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粘质沙雷氏菌
  • 2篇蛋白
  • 2篇毒力
  • 2篇蝗虫
  • 2篇几丁质
  • 2篇几丁质酶
  • 2篇病理
  • 2篇病理研究
  • 1篇单胞
  • 1篇融合蛋白
  • 1篇青枯
  • 1篇青枯假单胞杆...
  • 1篇最适PH值
  • 1篇最适温度
  • 1篇拮抗
  • 1篇链霉菌
  • 1篇酶基因
  • 1篇均匀设计
  • 1篇均匀设计法
  • 1篇克隆

机构

  • 6篇四川大学
  • 1篇成都医学院

作者

  • 6篇金虹
  • 5篇刘世贵
  • 5篇陶勇
  • 4篇冉红艳
  • 3篇葛绍荣
  • 3篇陶科
  • 3篇龙章富
  • 2篇刘昆
  • 1篇丁秀琼
  • 1篇张丽
  • 1篇高庆
  • 1篇谢晶

传媒

  • 2篇微生物学报
  • 1篇生物技术
  • 1篇Journa...
  • 1篇吉首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一株蝗虫病原菌的鉴定及其毒力和病理研究被引量:22
2005年
从蝗虫自然病死虫尸中分离到一株病原菌HR_3,其纯培养物的致病性被科赫原理证明。为确定该菌在分类学上的地位 ,经生理生化测定和分子鉴定 ,此病原菌为粘质沙雷氏菌 (Serratiamarcescens)。通过口服感染测定了该菌对蝗虫的毒力 ,毒力回归方程为y =1 .0 6 7+0 . 80 9x ,致死中浓度LC50 =1 .16 4× 10 .8cfu mL。为探讨HR_3对蝗虫致病的作用机理 ,对HR_3感染蝗虫后的组织病理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感染初期蝗虫的中肠上皮细胞受到破坏 ,继而出现局部变性坏死。感染 4 8h后 ,消化细胞层大部分区域被空泡状物充盈。
金虹葛绍荣陶勇冉红艳刘世贵陶科龙章富
关键词:粘质沙雷氏菌毒力病理蝗虫
一株Sanguibacter sp.C4产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英文)被引量:1
2006年
Chi58是Sanguibactersp.strainC4产生的一种胞外几丁质酶。通过chiA的特异性PCR引物探测到菌株C4中存在几丁质酶,并将扩增到的几丁质酶基因片段(chiA-F)克隆、测序后,提交GenBank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搜索。对从GenBank中获得的高同源性序列进行比对,并根据保守区域设计2对PCR引物进行嵌套PCR,扩增出Chi58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测序结果表明该酶的ORF由1692个核苷酸组成,编码563个氨基酸,在N端有23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其成熟蛋白的分子量应为58.544kDa。对其推导氨基酸的序列分析表明Chi58与沙雷氏菌的几丁质酶(chiA)有高度同源性(88.9%~99.6%),其结构主要包括信号肽序列、PKD结构域和18家族糖苷水解酶结构域。将该基因克隆到pET32a(+)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Chi58,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融合表达。经IPTG诱导后,可见分子量约81.1kDa的融合蛋白的表达。
陶勇金虹龙章富张丽丁秀琼陶科刘世贵
关键词:几丁质酶克隆融合蛋白
均匀设计法对产几丁质酶细菌C4发酵条件的优化被引量:25
2004年
系统研究了碳源 ,氮源 ,起始pH值、培养基装量、培养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细菌C4产几丁质酶的影响。结果表明 ,碳、氮源分别以胶体几丁质、KNO3 和蛋白胨最好 ;在起始pH值 7.6~ 8.5 ,培养基装量为三角瓶体积的 12 % ,培养温度 2 8℃ ,振荡培养 (180r/min) 5d时最有利于几丁质酶的产生。在此基础上通过均匀设计法优化了发酵培养基配方。优化后的培养基配方为 :胶体几丁质 1.5 % ,蛋白胨 0 .5 5 % ,KNO3 0 .3% ,MgSO40 .0 9% ,Tween80 0 .0 0 5 %。在该条件下 ,几丁质酶活力达 2 .6 8U/mL ,比在原基础培养条件下的酶活力提高 90 .1%。
陶勇龙章富金虹谢晶陶科冉红艳葛绍荣刘昆刘世贵
关键词:均匀设计几丁质酶发酵
一株拮抗姜瘟青枯假单胞杆菌的链霉菌的分离及鉴定被引量:8
2005年
从生姜田土中分离到一株对姜瘟青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solanacarumSmith)有强拮抗作用的链霉菌菌株SR 11,研究拮抗性表明,对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以及多种病原真菌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该菌株进行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细胞壁组分分析及16SrDNA序列分析。基内菌丝无横隔、不断裂,气生菌丝多分枝;孢子丝波曲至螺旋形,孢子椭圆形,表面光滑。细胞壁化学组分Ⅰ型,糖型C。在培养成熟后,气丝变为灰色,可闻到浓烈的土味。以16SrDNA序列为基础构建了包括13株相关种属细菌在内的系统发育树,其中,与12个模式链霉菌株的16SrDNA序列的同源性为96 5 %~98 3%。
冉红艳葛绍荣陶勇金虹刘世贵
关键词:RDNA青枯假单胞杆菌
蝗虫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毒力病理研究
本研究从蝗虫自然病死虫尸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病原菌HR-3,将其纯培养物回复感染2-3龄蝗虫,出现了相同的病死虫病症,并从回复感染致死的虫尸中分离到了相同的病原菌,符合科赫定则。该菌在普通肉汤胨培养基中,温度为28℃时生长...
金虹
关键词:蝗虫病原菌粘质沙雷氏菌
文献传递
硫酸软骨素酶的分离纯化及部分性质
2004年
通过细胞破碎、硫酸铵分级沉淀、DEAE-SepharoseFF和SephacrylS-200柱层析,首次从粘质沙雷氏菌中提取出硫酸软骨素酶.纯化倍数11.46,比活为81.23U/mg蛋白.提取液经PAGE和SDS-PAGE检测,呈现一条带.该酶相对分子质量为71.2KD,亚基分子质量为35KD,该酶为2个相同亚基组成.等电点为7.19,最适pH值7.5,最适温度为40℃,以4-硫酸软骨素为底物测得Km值为3.98×10-4mol/L.
陶科龙章富刘昆陶勇金虹冉红艳高庆刘世贵
关键词:部分性G蛋白分离纯化最适PH值最适温度粘质沙雷氏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