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筱芳
- 作品数:13 被引量:71H指数:6
- 供职机构:西南民族学院文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学更多>>
- 也论中国古代忠君观念的产生被引量:4
- 2001年
- 本文对忠君观念是从孝中分离或延伸出来的观点提出异议,认为孝既不能协调君臣关系,也没有包含臣对君的忠。忠君观念产生于春秋时期,其思想渊源就是西周的臣德“敬”,其母体则是春秋的公共道德“忠”。春秋时期调整、规范君臣关系的道德是“君明臣忠”。君明臣忠观念的产生是由于君臣政治关系的明确和社会道德的进步,特别是社会政治的巨大变化。“忠”君之德的产生与宗法制度和孝德无关。
- 陈筱芳
- 关键词:忠君观念春秋时期君臣关系道德规范
- 春秋男尊女卑与女性的抗争被引量:10
- 1998年
- 陈筱芳
- 关键词:女性婚姻自主权等级秩序男女平等男女有别
- 春秋道德的特点被引量:1
- 2001年
- 春秋道德突出的特点是宗教性、宗法性、相对性和平等性 ,虽有一定的等差性 ,却没有压迫性和奴役性。春秋道德的宗教性 ,与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密切相关。春秋道德的宗法性 ,是宗法制作用于道德的体现。春秋道德的相对性、平等性既是社会客观需要 ,也是道德发挥社会功能的一个基本条件。春秋尚未建立起高度君主专制 ,政治为道德提供了比较宽松的环境 ,这是春秋道德具有相对性。
- 陈筱芳
- 关键词:宗教性宗法性相对性平等性社会公德道德义务
- 从《左传》看春秋时期的神正论
- 2003年
- 根据西方宗教学理论 ,一切认为神是正义的或宇宙是有意义的理论都可以称为神正论 ,以此观之 ,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的宗教观念中 ,就已经存在神正论思想。春秋神正论认为神“聪明正直” ,“惟德是依” ,福佑有德之人而降祸于恶人。春秋神正论有此世补偿和后代补偿两种类型。春秋神正论将人的价值实现托付于神 ,又让神转交给人自己 ,它不是从虚幻走向虚幻 ,而是从虚幻走向现实。春秋神正论更多地继承了西周神正思想中对贵族成员的道德警戒倾向 ,而不是对被统治阶级的神正安抚和威胁。其终极目标是提高世人行为选择的道德意识 ,减少现实社会的无序和混乱。
- 陈筱芳
- 关键词:《左传》春秋时期神正论道德佛教宗教观念
- 论春秋时期的媵制被引量:2
- 1999年
- 春秋媵制不是汉儒所谓侄娣从嫁或他国以女陪嫁。媵有两类:娘家嫁女之媵是以臣妾财物陪嫁。一国嫁女他国来媵是诸侯相互在对方嫁女时赠送贺礼——亦媵臣、媵妾、媵器类,属于列国之间的友好交往活动,并非他国以女陪嫁的婚姻行为,无国数和同姓的限制。春秋同时存在媵和侄娣从嫁两种嫁女的礼制。
- 陈筱芳
- 关键词:外交活动
- 试论春秋奔者与本国和奔国的关系被引量:8
- 1997年
- 春秋奔者大多数是政治避难者和流放者,奔者与本国是逃亡者和驱逐者的关系。这种不相容关系演变为三种结果:变本加厉的不相容关系、相容关系和关系断绝。奔者与奔国是投靠者与接纳者的关系,也是双向选择关系。在一般情况中,本国与奔国不会因奔者而影响原有的国家关系。
- 陈筱芳
- 关键词:春秋本国
- 试论春秋列国间的战争被引量:12
- 1997年
- 春秋列国间500多起战事,可分为掠夺性、兼并性、报复性、干涉性和争霸性五类。“春秋无义战”之说是以天子至尊为评价尺度而缺乏全面客观的分析。从特定历史时期和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不少战争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兼并战争,为中华民族高层次的大一统奠定了现实的和社会心理的基础。春秋人并不好战。
- 陈筱芳
- 春秋时期的贞节观被引量:12
- 2000年
- 贞节观萌生于春秋时期,是由女性所提出。它的产生是个人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女性“人尽夫”而无婚姻自主权的现实,人与人之间的忠德和明确的性道德,是贞节观产生的社会环境因素。女性对爱情的执著、自尊意识以及对“屈辱和难堪”的婚姻环境的不满所形成的逆反心理,是贞节观产生的个人内在因素。萌芽时期的贞节观是妇女自我保护的工具,是以人为目的的。贞节观不是父权制私有财产的直接产物,一夫多妻的婚姻家庭关系和男尊女卑的两性关系才是贞节观产生的社会前提。
- 陈筱芳
- 关键词:春秋时期贞节观一夫多妻制两性关系妇女
- 中国古代婚姻研究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被引量:4
- 2002年
-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对学术界关于中国古代婚姻的研究影响很大。一方面 ,学术界套用恩格斯的论述 ,忽略了中国古代婚姻发展序列的特殊性 ,也没能洞悉中国古代的基本婚姻制度为一夫多妻制。另一方面 ,恩格斯的论述为研究中国古代婚姻问题———诸如实际的婚姻生活中一夫一妻远比一夫多妻普遍的根本原因 ,一夫多妻婚制的本质 ,贞节观产生的真正原因等 。
- 陈筱芳
- 关键词:恩格斯婚姻研究
- 《伍子胥变文》的历史真实性及价值取向被引量:6
- 2002年
- 伍子胥的事迹最早出现在《左传》中 ,《左传》到《伍子胥变文》 ,是从史书到文学作品的改变 ,伍子胥则由历史人物变成了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本文以《左传》为本 ,兼及其他文献 ,探讨《伍子胥变文》的历史真实性。文章认为《伍子胥变文》的内容许多与历史事实相违或为史实所无 ,至多算是七虚三实。作者突破了忠君观念和家族血缘观念的藩篱 ,以正义和道德作为评价人物的唯一标准 ,美善击败丑恶、弱小战胜强暴是作家构思文学情节的尺度 。
- 陈筱芳
- 关键词:伍子胥变文左传历史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