡萄胎标本及夫妇双方血DNA的HinfI限制性片段作Southern吸印杂交,获得DNA指纹,经过对比分析,判定葡萄胎的DNA来源。结果:32例标本获得了清晰的DNA指纹图谱,其中DNA完全来自父源者21例,恶变6例,占28.6%(6/21);DNA来自双亲者11例,均无恶变。结论:DNA完全来自父源与来自双亲的葡萄胎相比较,其恶变风险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
张小为张丽珠周羡梅顾玲芬
关键词:葡萄胎DNA指纹法病理学
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与在位内膜发育日期及雌、孕激素受体水平被引量:21
1996年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理。方法:对2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进行病理组织学发育日期评定,对其中15例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测定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异位内膜较在位内膜发育落后的有19例(67.9%),提前的4例(14.3%),仅5例(17.9%)相符合;ER、PR水平异位内膜较在位内膜低,在腺体细胞中的差别有显著性(P<0.01,P<0.05),在间质细胞中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免疫组化ABC法可对受体定位,在异位内膜ER、PR研究上优于葡聚糖活性碳吸附(DCC)法,异位内膜不同于在位内膜可能与发病机理及局部激素环境有关。
顾玲芬张丽珠顾方颖耿力王泽密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受体雌激素孕激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