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锷
- 作品数:10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部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 科学精神的失落:近代中国科学观的庸俗化倾向被引量:4
- 2000年
- 科学的精神传统和实验技术是西方科学发展的基础。近代中国的思想家们在学习西方科学的过程中 ,从功利的原则出发 ,接受西方科学的技术传统 ,却漠视和抛弃其精神传统 ,甚至把科学精神和科学理性异化为一种技术手段。因此 ,近代中国的科学观弥漫着强烈的功利化和庸俗化倾向。这种倾向对中国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 项锷
- 关键词:科学观功利主义庸俗化
- 试析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制日援华政策
- 1999年
- 本文通过对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日逐步禁运、对华物资援助的分析,认为:美国受国内外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其态度有从软弱到强硬的发展过程,但并不存在对日妥协、牺牲中国利益的意图。支援中国的抗战是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的。
- 项锷
- 胡适政治思想中的美国情结
- 1998年
- 项锷
- 关键词:政治思想实用主义哲学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实验主义民主宪政学术思想
- “放蒋出笼”:50年代的美国远东新战略
- 1994年
- 本文阐述了50年代美国远东新战略的形成及其结果,认为它是冷战前提下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产物,这种政策不变,则中美两国关系的僵局就无法打破。
- 项锷
- 关键词:遏制政策
- 从温和到激进:巴黎和会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型
- 2009年
- 社会行为是社会思想的直接结果,社会的剧烈震荡,往往是由思想的震荡开始的。中国近代激烈的社会革命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其根源在于巴黎和会中西方列强对中国利益的出卖。这一事件使中国知识分子遭受了极大的心灵震撼,也使他们的思想发生了剧变,从原先对西方的崇拜,对威尔逊主义的敬仰,迅速走向对西方的憎恶。这一切是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发生的。这几个月的心灵激荡,使中国知识分子从温和走向激进。思想的激变,瞬间扭转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
- 项锷
- 关键词:巴黎和会威尔逊主义中国知识分子
- 有关二战中废除不平等条约问题的再评价──兼论国民政府在废约问题上的作用被引量:1
- 2001年
- 国民政府在废除不平等条约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废约之所以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虽然是中国人民长期抗争的结果,但政府的外交行为是实现不平等条约废除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在评价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时,不应从其政权性质出发,而应从史实出发;也不应只着眼于废约中所遗留的问题,而应明白外交上全赢的可能是极少的。对国民政府在废约上的作用只能从它是出卖了中国的权益,还是收回了权益这一角度来评价。
- 项锷
- 关键词:不平等条约国民政府
- 费正清创建现代美国中国学的启示被引量:3
- 2000年
- 项锷
- 关键词:费正清中国学历史学学术研究
- 论“南京大屠杀”研究之目的和视野被引量:1
- 2000年
- 研究南京大屠杀,完全离不开政治目的,如将这部战争史故意纳入非政治范畴去考察,就会走入歧途。日本一些学者以“核实史料”、“修正史实”、“反面证据论”为名,抹杀正确结论,否定大屠杀的存在,其本身含有政治目的。研究应本着证据、真实、人道的统一原则,对历史作实事求是的考证与剖析,才能反思和吸取历史教训,促进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 项锷
- 关键词:中日战争南京大屠杀政治目的政治偏见
- 再论同文馆之争被引量:5
- 2006年
- 思想意识形态争论的背后隐藏着社会政治集团的实际利益博弈。1867年的同文馆之争,表面上是要不要实行洋务的思想之争,实际上是朝廷内部主流的科甲正途出身的官僚阶层为维护自身传统利益而挑起的一场斗争。清政府没有借此机遇调整各政治集团的利益,而是利用慈禧太后的威权,以简单的方式压制了反对派的言论,从而使洋务运动的深入化,埋下了隐患。
- 项锷
- 关键词:京师同文馆西学奕诉
- 美国大学通才教育的历史演进被引量:11
- 2004年
-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高等教育的理想。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也是高等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美国大学通才教育的产生正是为了调和两者的矛盾。通才教育模式在美国大学历史演进中的复归表明,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受教育者在社会中的选择越来越复杂、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日益提高的情况下,通才教育是值得借鉴的模式。
- 项锷
- 关键词:通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