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彩凤

作品数:29 被引量:102H指数:5
供职机构: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东莞市科技局科研立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新生儿
  • 6篇儿童
  • 5篇血清
  • 5篇预后
  • 5篇哮喘
  • 5篇疗效
  • 4篇新生儿破伤风
  • 4篇小儿
  • 4篇急性
  • 3篇治疗小儿
  • 3篇窒息
  • 3篇肿瘤坏死因子
  • 3篇综合征
  • 3篇吸入
  • 3篇吸入治疗
  • 3篇哮喘急性发作
  • 3篇疗效观察
  • 3篇磷酸果糖
  • 3篇坏死因子
  • 3篇患儿

机构

  • 29篇东莞市太平人...
  • 3篇中山大学
  • 2篇广州市儿童医...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东莞市妇幼保...
  • 1篇东莞市莞城医...

作者

  • 29篇陈彩凤
  • 8篇陈建江
  • 8篇杨华英
  • 6篇李薇
  • 6篇陈就好
  • 5篇黄柏枝
  • 4篇邓树棠
  • 4篇曾爱红
  • 4篇方泽雄
  • 4篇陈伟宁
  • 4篇马广伟
  • 3篇刘秀琴
  • 2篇陈艳珍
  • 2篇刘晓萍
  • 2篇姜申夫
  • 2篇王桂桃
  • 2篇李彬龙
  • 2篇杨宝英
  • 2篇周伟
  • 2篇周勇

传媒

  • 4篇广东药学院学...
  • 3篇新医学
  • 3篇广东医学
  • 2篇国际医药卫生...
  • 2篇小儿急救医学
  • 2篇中国儿童保健...
  • 2篇广东医学院学...
  • 2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新生儿科杂志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广州医药
  • 1篇重庆医学
  • 1篇广州医学院学...
  • 1篇现代医院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岭南急诊医学...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6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6篇2005
  • 3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4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6-二磷酸果糖早期干预对重度窒息新生儿脑损伤程度的影响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 探讨 1,6 二磷酸果糖 (FDP)早期干预对重度窒息新生儿脑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  84例重度窒息复苏后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及FDP治疗组。FDP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尽早 (生后 6h内 )应用FDP治疗。观察与比较二组惊厥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的临床、CT分度和行为神经评分测定。结果 FDP治疗组惊厥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 ,前者重度HIE(包括头颅CT脑白质低密度呈中、重度改变者 )的发生率亦明显低于后者 (P <0 0 5 )。生后 7~ 8d和 12~ 14d的行为神经评分 <35分者所占百分比 ,FDP治疗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 ,FDP治疗组的病死率亦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结论 对重度窒息的新生儿 ,在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尽早使用FDP能显著减轻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程度 。
李薇陈彩凤周伟
关键词:窒息脑损伤1,6-二磷酸果糖新生儿
不同光源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作用评价被引量:6
2001年
目的  评价不同光源的作用。 方法  生后 49~ 72h ,血清总胆红素 >2 0 5 μmol/L之足月高胆儿 ,随机分为蓝光组、蓝绿光组及绿光组各 2 0例 ,持续光疗 48h。光强度 (单位 μw·cm2 ·nm)蓝光 12~ 16,蓝绿光 8~ 12 ,绿光 5~ 8。光疗前后分别检血细胞、血生化及内分泌激素。 结果  与光疗前比较 ,光疗后蓝光及蓝绿光组血红细胞减少 ;三组血胆红素均显著下降 ,以蓝光组为著 ,蓝绿光组次之 ,绿光组不像文献所报导有效 ;三组对其他血细胞、血生化及内分泌激素均无影响。 结论  除蓝光可致轻度贫血外 ,无其他副作用。但比较不同光源对降低血胆红素的疗效 ,必须要光谱纯度、光强度、半衰期等条件较一致时 ,才能作出科学的评价。
陈就好张晓阳陈彩凤陈艳珍姜申夫方泽雄
关键词:光源婴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1,6-二磷酸果糖对新生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中促炎与抗炎因子的影响——附33例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在SIRS新生儿中应用1,6-二磷酸果糖(fluctose-1,6-diphosphate,FDP)对炎症因子或抗炎因子的影响。方法:SIRS新生儿62例,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29例,FDP治疗组33例,并将同期20名健康新生儿设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采用头孢类抗生素及青霉素抗感染治疗和支持疗法。FDP治疗组在采用常规治疗组相同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FDP。于确诊SIRS后立即开始使用,剂量为250mg/(kg.d),用输注泵静脉匀速输注,速度为4~6mg/(kg.min),连续用药5d。记录FDP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日体温、呼吸、心率变化;检测FDP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确诊SIRS的第1、4、7日的外周血CRP、白细胞计数、TNF-α和白介素-10水平,对照组检测上述指标1次。结果:于确诊第4日,常规治疗组的体温,呼吸及心率明显高于FDP治疗组(均为P<0.05),2组上述生命体征于发病第7日均恢复正常。于确诊第1日,常规治疗组与FDP治疗组的CRP、白细胞计数、TNF-α升高,白介素-10下降,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于确诊第4日,2组CRP、白细胞计数、TNF-α明显升高,但FDP治疗组低于常规治疗组,FDP治疗组白介素-10下降也不如常规治疗组明显;确诊第7日,2组上述指标恢复情况相似。结论:在SIRS新生儿中应用FDP可控制炎症网络的失衡现象,抑制TNF-α的异常升高及防止白介素-10异常下降。
陈彩凤陈建江王桂桃李薇陈克正
关键词:1,6-二磷酸果糖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炎症因子抗炎因子新生儿
盐酸氨溴索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43例疗效观察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佐治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将85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2例给予抗感染、抗病毒及吸氧等对症处理,治疗组43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15mg,静脉滴注,每日2次,疗程7d。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显效率(90.7%)明显高于对照组(76.2%)(P<0.01),治疗组的平均住院时间(8.7±4.6)d与对照组的(11.2±5.0)d相比明显缩短(P<0.01)。结论: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佐治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安全、有效,可以快速缓解症状,提高治愈率。
陈彩凤
关键词:盐酸氨溴索毛细支气管炎小儿
新生儿破伤风影响的预后因素探讨
1997年
陈建江陈就好陈彩凤
关键词:新生儿破伤风预后
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疱疹性口炎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观察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疱疹性口炎的疗效。方法:疱疹性口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92例和对照组88例,两组患儿均给予病毒唑静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α-干扰素10万u进行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加用生理盐水20 mL),每日1次,每次20min,连用4 d。结果:治疗组在退热时间、疱疹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结论: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疱疹性口炎具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方泽雄陈彩凤杨华英
关键词:干扰素雾化吸入疱疹性口炎疗效分析
肾病综合征儿童淋巴细胞表型及细胞因子的变化分析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通过监测 ,探讨不同患病时期PNS儿童T淋巴细胞表型及白细胞介素 6 (IL 6 )、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 α)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PNS患儿 2 2例 ,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表型CD3、CD4、CD8的阳性细胞百分率 ;酶联免疫技术对细胞因子 (IL 6、TNF α)监测 ,组间进行比较t检验。结果 :活动期与缓解期、对照组比较 ,CD4细胞数量明显降低 (P <0 0 1) ,CD8细胞数量明显升高 (P <0 0 1) ,CD4 /CD8比值显著降低 (P <0 0 1) ,IL 6、TNF α含量均显著升高 (P <0 0 1)。缓解期IL 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PNS患儿免疫功能明显下降 ,免疫的辅助功能降低 ,CD4、CD8、IL 6、TNF
陈国敏陈彩凤杨华英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儿童淋巴细胞表型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
α1b-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50例被引量:15
2004年
目的了解α1b 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以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疗法治疗。α1b 干扰素用药剂量为 0 .5万u/kg·次 ,用生理盐水稀释至 3mL ,对照组为同等量生理盐水。每次持续 2 0min ,每日 2次 ,疗程共 5d。结果干扰素组在止咳、平喘、退热及肺部哮喘音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 ,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CD3 、CD4细胞明显增加 ,CD8细胞显著下降 ,CD4/CD8比值升高 ,IgE水平降低 ,IFN水平提高 ,差异有显著性。结论α1b 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 ,可促进临床症状和体征恢复 ,缩短病程 ,还可调节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功能紊乱 ,诱导产生内源性干扰素 。
陈建江陈彩凤杨华英
关键词: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干扰素雾化吸入疗法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与头颅CT、MR影像关系初步探讨
1994年
我科自1991年3月~1993年10月共收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71例,其中1992年11月前作头颅CT检查27例;1992年12月后作头颅MR检查20例(其中1例曾同时作CT及MR检查)。现将被检者的临床及影像所见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全部病例均符合1989年全国新生儿惊厥、腹泻专题讨论会制定的HIE诊断依据及分型的标准。本文病例均于病情稳定(惊厥停止24小时,吸氧情况下无紫绀,无呼吸节律及瞳孔改变)24~48小时内作头颅CT和/或MR检查,44例于出生后5~8天受检,2例为9天以后受检。 一、CT检查:使用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GE8800头颅机,120kV,25mA,扫描厚10mm,层距10mm,扫描时间为30秒。受检27例,轻度6例中1例正常,余5例均有脑水肿,且有1例伴硬脑下出血。
陈就好崔法陈彩凤杨宝英赖月华姜申夫
关键词:脑病缺氧缺血NMR新生儿
203例腹泻病的临床特点与病原学关系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儿童腹泻病的临床特点与病原学的关系。【方法】对2006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于本院住院的203例腹泻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本组腹泻病的发病年龄92%在3岁以下尤以两岁内的为高发年龄占84%,男孩病例数多于女孩(1.86:1)。2.发病季节视不同病原而不同。轮状病毒肠炎高发于10~12月的冬季(占66%),其次为1~3月的春季(占13%);感染性腹泻以春秋季比例高,分别为31%和42%;非感染性腹泻以冬春季为多占38%和35%。3.临床表现特点与不同病原的关系:轮状病毒肠炎主要症状为稀水样、蛋花样便占87%,发热占74%,呕吐占55%;感染性腹泻以稀烂便和含粘液便为主,占67%和83%,发热、呕吐少见;非感染性腹泻临床表现与轮状病毒肠炎基本相似;以稀水便、蛋花汤便为主(69%),发热次之(54%),呕吐居第三占42%。4.病原学检测:170例检测轮状病毒抗原,119例阳性,阳性率为70%;43例大便细菌培养,仅5%阳性。【结论】3岁以下尤以2岁以内为儿童腹泻病的高发年龄。轮状病毒是主要病原,冬季为高发季节,不同病因肠炎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陈彩凤刘晓萍黄柏枝周勇
关键词:儿童腹泻病原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