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碧海

作品数:19 被引量:152H指数:9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年代学
  • 5篇锂矿
  • 5篇锆石
  • 5篇伟晶岩
  • 4篇地球化
  • 4篇地球化学
  • 4篇同位素
  • 4篇片岩
  • 4篇蓝片岩
  • 4篇北缘
  • 3篇元古代
  • 3篇花岗岩
  • 3篇变质
  • 3篇大陆动力学
  • 2篇地体
  • 2篇新元古代
  • 2篇云母
  • 2篇松潘-甘孜
  • 2篇碎屑
  • 2篇碎屑锆石

机构

  • 19篇南京大学
  • 4篇中国地质科学...
  • 3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四川省地质调...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中国石油

作者

  • 19篇郑碧海
  • 15篇朱文斌
  • 8篇许志琴
  • 6篇舒良树
  • 4篇何景文
  • 4篇吴海林
  • 4篇葛荣峰
  • 3篇黄文涛
  • 3篇章荣清
  • 3篇车旭东
  • 3篇于俊杰
  • 3篇罗梦
  • 2篇张志勇
  • 1篇王岳军
  • 1篇李海兵
  • 1篇张泽明
  • 1篇彭淼
  • 1篇王国光
  • 1篇胡修棉
  • 1篇陈欣阳

传媒

  • 10篇地质学报
  • 1篇矿物学报
  • 1篇岩石学报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中国地质学会...
  • 1篇2012年全...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5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9
  • 2篇2008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塔里木克拉通北缘库尔勒杂岩中多期混合岩化的时间与机制:锆石U-Pb-Lu-Hf同位素约束及其对地壳生长的启示
本文结合野外和岩石学观察,通过分析混合岩及其浅色体和暗色体中锆石的CL图像、Th-U化学、U-Pb年龄和Lu-Hf同位素特征,在塔里木克拉通北缘的库尔勒杂岩中识别出了三期混合岩化作用,并对混合岩化机制进行了讨论.塔里木北...
葛荣峰朱文斌吴海林郑碧海何景文
文献传递
库车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被引量:14
2012年
通过对库车河剖面14个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的测试,研究了库车盆地及其源区的构造演化.根据表观年龄和地层年龄关系,将结果分成8个退火样品和6个碎屑样品.退火样品年龄从北向南从136~93.7Ma,记录了构造发育自造山带向盆地扩展的运动样式.其中09dk-6,09dk-7,09dk-8和09dk-11未通过X2检验,分析认为与后期构造活动有关,分解得到最年轻的年龄组记录了库如力向斜,捷斯德里克背斜和阿合断层分别在74.4Ma、24.2Ma和50.8Ma的最新一期活动.碎屑磷灰石得到了250Ma、160Ma和100Ma3个明显的静态峰.结合热模拟研究表明,研究区存在250Ma、160Ma、100Ma和20Ma四期构造隆升,是对亚洲南缘多期地体碰撞增生的响应.
罗梦朱文斌郑碧海朱晓青
关键词:库车盆地磷灰石裂变径迹剥露
川西马尔康片麻岩穹隆与伟晶岩型锂矿的构造成因被引量:3
2021年
片麻岩穹隆是造山折返过程形成的重要构造样式。马尔康锂矿床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腹地的马尔康片麻岩穹隆中,其核部为太阳河花岗闪长岩和可尔因花岗岩、幔部由经过变质作用的晚三叠世深海—半深海复理石和浊积岩组成,大量含锂伟晶岩脉侵位于红柱石-十字石变质带中。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构造分析,在马尔康片麻岩穹隆中识别出三期构造变形叠加于造山早期大规模收缩变形之上:第一期变形(D1)为南向的大型高温拆离剪切带(马尔康拆离断层,MRKD);第二期变形(D2)为马尔康"穹隆构造";第三期变形(D3)为后期叠加的新生代近东西向逆冲断层。新的锆石U-Pb年代学数据表明太阳河和可尔因岩体的结晶年龄分别为226~212 Ma与224~218 Ma,马尔康拆离断层中平行剪切面理的同构造变形伟晶岩脉形成于约212~207 Ma,而未变形含锂伟晶岩脉则形成于200~190 Ma之间。研究表明,马尔康片麻岩穹隆在造山早期伴随220~212 Ma的花岗岩侵位,形成中低压巴罗式变质作用;在挤压向伸展转换过程(212~207 Ma)中,形成向南剪切的拆离断层以及变质核杂岩构造,致使花岗岩浆底辟上涌和片麻岩穹隆的形成;200~190 Ma以来,马尔康片麻岩穹隆的继续上隆,大量网状伟晶岩(包括含锂伟晶岩)侵位在幔部变质沉积岩中,岩体顶部聚集流体经结晶分异作用和高温萃取作用形成锂矿床。本文指出,马尔康片麻岩穹隆由于新生代逆冲作用,使北侧的可尔因和太阳河岩体抬升,南侧厚层晚三叠世幔部变质带埋深,为伟晶岩型锂矿床的保存创造了有利条件。
郑艺龙许志琴高文琦郑碧海高建国闫浩瑜
关键词:松潘-甘孜
新疆阿克苏前寒武纪蓝片岩:从Rodinia裂解向Gondwana聚合转换的证据
阿克苏蓝片岩地体位于塔里木盆地两北缘,柯坪隆起的东侧。在其东南侧蓝片岩与上覆震旦纪地层不整合接触,因此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有确切地质证据的前寒武纪蓝片岩之一。过去人们对这个地区的工作主要嗣绕着岩石学与高压变质年龄的同位素定...
朱文斌郑碧海舒良树黄文涛于俊杰
关键词:蓝片岩地球化学年代学
古生代塔里木克拉通北缘是被动陆缘还是活动陆缘?--铁门关地区花岗岩锆石年代学、Hf同位素及地球化学的约束
古生代塔里木克拉通北缘是被动陆缘还是活动陆缘涉及到其北部大洋俯冲极性、中亚造山带重建等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塔里木克拉通北缘铁门关一带的兴地塔格杂岩记录了丰富的构造热演化信息,本文介绍了一系列侵入于古元古代变质岩系中的花岗...
葛荣峰朱文斌吴海林郑碧海朱晓膏何景文
关键词:花岗岩锆石年代学HF同位素地球化学
阿克苏前寒武纪蓝片岩原岩产出的大地构造背景被引量:23
2008年
阿克苏蓝片岩地体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在其东南侧蓝片岩与上覆震旦纪地层不整合接触,因此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两个有确切证据的前寒武纪蓝片岩之一。过去人们对这个地区的工作主要围绕高压变质的同位素定年展开,若干个年龄数据均表明阿克苏蓝片岩的俯冲折返过程发生在新元古代。但是关于俯冲之前蓝片岩原岩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目前还缺乏研究。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内基性片岩的地球化学分析,得出蓝片岩原岩主要是洋壳玄武岩的结论。样品硅含量和一系列玄武岩不活动元素分类图解表明所有样品的原岩是拉斑玄武岩。由于明显的元素含量差异,样品被划分为 A、B 两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以及常见的玄武岩大地构造判别图解都表明 A 组样品具有异常洋脊玄武岩的特征,而 B 组样品具有正常洋脊玄武岩的特征。阿克苏蓝片岩的原岩是新元古代邻近塔里木的某一洋壳的残片,它作为俯冲带增生楔的一部分经历深俯冲—折返过程,最终出露于地表。
郑碧海朱文斌舒良树张志勇于俊杰黄文涛
关键词:蓝片岩地球化学大地构造环境
塔里木北缘元古代大陆边缘性质转换及构造演化
塔里木克拉通是中国三大克拉通之一。研究表明其变质基底在太古代早期就已经开始形成,其后又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历史,形成了复杂的岩石组合。塔里木克拉通基底的研究对探讨地壳的起源和生长,以及超大陆在前寒武纪的演化规律,具有重大的意...
郑碧海
关键词:元古代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岩石地球化学
文献传递
新能源锂矿战略与大陆动力学研究——纪念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100周年华诞被引量:31
2021年
锂矿资源已经成为全球战略性金属矿产,实施新能源锂矿战略是国家和民生的重大需求。解析和对比国内外典型LCT伟晶岩型矿床的分布规律、构造背景、组成特征、成因类型以及成矿机制,找出关键科学难题是实施新能源锂矿战略的基础。为明确我国新能源矿产战略构思和突破之关键,构建新能源锂矿战略的思路,强调运用大陆动力学理论、进行多学科的整合和交叉研究以及新技术探索,以查明中国大陆典型伟晶岩型锂矿床的深部状态、锂元素的富集规律、以及锂矿"源-运-聚"的成矿机制,为实现锂矿资源的增储、矿集区的合理布阵、扩大上游开发前景,以及建立我国大型-超大型锂矿基地,提供科学依据。
许志琴朱文斌郑碧海舒良树李广伟车旭东秦宇龙
关键词:大陆动力学
川西甲基卡伟晶岩型锂矿的“多层次穹状花岗岩席”控矿新理论——记“川西甲基卡锂矿科学钻探”创新成果被引量:9
2023年
川西甲基卡伟晶岩型锂矿是中国大陆最大的硬岩型锂矿床。以揭示伟晶岩型锂矿深部结构和成因机制为目的的甲基卡伟晶岩型锂矿科学钻探工程(JSD)实施了一口3211.21 m(JSD-1)和两口各1000 m(JSD-2和JSD-3)的科学钻探,取得如下的创新性研究成果:(1)首次发现JSD-1中0~900 m深度的晚三叠世浊积岩经历中低压-高温巴罗-巴肯式叠加变质作用和穹状构造特征;(2)揭示JSD-1的100 m深度范围的含锂辉石伟晶岩存在,以及估算了在3211 m深度伟晶岩中的稀有金属丰度及成矿潜力;(3)利用锡石、铌钽矿和独居石的精确定年,确定JSD-1深部伟晶岩形成的两期岩浆-热液事件(210~204 Ma和193~192 Ma);(4)流体包裹体的碱性元素(Li、Na、K、Rb、Cs)和挥发性元素(B、As)的富集指示富锂伟晶岩高度结晶分异。利用JSD-1岩芯Li-B-Fe-Nd同位素示踪了岩浆的演化、流体出熔过程及成矿机制,揭示甲基卡伟晶岩型锂矿床的花岗岩岩浆演化过程中,岩浆结晶分异促进大量流体的出熔,从而在浅部形成钠长石锂辉石伟晶岩为主的矿体。这些结果不支持含锂伟晶岩是地壳深熔作用的直接产物;(5)揭示与甲基卡伟晶岩锂矿有密切成因关系的马颈子S型花岗岩体,并非前人所认为的是一个具有深根的大花岗岩基,而是由若干“无根”的穹状花岗岩席与岩席之间的变质岩及侵入其中的含矿伟晶岩群组成的“多层三明治”结构。由此我们提出了甲基卡伟晶岩型锂矿的“多层次穹状花岗岩席”颠覆性的控矿理论;(6)提出了在松潘甘孜造山带基墨里造山过程中(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伟晶岩型锂矿的形成过程:经历230~190 Ma以来的深部剪切熔融、岩浆沿裂隙向上注入、在半塑性上地壳域中沿已存在的逆冲断裂(或剪切带)生成花岗岩席岩浆库、伴随岩浆上升减压造成岩席的穹状隆起,以及围岩中伴随巴罗-巴肯式变质作用,造成在多期岩浆
许志琴朱文斌郑碧海李广伟魏海珍章荣清车旭东李伟强王国光高建国闫浩瑜
再探青藏高原十大关键地学科学问题——《地质学报》百年华诞纪念被引量:14
2022年
本文重新审视了青藏高原的关键科学问题,为解决板块构造理论的"登陆"难题提供新的线索,为理解板块汇聚边界的大陆岩石圈演化及其能源资源、地质灾害和全球环境效应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探讨了青藏高原如下十大关键地学问题:(1)印度大陆北漂模型;(2)印度-亚洲初始碰撞时限;(3)青藏高原的古特提斯造山作用;(4)古近纪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地壳缩短;(5)高喜马拉雅的深熔机制;(6)青藏高原隆升的时限和差异性;(7)构造-剥蚀-气候相互作用与南亚季风;(8)青藏高原关键矿产资源的分布与成因;(9)青藏高原的活动断裂带与孕震机制;(10)碰撞后的印度板块何去何从——深部动力学过程。这些问题可以作为当前研究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演化的重点方向。
许志琴李广伟张泽明李海兵王岳军彭淼胡修棉易治宇郑碧海
关键词: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