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中缝背核
  • 3篇麻醉
  • 3篇背核
  • 2篇氧化氮
  • 2篇一氧化氮
  • 2篇一氧化氮合酶
  • 2篇吗啡依赖
  • 2篇吗啡依赖和戒...
  • 2篇戒断
  • 2篇合酶
  • 1篇导尿
  • 1篇导尿术
  • 1篇胸椎
  • 1篇异丙酚
  • 1篇躁动
  • 1篇整块切除
  • 1篇整块切除术
  • 1篇中老年
  • 1篇中老年患者
  • 1篇神经元

机构

  • 6篇滨州医学院附...
  • 3篇徐州医学院
  • 1篇江苏省麻醉医...

作者

  • 6篇秦承伟
  • 6篇赵彦明
  • 4篇张励才
  • 3篇张如意
  • 2篇高桃
  • 2篇王耀岐
  • 1篇宋蕾
  • 1篇张全意
  • 1篇曾因明
  • 1篇巩春智
  • 1篇刁青花
  • 1篇张勇
  • 1篇梁栋
  • 1篇傅廷亮
  • 1篇刘强
  • 1篇王萍

传媒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徐州医学院学...
  • 1篇神经解剖学杂...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 1篇国际麻醉学与...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的研究概述被引量:2
2008年
接触脑脊液神经元(cerebrospinal fluid contacting neurons,CSF—CNs)是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脑内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细胞。依据其与室管膜的位置关系大致可分为室管膜上、室管膜下和远位触液神经元三类。近年来对触液神经元的结构、性质和功能的研究逐渐深入,为揭示神经体液调节的密切联系,进一步研究机体复杂的调节机制开辟了新的领域。
秦承伟张励才梁栋曾因明赵彦明
关键词:触液神经元室管膜中缝背核
后路单椎体全脊椎整块切除术的麻醉处理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总结后路单椎体全脊椎整块切除术的麻醉处理经验。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所做的15例全脊椎整块切除术的麻醉处理进行分析。结果术中3例患者术中发生较大量出血和严重的低血压;1例发生明显输异体血反应。全部患者术后均苏醒迅速、完全,拔管后安返病房。术后苏醒期有1例患者出现烦躁不能耐受导尿管;1例患者术后48 h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3分,其余均在1~2分。术后输血量≤2单位浓缩红细胞。结论单椎体全脊椎整块切除术的麻醉要特别注意术中出血的管理,维持循环与呼吸的稳定。同时要做好术后镇痛的管理,良好的镇痛是减少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有力措施。
秦承伟张全意张如意刁青花赵彦明王耀岐
关键词:胸椎截骨术麻醉
全麻诱导后置导尿管增加中老年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被引量:60
2006年
目的观察术前置导尿管对中老年患者在全麻苏醒期躁动情况的影响,探寻适宜的术前置导尿管时机,提高医疗质量。方法100例胸外科全麻下行食管癌切除手术的中老年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n=50)在清醒状态下行导尿术,实验组(n=50)在全麻诱导后行导尿术,比较2组患者在全麻苏醒期的躁动程度和导管脱出率。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前者躁动程度和导管脱出率均明显高于后者(P<0.01)。结论中老年患者在全麻诱导后置导尿管可导致麻醉苏醒期躁动程度的明显增加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提高,术前置导尿管术宜在全麻诱导前实施。
秦承伟张励才宋蕾赵彦明
关键词:导尿术全麻诱导躁动
静吸复合麻醉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探讨静吸复合麻醉(丙泊酚与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复合七氟醚吸入麻醉)用于小儿腹腔镜手术的麻醉效果与临床安全。方法选择小儿腹腔镜手术7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组(静脉组,n=35)和静脉麻醉复合七氟醚吸入麻醉组(静吸组,n=35),观察麻醉过程中关键步骤时患儿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记录停药后自主呼吸恢复、拔管及出手术室的时间,并记录术后麻醉并发症(术后躁动、呕吐、低氧血症等)的发生。结果静脉组患儿在气管插管、切皮、人工气腹及拔除气管导管时HR、MAP变化较静吸组患儿变化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吸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出手术室的时间较静脉组明显缩短(P<0.05);静吸组术后躁动、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静脉组(P<0.05)。结论小儿腹腔镜手术采用丙泊酚与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复合七氟醚吸入麻醉,术中血流动力学更稳定,麻醉苏醒快而平稳,术后并发症少。静吸复合麻醉更适于小儿腹腔镜手术。
秦承伟张如意赵彦明王萍王耀岐朱庆新傅廷亮
关键词:腹腔镜麻醉二异丙酚七氟醚
大鼠中缝背核参与NO介导的脊髓对吗啡依赖和戒断的调节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索大鼠脑干内神经核团中缝背核(dorsal raphe nucleus,DRN)在吗啡依赖和戒断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雄性成年SD大鼠、(260±20)g,随机分为戒断组,依赖组,生理盐水组,纳洛酮组和抑制剂组。建立吗啡依赖与戒断并进行行为学观测评分后取材相关部位,连续冠状冰冻切片,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计数各组动物相同层面脑片和脊髓背角nNOS标记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戒断组大鼠,戒断症状及总评分较对照组和依赖组大鼠差异显著(P<0.01);给NOS抑制剂组戒断症状评分较戒断组明显降低(P<0.05)。生理盐水组和纳洛酮组于中缝背核相应区域计数到部分nNOS标记神经元,但两但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依赖组与戒断组大鼠nNOS标记神经元计数明显增加(P<0.05);而NOS抑制剂组大鼠nNOS标记神经元数量较戒断组明显减少(P<0.05)。脊髓背角切片显示,依赖组与戒断组大鼠nNOS标记神经元计数均较各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而NOS抑制剂组大鼠nNOS标记神经元数量较戒断组减少显著(P<0.05),其变化与中缝背核结果一致。结论:脑内中缝背核可能参与通过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信号通路介导的脊髓对吗啡依赖和戒断形成的调节。
秦承伟巩春智赵彦明高桃刘强张励才
关键词:中缝背核脊髓戒断一氧化氮合酶
中缝背核参与大鼠吗啡依赖和戒断的形成机制研究
2011年
目的观察大鼠脑内神经核団中缝背核(DRN)在一氧化氮(NO)介导的吗啡依赖和戒断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戒断组(腹腔注射吗啡+纳洛酮);依赖组(注射吗啡+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注射生理盐水);纳洛酮组(注射生理盐水+纳洛酮);抑制剂组(注射吗啡加NOS抑制剂+纳洛酮)。戒断组和依赖组,用剂量递增法经腹腔注射吗啡10~100mg.kg-1,每天3次,连续5天,建立吗啡依赖与戒断模型,并进行行为学观测与评分后,用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计数各组动物相同层面脑片上nNOS标记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戒断组,戒断症状及总评分较对照组和依赖组均差异显著(P<0.01);NOS抑制剂组,戒断症状评分较戒断组明显降低(P<0.05)。于中缝背核相应区域计数到部分nNOS标记神经元,生理盐水组及纳洛酮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依赖组与戒断组,其神经元计数明显增加(P<0.05);而NOS抑制剂组,神经元数量较戒断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脑内中缝背核可能通过一氧化氮信号通路参与了大鼠吗啡依赖与戒断的形成。
秦承伟张勇赵彦明高桃张如意张励才
关键词:中缝背核吗啡戒断一氧化氮合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