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鑫

作品数:7 被引量:35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荒漠
  • 2篇生态系统
  • 2篇生物量碳
  • 2篇土壤
  • 2篇土壤微生物
  • 2篇土壤微生物量
  • 2篇土壤微生物量...
  • 2篇柽柳
  • 2篇微生物
  • 2篇微生物量
  • 2篇微生物量碳
  • 2篇物量
  • 2篇荒漠生态
  • 2篇荒漠生态系统
  • 1篇地貌
  • 1篇地统计
  • 1篇地统计学
  • 1篇多尺度
  • 1篇影响因素
  • 1篇蒸腾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新...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静冈大学
  • 1篇新疆农业大学
  • 1篇新疆大学
  • 1篇石河子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

作者

  • 7篇赵鑫
  • 4篇李兰海
  • 2篇白磊
  • 2篇管海英
  • 2篇徐璐
  • 2篇张思楠
  • 2篇靳佳
  • 1篇李平衡
  • 1篇杨青
  • 1篇姚亚楠
  • 1篇李倩
  • 1篇杨广
  • 1篇牟书勇
  • 1篇何新林
  • 1篇郭玲鹏
  • 1篇马杰
  • 1篇王权
  • 1篇刘翔
  • 1篇殷刚
  • 1篇张飞云

传媒

  • 1篇环境科学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冰川冻土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石河子大学学...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基于GRACE监测数据的伊犁--巴尔喀什湖盆地水储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3
2017年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伊犁—巴尔喀什湖盆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渐加剧,导致该盆地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地处干旱区的伊犁—巴尔喀什湖盆地水资源的形成和耗散空间分离并且水文气象数据匮乏,使该地区的水资源研究和管理都相对欠缺。采用2003年1月至2014年5月1°×1°GRACE重力卫星的UTCSR-RL05L-2月数据反演得到伊犁—巴尔喀什湖盆地水储量变化,并利用全球陆面同化数据(GLDAS)对比分析,结合水量平衡原理,分析该地区水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伊犁—巴尔喀什湖盆地水储量变化呈现明显的年周期,该地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水储量呈现增加趋势,水储量减少则出现在5月至10月;全年中8月份水储量减少最快,12月份增加最快。在影响整个盆地水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中,降水蒸发差是整个盆地水储量变化的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其次是蒸发,降水相对最弱。伊犁—巴尔喀什湖盆地水储量变化的影响因子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水资源形成区水储量变化受降水影响最大,然而水储量耗散区水储量受降水蒸发差最明显。蒸发对耗散区的水储量变化的影响程度高于形成区。
郝建盛张飞云赵鑫刘云霄李兰海
关键词:水储量变化影响因素
春季融雪补给后巩乃斯河水物理化学性质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在春季融雪补给后对巩乃斯河19个采样点8个水物理化学指标进行了监测,运用聚类分析(CA)、判别分析(DA)和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分析了巩乃斯河水物理化学性质的空间分布特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按各采样点之间河水物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可将巩乃斯河大致分为3个河段,分别代表河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判别分析的结果证实了此种分类的可靠性,并表明DO、Cl-以及BOD5是影响这种分类的显著性指标;主成分分析共提取了3个主成分,对应特征值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6.90%,表明影响河水物理化学性质的主要指标为EC、ORP、NO-3-N、NH+4-N、Cl-和BOD5.对各采样点的主成分得分进行排序,结果显示DO主要影响上游水质,p H主要影响中游水质,其余指标则是影响下游水质的主要因素.主成分综合得分的排序则表明上游水质最优,其次为中游,而下游最差,恰好对应聚类分析所划分的3个河段.人类活动及污染物的沿河积累可能是造成这种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刘翔郭玲鹏张飞云马杰马杰赵鑫牟书勇
关键词:水质
2种典型荒漠植物多尺度蒸腾日变化特征及其尺度转换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针对西北干旱荒漠区水分循环与生态平衡问题,利用热扩散(TDP)探针监测典型荒漠植物梭梭和柽柳的枝条和胸径的液流日变化,并分析不同尺度液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及其尺度间的转换方法。结果表明:梭梭和柽柳的枝条和胸径的液流开始时间基本与太阳辐射开始增强的时间一致,且都滞后于温度和水气压亏缺(VPD)的开始升高时间。太阳总辐射是植物液流的启动器,而VPD是植物液流的加速器。不同环境因子对梭梭和柽柳不同尺度液流的影响作用不同,整体相关性大小为: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温度>VPD。梭梭枝条间差异不明显,可以较好的上推出胸径的液流密度,即梭梭枝条尺度和冠层尺度间蒸腾作用可以较好的转换:y=1.925x+0.569,R2=0.956。柽柳枝条间差异较大,枝条液流与胸径液流间的相关性相对较小(y=2.418x+0.808,R2=0.697),把枝条液流上推到胸径尺度需分析不同位置的枝条间液流的差异性及其与微环境的关系,进一步修正尺度上推方程。
徐璐李平衡赵鑫杨广何新林
关键词:荒漠植物日变化环境因子
Patterns of Climate Change in Xinjiang Projected by IPCC SRES被引量:4
2013年
Accompanied by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e annual mean air temperature has experienced a strongly increasing trend in the western China, especially in Xinjiang. The Global Climate Model (GCM) provides an efficient and direct method to assess the proces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project future climate driven by various factors, especially human activity. Since GCMs' low spatial resolution cannot cap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climate change due to the land surface's complexity, downscaling methods, including Regional Climate Model (RCM), Bias Correction method and Statistical Method, are proposed to process raw data from GCMs for local climate change assessment. This study applied the delta method, one of Bias Correction methods, to make horizonta! resolution of 24 GCMs models' monthly outputs into 0.5~C for analyzing Xinjiang's future climate pattern under three IPCC SR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results from downscaled dada and raw data from GCMs shows that downscaling methods can improve local climate changing feature in complex land surface and topography and to reduce the uncertainty of climate data generated from GCMs in Xinjia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cenarios A1B, A2 and B1 generated similar patterns and trends in annual mean air temperature and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 with fluctuations in the middle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annual mean air temperature will reach 10℃ 11.1℃ and 8.5℃ in A1B, A2 and B1 by the end of the 2Pt century, respectively, while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projection period will experience an increasing trend with a little fluctuation. During 2020 and 2070, the annual temperature in A1B scenario is greater than the other scenarios on regional average.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the A1B scenario is also greater than other scenarios during 2020 and 2040 on regional average. However, there exists a large uncertainty within different SRES with an range of 6℃ in annual temperature and about 200 mm in annual precipitation.
李兰海白磊姚亚楠杨青赵鑫
关键词:DOWNSCALINGPRECIPITATION
区域气候模式在中国西北地区气温和降水长时间序列模拟的误差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气温和降水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中国西北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空间格局剧烈变化.由于西北地区气象站点分布稀疏,站点观测结果难于完全代表西北地区复杂地貌的气象要素空间分布格局.区域气候模式模拟可以弥补现有观测资料的不足,但模式模拟存在的误差,往往制约着西北区域气候变化评估工作.本文在CN05格点数据和站点数据基础上,从空间格局、极值模拟等方面对高分辨率WRF模式数据气温和降水模拟精度进行评估,假定偏差恒定基础上,使用分类回归树模型建立偏差预测模型.结果表明:CN05数据和WRF模式多年年平均气温和多年平均年降水数据空间格局基本一致,但WRF模式结果空间格局更加细致.WRF模式结果在山区和湖泊地区降水偏高估,气温和降水距平在新疆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变化较为一致;95%分位数的降水在甘肃和新疆地区模拟结果好于宁夏、青海和陕西;5%和95%分位数气温,WRF模式大部分站点表现为暖偏差,而CN05数据表现为冷偏差;不同的地貌单元区域气温和降水的偏差时间序列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西北五省区气温和降水的分类树模型中,由于高程和地形复杂度对偏差预测模型影响较大,无法在整个西北地区建立统一的误差预测模型.
马奕白磊李倩殷刚赵鑫李兰海
关键词:WRF降水地貌CART算法
荒漠生态系统土壤表层微生物量碳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子被引量:6
2014年
土壤微生物作为荒漠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分解者,对干旱区碳循环有着重要作用。以干旱区荒漠生态系统柽柳保护样地为对象,利用统计学与地统计学中的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在自然状况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其影响因子之间的空间变异和响应特征,探讨柽柳荒漠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物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控制机理。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为14.1~1 178.6μg·g-1,远小于其他生态系统;空间分布表现出植被覆盖越密集,土壤微生物量碳越大,且全局空间分布为正相关趋势,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s I为-0.2~0.5;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环境因子中的土壤水分(W)、土壤温度(T)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且空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56和0.64。这些结果说明荒漠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量碳表现出强烈的空间异质性,且空间分布在10 m格网尺度(像元尺度)与植被覆盖度、温湿度显著相关,这些将有助于加强对干旱区土壤碳库空间格局的理解,从而制定更精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空间自相关的像元尺度。
管海英赵鑫靳佳张思楠徐璐
关键词:荒漠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量碳柽柳地统计学
两种典型荒漠植被区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0
2015年
选取干旱区准噶尔盆地南缘梭梭和柽柳两类典型荒漠植被区的4种不同地表类型(冠层下、枯枝落叶层、地衣结皮覆盖区、裸地),对其从6-10月份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季节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各影响因子之间关系的分析,旨在揭示干旱区土壤微生物量碳季节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两类典型荒漠植被区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均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但变化趋势并不一致。其中梭梭植被区4种地表类型下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均在8月达到峰值;柽柳植被区冠层下土壤微生物量碳也在8月份达到最大值,但其他3种地表类型下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却在8月降到最低值。通过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因子分析表明两类不同植被区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有机碳、全氮均为(P〈0.05)正相关,此外,梭梭植被区与土壤湿度存在正相关,而柽柳植被区则与土壤总含盐量呈显著负相关,表明两类荒漠植被区土壤微生物对影响因子的响应并不完全相同。
管海英王权赵鑫靳佳张思楠
关键词:荒漠生态系统梭梭柽柳微生物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