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玉春

作品数:108 被引量:1,197H指数:21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5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7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5篇农业科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6篇水稻
  • 15篇胁迫
  • 13篇化感
  • 13篇基因
  • 11篇性状
  • 11篇杂交
  • 10篇马铃薯
  • 10篇化感作用
  • 9篇低磷
  • 9篇低磷胁迫
  • 9篇杂交水稻
  • 9篇磷胁迫
  • 9篇基因型
  • 8篇草坪
  • 7篇生理生态
  • 6篇遗传方差
  • 6篇栽培
  • 5篇冬种
  • 5篇新株型
  • 5篇新株型水稻

机构

  • 105篇福建农林大学
  • 5篇福建省农业厅
  • 5篇厦门市公路局
  • 3篇福建省农业科...
  • 3篇福建农业大学
  • 2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教育部
  • 1篇福建中医学院
  • 1篇厦门大学
  • 1篇福建中医药大...
  • 1篇福建省种子总...
  • 1篇三明市农业科...
  • 1篇福建省烟草公...
  • 1篇韩国庆北国立...
  • 1篇龙岩市烟草公...

作者

  • 108篇郭玉春
  • 76篇梁义元
  • 75篇林文雄
  • 51篇梁康迳
  • 37篇陈芳育
  • 29篇何华勤
  • 12篇张招娟
  • 10篇陈志雄
  • 9篇李亚娟
  • 9篇沈荔花
  • 7篇吴杏春
  • 7篇宋碧清
  • 7篇曾建敏
  • 7篇余高镜
  • 6篇王雪仁
  • 6篇林羽立
  • 6篇陈冬梅
  • 5篇柯玉琴
  • 5篇朱燕
  • 5篇董章杭

传媒

  • 17篇应用生态学报
  • 7篇福建农业大学...
  • 6篇福建农林大学...
  • 5篇中国生态农业...
  • 5篇福建农业学报
  • 5篇作物学报
  • 5篇福建稻麦科技
  • 4篇农业现代化研...
  • 3篇中国马铃薯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Journa...
  • 2篇生物数学学报
  • 2篇福建农业
  • 2篇福建省农科院...
  • 2篇分子植物育种
  • 2篇中国生态学会...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特产研究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年份

  • 1篇2020
  • 6篇2018
  • 6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8篇2005
  • 7篇2004
  • 16篇2003
  • 20篇2002
  • 11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9
  • 4篇1998
10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磷高效水稻根系响应低磷胁迫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为了揭示磷高效吸收型水稻应答低磷胁迫的分子机制,本文IR71331为供试材料,通过水培试验,采用双向电泳分离该水稻在不同磷浓度下生长3d和6d的根系蛋白质,借助Melanie 4软件和人工比对对所得的电泳图谱进行分析,共...
郭玉春徐惠龙陈芳育郭陞垚梁义元梁康迳林文雄
文献传递
UV-B辐射增强对水稻多胺代谢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被引量:58
2002年
研究表明 ,在处理前期 (7~ 14d) ,增强的UV B辐射能使供试水稻汕优 6 3(Sy6 3)的精氨酸脱羧酶(ADC)、鸟氨酸脱羧酶 (ODC)和s 腺苷蛋氨酸脱羧酶 (SAMDC)活性分别平均增加 16 5 .74 %、10 4 .6 0 %和89.6 0 % ,南川 (NC)的这 3种酶活性分别增加 5 9.91%、4 1.30 %和 2 3 .6 8% ,IR6560 0 85只表现出ADC和ODC活性分别平均提高 115 .93 %、14 .4 5 % ,SAMDC活性却下降 33.0 1% .在处理后期 (2 1~ 2 8d) ,Sy6 3的ADC和ODC活性分别比对照平均增加 89.72 %、3.71% ,NC则分别增加 73.95 %、2 7.38% ,IR6560 0 85表现为ADC活性增加 94 .4 1% ,ODC活性却下降 13 .5 7% .就SAMDC而言 ,处理后期 (2 1~ 2 8d) ,三者分别下降 4 0 .0 6 %、19.2 0 %和 38.2 1% .多胺氧化酶 (PAO)活性变化趋势恰好相反 ,从而引起多胺 (PA)含量特别是腐胺 (Put)含量明显上升 .此外 ,UV B辐射增强能使IAA和GA1/ 3 含量在整个处理期间 (7~ 2 8d)供试水稻品种 (组合 )Sy6 3分别平均下降 5 8.92 %和 4 5 .4 8% ,NC分别减少 4 3.31%和 5 6 .2 0 % ,IR6560 0 85则分别降低 38.6 9%和 4 7.33 % .所有供试水稻品种 (组合 )的ZRs含量表现为处理前期 (7~ 14d)有所降低 ,处理后期 (2 1~ 2 8d)则明显提高 .就ABA含量而言 ,整个处理期间
林文雄吴杏春梁康迳郭玉春何华勤陈芳育梁义元
关键词:水稻UV-B辐射增强多胺代谢植物内源激素
草坪养护与管理技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00年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草坪养护与管理技术 ,包括科学的施肥水平及其生理作用与调控技术 ,合理的修剪高度及其频率 ,适宜的灌溉方法 ,病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策略以及除草剂的正确使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与存在的问题 。
余高镜郭玉春林文雄
关键词:草坪养护管理肥料灌溉病害防治
一种散穗型香稻三系不育系的选育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散穗型香稻三系不育系的选育方法,属于特种水稻不育系育种技术领域。本发明以散穗型水稻品系,香稻三系保持系,三系不育系,三系早熟恢复系和三系迟熟恢复系为杂交亲本,采用杂交和多代回交转育的方法,并经多代的穗型、...
梁康迳梁义元陈芳育郭玉春郑秀娟
文献传递
新株型水稻物质生产与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研究Ⅲ.单株产量与穗部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被引量:17
2002年
对 11个新株型稻 (NPT)穗部性状进行了相关与通径分析 ,结果表明 ,有效穗数和穗实粒数偏少是限制单株产量的主要因素。在改良新株型稻的育种中 ,宜采用提高单株有效穗数和增长一次枝梗总长、增加穗实粒数和减少着粒密度、千粒重的技术路线。
郭玉春梁康迳吴杏春梁义元林文雄
关键词:穗部性状
UV-B辐射增强对水稻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被引量:53
2001年
在 U V- B辐射增强条件下 ,研究了 3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抗氧化系统的变化。结果表明 ,UV- B辐射胁迫使水稻叶片抗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过氧化氢酶 (CAT)的活性先升后降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P)活性下降 ,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上升 ;抗氧化物质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 ,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含量提高 ,而还原型抗坏血酸 (ASA)含量除新株型稻在处理后期有所降低外 ,其它两个供试品种汕优 6 3和南川在处理期间均增加 ;叶片活性氧过氧化氢 (H2 O2 )累积 ,膜脂过氧化加剧 ,丙二醛 (MDA)相对含量增加。 3个供试品种的抗氧化系统变化幅度存在差异 。
吴杏春林文雄郭玉春柯玉琴梁义元陈芳育
关键词:抗氧化系统水稻叶片抗逆育种
水稻茎秆抗倒性的遗传及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研究被引量:47
2000年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在内的加性—显性—加性×加性上位性遗传模型 ,分析了不同环境下水稻茎秆抗倒性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 ,茎秆抗倒性均受到基因加性、显性、加性×加性上位性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的显著影响 ,其中以显性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为主。除了茎粗的普通狭义遗传率达 4 0 .6%外 ,其他性状的普通狭义遗传率较低。遗传效应预测结果表明 ,亲本 IR66158- 37和 IR6560 0 - 85有使后代降低秆长、增加茎粗、增大秆型指数、提高茎基抗折力和抗倒指数的遗传效应 ,明恢 63在提高茎基抗折力和抗倒指数上也有明显的正效应 ,认为这
梁康迳林文雄王雪仁郭玉春梁义元陈志雄
关键词:水稻基因型×环境互作遗传率
温度胁迫下外引高羊茅活性氧代谢与细胞膜透性的变化被引量:39
2003年
通过聚类分析,将39个美国高羊茅草坪草品种初步分成5大类。在此基础上,从中选出具有该类典型特征的品种,研究了不同温度处理下叶片的活性氧代谢与细胞膜透性的变化。结果认为:丙二醛含量的增长与细胞膜透性的变化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在40℃高温胁迫下,过氧化物酶与超氧化物歧化酶相对活性的大小和丙二醛含量的增长率及细胞膜透性的变化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在0℃低温胁迫下,过氧化氢酶相对活性的大小与丙二醛含量的增长率和细胞膜透性的变化也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以活性氧代谢指标与细胞膜透性为评判耐性大小的依据,各类品种的耐热性大小顺序是Ⅰ类>Ⅴ类>Ⅱ类>Ⅳ类>Ⅲ类,耐寒性大小顺序是Ⅰ类>Ⅱ类>Ⅲ类>Ⅴ类>Ⅳ类。
郭玉春余高镜曾建敏梁义元陈芳育林文雄
关键词:细胞膜透性活性氧代谢高羊茅草坪草温度胁迫保护酶
水稻对镉累积的遗传生态学特性研究
<正>本研究在前期预备试验和研究工作基础上,以我国稻米污染较为严重的 Cd、Pb、As、Cr、 Hg 等有毒重金属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水稻籽粒中这几中有毒重金属积累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筛选到若干个籽粒 Cd、Pb、As...
柯庆明梁康迳朱燕肖美秀梁义元郭玉春何华勤林文雄
关键词:基因型抗性遗传
文献传递
矮败小麦株高遗传动向研究被引量:2
1995年
1990~1995年5年6季试验结果,各季矮败小麦不育株高为44.67cm、56.60cm、66.59cm、66.08cm、54.55cm和37.61cm,平均61.57cm,仅及可育株平均数的三分之二。不育株和可育株的比数为1:0.89、1:1.29、1:1.17、1:1.15、1:1.10和1:1.15,平均为1:1.14,高秆株略多,X2测定结果,除个别例外,两类单株比数符合1:1。花器特征特性如同太谷核不育小麦,未出现变异类型。环境因素可一定程度上影响不育株和可育株的高度,但不能改变二者之间的相对关系。矮败小麦矮秆性和不育性的连锁遗传是稳定的,1990~1992年3年定株测量拔节至抽穗阶段的株高,前后期高度相关,表明从拔节期开始,可以根据植株高矮预测育性。1993年进一步验证了早期预测育性的效果。矮败小麦后代不育株和可育株株高等性状都会分离,但株内分离仍小于株间分离,故在后代种植方式上,经一定轮选世代,部分不育株采取株行种植,有利于提高田间选择效率。用晋麦2148连续回交4次,可育株综合性状接近回交父本,株高趋于一致,不育株除植株较矮外,其他性状也类似父本。、0.8935、0.8501。在此基础上,?
刘思衡巫升鑫郭玉春李维明
关键词:矮败小麦株高育性小麦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