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是民

作品数:10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委医学引导类科技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保持器
  • 2篇带环
  • 2篇断冠
  • 2篇断冠再接
  • 2篇牙间隙
  • 2篇支撑体
  • 2篇乳牙
  • 2篇树脂
  • 2篇缺牙
  • 2篇缺牙间隙
  • 2篇内圈
  • 2篇复合树脂
  • 1篇选择性
  • 1篇牙外伤
  • 1篇预后
  • 1篇预后观察
  • 1篇再矿化
  • 1篇粘固
  • 1篇中端
  • 1篇乳磨牙

机构

  • 10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0篇赵是民
  • 7篇汪俊
  • 5篇陈晖
  • 4篇赖光云
  • 2篇张剑飞
  • 2篇黄晓
  • 1篇赵金

传媒

  • 4篇上海口腔医学
  • 3篇口腔材料器械...

年份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45例57颗乳牙外伤性侧方移位的短期预后观察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研究乳牙外伤侧方移位后随访6个月的临床转归。方法:收集2018年3月—2019年3月间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儿童口腔科、诊断为乳牙侧方移位、治疗方法为观察随访的患儿,经筛选后选取45例、57颗患牙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患牙复位情况、牙髓转归,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6个月的观察期内,92.98%的患牙能够自行复位,但仅31.58%的患牙完全恢复至正常位置。54.39%的患牙无临床症状或体征,14.04%的患牙发生牙髓钙化,31.58%的患牙发生牙髓坏死。唇腭向移位与近远中向移位后的复位情况有显著差异(P<0.05),但牙髓转归无显著差异(P>0.05)。牙冠变色和自行复位是最早出现的征象,多在1个月后发现;根尖透射影和牙根炎性吸收多在前3个月发现,而牙髓钙化征象则在6个月开始出现。结论:经6个月短期随访观察,侧方移位的乳牙大多数能够自行复位,且牙髓坏死率较成熟恒牙低。牙的移位方向对牙髓转归无显著影响,但可能会影响牙的自行复位。
盛恺赖光云赵是民
关键词:牙外伤乳牙侧方移位随访观察
刷牙对大块和分层充填树脂的表面特性和颜色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比较刷牙对大块和分层充填复合树脂的表面特性和颜色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基质成分相同的分层复合树脂Amaris和大块复合树脂X-tra fil,分别制备了8个试件,抛光后体外模拟刷牙1h,对比刷牙前、后两者的表面光泽度(GU)、表面粗糙度(Ra)以及颜色变化情况,并观察两者表面的显微形貌。结果刷牙前、后Amaris的GU值均显著高于X-tra fil (P<0.001和P=0.018)。刷牙前Amaris的Ra值显著低于X-tra fil (P<0.001),但是刷牙后其Ra值却显著高于X-tra fil (P<0.001)。X-tra fil刷牙前后色差(?E)显著低于Amaris (P<0.001)。结论大块树脂能较好的耐受机械刷牙的磨耗并具有更好的颜色稳定性。
赖光云赵是民汪俊
关键词:复合树脂光泽度
纳米流动树脂及2种不同黏结剂对断冠再接黏结强度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研究纳米流动树脂及不同黏结剂对断冠再接黏结强度的影响。方法:体外建立34个上切牙冠折模型,随机分为4组,分别使用2种树脂黏结剂Easy One(EO)或Single bond2(SB2)直接断冠再接,或涂布不同黏结剂后断面注塑Filtek Z350纳米流动树脂进行断冠再接。各样本在再接4d后测试剪切力大小,计算再接后强度恢复率(R)。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使用纳米流动树脂未显著增加2种黏结剂用于断冠再接的剪切力及强度恢复率,但再接后牙体强度恢复率最高者为EO直接再接组,其效果显著高于SB2直接再接组(P=0.046)。结论:当折断片能与断面完全吻合时,单独使用EO进行断冠再接,能获得较高的黏结强度。但并非所有树脂黏结剂可不使用树脂直接进行断冠再接,在临床选择时,应从选用树脂黏结剂是否具有足够的机械性能及外伤牙是否有牙体组织的丢失两方面考虑。
赵是民黄晓陈晖汪俊
关键词:断冠再接树脂黏结剂
牙齿间隙保持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牙齿间隙保持器,其包括第一乳磨牙佩戴件和第二乳磨牙缺失形成的间隙的间隙保持件;所述第一乳磨牙佩戴件包括固定冠和连接部,所述固定冠为冠状,用于套设于第一乳磨牙上,所述连接部与固定冠连接,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中空...
赵金汪俊赖光云陈晖赵是民
文献传递
牙色度分析在原位乳牙脱矿与再矿化检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验证数码照相牙色度分析法进行体内乳牙脱矿与再矿化研究的可行性。方法:选取58例平均年龄为4岁的儿童,以左上中切牙为实验牙,先染色、数码拍照,然后对实验牙面进行酸蚀、染色、数码拍照,最后在口腔环境内自然再矿化24h和1周后再染色、拍照,运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牙色度R、G、B值分析,比较酸蚀脱矿及再矿化前后牙色度的变化。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酸蚀脱矿后及再矿化24h后的色值(R、G、B)与基值有显著差异(P<0.05);在1周时间点上,只有B值与基值有显著差异(P<0.05);再矿化24h及1周后,牙色度值与酸蚀后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数码牙色度分析法可识别乳牙脱矿及再矿化前后牙色度的变化,可用于原位乳牙脱矿与再矿化研究。
赵是民汪俊
关键词:乳牙脱矿与再矿化数码照相
缺牙间隙保持器
本发明涉及一种缺牙间隙保持器,包括带环、支撑体和撑头,带环的内圈形状与患者缺牙间隙远中侧的牙齿外围轮廓相匹配,撑头整体呈C型且撑头的内侧形状与患者缺牙间隙近中侧的牙齿对应侧轮廓相匹配,带环与撑头之间通过支撑体连接支撑。本...
赵是民张剑飞田明
文献传递
声波震动牙刷对儿童牙菌斑控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通过比较声波震动牙刷和手动牙刷对儿童刷牙效率的影响及安全性,为儿童口腔卫生指导及牙病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健康儿童180例,3~6岁、6~9岁各90例。2个年龄组受试者随机分为声波震动牙刷(SFK)组及手动牙刷(MTB)组。在28天试验期内,按分组使用声波震动牙刷或者手动牙刷进行菌斑控制。于试验基线期、第7天及第28天(D0、D7、D28)对口腔卫生相关指数进行检查、记录菌斑指数(Rustogi modified Navy plaque index,RMNPI),采用R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TB和SFK均能去除部分牙菌斑,3~6岁的SFK组在D0、D7、D28天的菌斑清除率(17.09%±14.4%、27.14%±11.4%、33.52%±18.3%)均显著高于相应MTB组(11.86%±9.7%、11.83%±9.1%,13.73%±11.0%)(P<0.05);6~9岁的SFK组在D0、D7、D28天的菌斑清除率(20.05%±10.52%、22.76%±13.46%、22.31%±9.74%)均显著高于相应MTB组(9.15%±7.07%、7.26%±6.81%,11.54%±8.27%)(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3~6岁SFK组随访牙菌斑指数逐渐降低(P<0.05),声波震动牙刷具有良好的儿童使用依从性及安全性。结论:声波震动牙刷可有效去除儿童牙菌斑,长期使用可有效控制儿童牙菌斑,提高儿童口腔卫生质量,是一种可推广的日常儿童牙菌斑控制手段。
赵是民陈晖俞平波汪俊
关键词:菌斑控制
选择性酸蚀技术用于断冠再接的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选择性酸蚀技术用于断冠再接的效果。方法将50颗体外建立冠折模型的人下切牙随机分为5组,组1使用Easy One(EO)自酸蚀技术再接,组2使用EO选择性酸蚀技术再接,组3使用Clearfil S3 bond(CS3)自酸蚀技术再接,组4使用CS3选择性酸蚀技术再接,组5使用Single bond 2(SB2)全酸蚀技术再接。样本再接后测定剪切力或电镜观察,计算再接后强度恢复率。结果组1与组2、组3与组4再接后强度恢复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SB2用于断冠再接后的剪切力及强度恢复率均最低,组5显著低于组2(P=0.043)及组3(P=0.043)。电镜下,SB2的粘接界面与EO和CS3存在差异。结论选择性酸蚀技术的作用受粘接剂及粘接面状态影响,全酸蚀技术用于断冠再接没有优势。
陈晖黄晓赵是民汪俊
关键词:断冠再接自酸蚀全酸蚀
缺牙间隙保持器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缺牙间隙保持器,包括带环、支撑体和撑头,带环的内圈形状与患者缺牙间隙远中侧的牙齿外围轮廓相匹配,撑头整体呈C型且撑头的内侧形状与患者缺牙间隙近中侧的牙齿对应侧轮廓相匹配,带环与撑头之间通过支撑体连接支撑...
赵是民张剑飞田明
文献传递
4种封闭材料对树脂充填体边缘微渗漏影响的体外研究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究不同封闭材料对复合树脂充填体边缘微渗漏的影响。方法选择牙冠完整无龋的第三磨牙,在颊、舌侧分别制备V类洞,并用3M Z350复合树脂充填后得到150个试样。将试样随机分为5组(n=30),其中阴性对照组不进行边缘封闭(CT组),其他4组分别使用Single Bond Universal粘接剂(SU组)、G-Coat Plus表面封闭剂(GC组)、PermaSeal表面封闭剂(PS组)和Icon渗透树脂(IC组)进行边缘封闭。各组中选择10个样本进行冷热循环试验(5℃与55℃恒温水箱间循环1000次,各停留30 s),另有10个样本进行水老化试验(生理盐水中37℃恒温保存3个月),剩余10个样本直接进行微渗漏评价。使用染料渗入法评价充填体微渗漏程度,采用SPSS 2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在任何条件下,GC组样本微渗漏程度最低,且显著低于CT组样本(P<0.05)。SU组和PS组样本仅在少数条件下微渗漏程度明显低于CT组样本(P<0.05)。经过老化后,IC组样本冠端的微渗漏级别显著增加(P<0.05),而SU组样本的微渗漏级别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4种封闭材料均能不同程度的减轻充填体的边缘微渗漏,其中以G-Coat Plus作用效果最佳。
赵是民赖光云寿雨薇陈晖汪俊
关键词:复合树脂微渗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