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韦晓丽

作品数:10 被引量:54H指数:3
供职机构:安徽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安徽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针刺
  • 5篇卒中
  • 4篇卒中后
  • 4篇脑卒中
  • 3篇脑卒中后
  • 2篇电针
  • 2篇血性
  • 2篇中风
  • 2篇躯干
  • 2篇躯干肌
  • 2篇缺血
  • 2篇康复
  • 2篇康复训练
  • 2篇康复治疗
  • 2篇干预作用
  • 1篇单胺
  • 1篇单胺类
  • 1篇单胺类神经递...
  • 1篇递质
  • 1篇电针百会

机构

  • 7篇安徽中医药大...
  • 3篇安徽中医学院
  • 2篇安徽省针灸医...
  • 1篇安徽中医学院...

作者

  • 10篇韦晓丽
  • 7篇李佩芳
  • 3篇浦芳
  • 2篇茆阿文
  • 2篇孙培养
  • 2篇曹奕
  • 2篇王涛
  • 2篇郭庆军
  • 2篇李梦
  • 1篇蔡荣林
  • 1篇陈倩倩
  • 1篇高晓明
  • 1篇刘霞
  • 1篇汪静
  • 1篇陈浩

传媒

  • 4篇中医药临床杂...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陕西中医
  • 1篇云南中医学院...
  • 1篇广西中医药大...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3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头体针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平衡障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康复对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脑卒中病人按1:1:1的比例分为三组:头体针结合康复组(治疗组)、体针结合康复组(对照1组)、康复组(对照2组)。其中,治...
韦晓丽
关键词:康复训练
文献传递
中医院校附属医院临床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思考被引量:3
2016年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也要熟练临床基本技能操作。而临床技能实训中心的建立,正是为医学生实践提供重要平台。国卫科教发(〔2013〕56号)文提出:到2015年,各省(区、市)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到2020年,基本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韦晓丽曹奕陈浩
关键词:实训
针刺躯干肌治疗脑卒中后平衡障碍临床研究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观察针刺躯干肌法治疗脑卒中后平衡障碍的临床疗效,为该疗法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60例符合受试条件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即分为针刺躯干肌组(治疗组)和康复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神经内科的对症处理和针灸科的常规针刺及辨证加减,然后按不同组别分别给予相应的针刺和康复处理。治疗组对背部和腹部躯干肌上选定的穴位进行交替针刺治疗,采用平补平泻法,每次留针40min,期间行针一次,每日一次,一周六次,四周为一个疗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肢体康复治疗。60例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接受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表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指数量表(ADL)积分评定。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对脑卒中后平衡障碍患者的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①2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患者的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②治疗后2组组间Berg量表评分比较:治疗组的评分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治疗后2组组间Fugl-Meyer比较:治疗组的评分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P<0.05)。④治疗后2组组间ADL比较:治疗组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⑤治疗后2组临床疗效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针刺躯干肌法与康复训练法均可以改善脑卒中后平衡障碍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②针刺躯干肌法在改善脑卒中后平衡障碍患者的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优于康复训练法。
李佩芳郭庆军浦芳王涛孙培养茆阿文韦晓丽
关键词:针刺脑卒中躯干肌
石冰醒脑丸联合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观察
2025年
目的:观察石冰醒脑丸联合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4例血管性痴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组和联合组各32例,其中电针组脱失1例。电针组单纯进行电针治疗,1次/d,每周治疗6 d;联合组在电针组的基础上联合石冰醒脑丸口服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观察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认知功能水平(MMSE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以及大脑后动脉(PCA)的血流速度、血清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β(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以及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血清S-100β以及NSE水平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评分、ADL评分、ACA、MCA、PCA血流量及血清NGF水平升高,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90.63%,高于对照组的74.19%(P<0.05)。结论:石冰醒脑丸联合电针能够显著提高VD患者的脑血流量,改善患者的血清神经因子水平,改善认知功能及生活能力水平,临床疗效显著。
汪静李佩芳高晓明浦芳刘霞韦晓丽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电针神经营养因子脑血流量
针刺对缺血性中风相关危险因子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观察针刺对缺血性中风相关危险因子的干预作用。方法将符合缺血性中风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干预组30例采用针刺干预和常规治疗组30例采用阿司匹林75mg,每日一次,1个月为1个疗程,共3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血脂水平、脑血流变化、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血压和血糖、SOD、MDA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针刺干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脑血流变化、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血压和血糖、SOD、MDA等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且针刺干预组患者TG、HDL-C、左侧大脑中动脉Vmin、PI水平及右侧大脑中动脉Vmax、Vmin、RI,全血黏度低切值、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水平,空腹血糖、收缩压,SOD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针刺对缺血性中风的高危因子具有良性干预作用,可以作为缺血性中风的二级预防手段之一。
李梦李佩芳韦晓丽蔡荣林
关键词:针刺缺血性中风
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SOD、MDA干预作用的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SOD、MDA指标的干预作用。方法:将符合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患者60例,随机分为针刺干预组(A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B组)30例。A组采用针刺干预;B组采用阿司匹林75mg,每日1次。每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为1个治疗周期。观察治疗1周期前后SOD、MDA指标变化情况。结果:2组患者在每个治疗周期前后SOD、MDA指标,组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危因素SOD、MDA具有良性干预作用,本疗法可以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手段之一。
李佩芳李梦韦晓丽
关键词:针刺缺血性脑卒中SODMDA
针剌躯干肌治疗脑卒中后平衡障碍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针刺躯干肌法治疗脑卒中后平衡障碍的临床疗效,为该疗法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60例符合受试条件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即分为针刺躯干肌组(治疗组)和康复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神经...
李佩芳郭庆军浦芳王涛孙培养茆阿文韦晓丽
关键词:针刺脑卒中躯干肌
针刺和(或)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平衡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2年
脑卒中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等特点。而脑卒中后运动功能中平衡能力的丧失或减退表现得尤为突出,其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自主性产生重要影响。脑卒中,中医学称之为“中风”。中医基础理论认为此病之病机,不外乎风、火、气、痰、虚、瘀六种。病性多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痰瘀阻。而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主因其髓海空虚,兼痰浊瘀血上扰而发病。本文对近年来针刺和(或)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平衡障碍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韦晓丽李佩芳
关键词:针刺康复治疗
电针百会、四神聪对围绝经期抑郁模型大鼠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被引量:19
2019年
目的:观察电针百会、四神聪对围绝经期抑郁模型大鼠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探讨其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作用机理。方法:选用卵巢去势术后孤养并予以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刺激制作抑郁动物模型8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物组、假针刺组和电针组,连续治疗2周,通过观察比较大鼠脑组织中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及行为学变化,研究电针百会、四神聪的作用机制。观察结果:电针组较模型组、假针刺组及药物组能够明显调节模型大鼠脑组织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结论:电针百会、四神聪能够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其机理可能与调节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有关。
陈倩倩曹奕盛红梅韦晓丽
关键词:电针围绝经期抑郁症单胺类神经递质
针刺督脉经穴联合中药治疗气虚血瘀证中风恢复期患者的临床观察被引量:7
2023年
目的 探讨针刺督脉经穴联合中药治疗气虚血瘀证中风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气虚血瘀证中风恢复期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中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督脉经穴治疗,记录治疗前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躯干损伤量表(trunk impairment scale,TIS)评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3%,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NIHSS评分、HCY及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TIS评分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NIHSS评分、TIS评分、HCY及hs-CRP水平经两组治疗后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采用针刺督脉经穴联合中药,能有效改善中风恢复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躯干控制能力。
韦晓丽李佩芳
关键词: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证针刺补阳还五汤加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