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艳霞
- 作品数:75 被引量:309H指数:10
-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青岛市医药科研指导计划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观察(附2例报告)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PRC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OPRCC病人2例(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67岁和53岁,均因体检发现,均行手术治疗。OPRCC组织标本行苏木精-伊红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大体观察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界限清楚,无包膜,切面灰褐色。镜下观察:1例病人肾肿瘤完全由发育较好的纤细的乳头状结构组成,乳头被覆单层立方状胞浆丰富的强嗜酸细胞,核圆形、规则,核仁不明显,FUHRMAN核分级Ⅰ级,局部区域瘤组织出血、囊性变。另1例病人瘤组织主要由密集、大小不等的管状结构组成,部分管腔内可见有或无纤维轴心的乳头状突起;管壁及乳头结构表面均衬覆单层圆形或多边形、胞浆丰富、强嗜酸性的瘤细胞,其中散在胞浆透明空泡状的瘤细胞,瘤细胞核圆形、染色质粗、可见核仁及核内包涵体,FU-HRMAN核分级Ⅳ级。免疫组化染色:2例瘤细胞均呈EMA、CK7和CK18弥漫强阳性;vimentin、AMACR和E-cadherin表达不一;CD10、RCC、CD117和CD68均阴性。结论 OPRCC是乳头状肾细胞癌的罕见组织学亚型,诊断时需与其他具有嗜酸细胞形态的肾肿瘤鉴别。
- 宋腾腾蒋艳霞丁立明胡美香孙晓莉王宇飞
- 关键词:肾肿瘤嗜酸细胞
- 肾细胞癌伴肉瘤样分化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伴肉瘤样分化(RCC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对18例RCC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同期20例不伴肉瘤样分化的肾透明细胞癌进行比较。结果18例RCCS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4例。年龄49~79岁,平均年龄62岁。肿瘤直径为3—19cm,平均为9.8cm。镜下观察显示,肿瘤均由比例不等的肾细胞癌和肉瘤样成分组成,其中透明细胞癌14例,嫌色细胞癌3例,乳头状细胞癌1例;肉瘤样成分表现为纤维肉瘤样9例,平滑肌肉瘤样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样5例,未分化肉瘤样1例。免疫组化检测显示,18例RCCS的肉瘤样成分均呈波形蛋白(vimentin)强阳性;14例RCCS的肉瘤样成分表达1项或几项上皮性标记物(EMA、AE1/AE3、CK7、CK18),但高分子量角蛋白34βE12表达很少。RCCS的肉瘤样成分碳酸酐酶Ⅸ(CAⅨ)阳性16例(88.9%),CD10阳性13例(72.2%)。18例RCCS患者中,13例获得随访,有9例于术后1~25个月死亡,其中死于肺和骨等转移5例,死于全身衰竭4例。20例肾透明细胞癌不伴肉瘤样分化患者随访3~65个月,除2例死于肺和骨转移外,余均健在。生存分析显示,18例RCCS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8个月,20例肾透明细胞癌不伴肉瘤样分化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6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肾细胞癌出现肉瘤样分化是肾细胞癌去分化的形态学表现,具有高度侵袭性及不良预后。CAIX和CDl0在肾细胞癌发生肉瘤样转化的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 蒋艳霞苏国强于文娟李敬敬鲁青李玉军张伟
- 关键词:肾肿瘤免疫组织化学预后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其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0
- 2010年
-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静脉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本院急诊内科住院及门诊患者75例.ACS组50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20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25例;选择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血清MMP-9和hs-CRP水平.结果 ACS组血清MMP-9、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组和健康对照组[MMP-9(μg/L):365.4±176.8比247.4±126.6和163.4±125.2,hs-CRP(mg/L):18.8±13.2比8.8±3.1和3.0±1.3,均P〈0.01];AMI患者血清MMP-9、hs-CRP水平显著高于UA患者[MMP-9(μg/L):427.9±211.4比271.7±138.6,hs-CRP(mg/L):24.3±14.2比10.6±9.7,均P〈0.01].ACS患者MMP-9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984 4,P〈0.01).结论 MMP-9与hs-CRP在ACS中呈正相关,二者在早期识别易损斑块方面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 马承泰蒋艳霞顾华丽崔昌星刘振芳
-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基质金属蛋白酶-9超敏C-反应蛋白
- 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癌19例临床病理学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癌(oncocytic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OPRCC)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分子学特征,并与1型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比较。方法收集2003年10月至2021年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16例)和海军第九七一医院(3例)共19例具有嗜酸细胞形态乳头状肾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学分析,并与同期诊断的15例1型PRCC比较。结果男性15例,女性4例,年龄47~78岁(中位年龄61岁)。13例系体检发现,4例因无痛性肉眼血尿、2例因腰痛就诊。病理分期:14例pT1期,1例pT2a期,3例pT3a期,1例pT4期。肿瘤直径1.7~14.0 cm,边界清楚,切面灰黄、灰红色,质软。镜下观察:瘤组织呈乳头状(10%~100%)和腺泡(管)状排列,瘤细胞胞质强嗜酸性,核圆形或不规则,核仁多明显[WHO/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核分级Ⅲ级],2例伴有肉瘤样分化,所有病例均可见泡沫样巨噬细胞聚集。免疫组织化学:19例α-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AMACR)均弥漫强阳性,肾细胞癌标志物(RCC,18/19)、CD10(17/19)、波形蛋白(16/19)、PAX8(17/19)在绝大多数肿瘤阳性,细胞角蛋白(CK)7(11/19)在约50%的病例表达。14例荧光原位杂交显示,8例存在第7号染色体三体、7例存在第17号染色体三体,二者同时发生的有7例,13例男性中8例Y染色体缺失。19例随访8~120个月,3例于术后8、62和82个月因转移死亡,1例术后36个月复发。与1型PRCC相比,OPRCC往往具有较高的核分级、间质泡沫细胞聚集更常见(P<0.05),CD10和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在两者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病例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9)。结论OPRCC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与1型PRCC有重叠但存在差异,分子学结果支持其属于PRCC的形态学变异。该肿瘤与1型PRCC具有相似的生物学行为,出现肉瘤样分化时预后较差。
- 张伟张龙宵杨桐邹玉玮刘小玲于文娟蒋艳霞李玉军
- 关键词:肾肿瘤免疫组织化学预后
- 肾脏血管周细胞肿瘤临床病理学特点
- 2022年
- 目的探讨肾脏血管周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预后。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21年5月病理确诊的3例肾脏血管周细胞肿瘤(2例为球血管肌瘤,1例难以分类,诊断为血管周细胞肿瘤),分析其临床、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分子学特点,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3例中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21~70岁。2例因体检发现,1例因腰部不适就诊。影像学显示肾实质内类圆形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增强扫描往往呈不均性延迟强化。大体检查:2例位于肾门处,1例位于肾实质内,均呈结节状,直径1.6~5.1 cm(平均4.1 cm),切面灰白或灰红色,质韧。光镜下观察:瘤细胞实性片状或小结节状排列,与血管壁关系密切,瘤细胞多呈上皮样,胞质丰富、浅嗜酸,边界不清,核圆形,可见核仁,部分区域可见多少不一的长梭形、束状排列的平滑肌成分,两种成分有过渡移行,所有肿瘤均无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瘤细胞波形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及Ⅳ型胶原弥漫强阳性,2例表达CD34,3例均不同程度表达PDGFRB,Ki-67阳性指数2%~3%。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显示,3例均未见KRAS、BRAF V600E基因突变;二代基因测序检测,3例中有2例发现PDGFRB基因突变,分别为第3和第18外显子突变,均未发现NOTCH 1/2/3基因融合。3例随访6~92个月,所有患者均健在,无复发或转移。结论肾脏血管周细胞肿瘤是一种原发于肾脏向平滑肌分化的罕见间叶性肿瘤,以血管球瘤最常见,瘤细胞形态温和、与血管壁关系密切并见梭形的平滑肌成分对该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提示作用,免疫组织化学上皮性和肌源性标记的联合应用有助于诊断。PDGFRB基因突变在该肿瘤的发生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多数预后良好,少部分病例具有恶性生物学行为。
- 何雨露邹玉玮户燕姣武杰张伟于文娟李玉军蒋艳霞
- 关键词:血管球瘤
- 甲状腺乳头状癌c-erbB-2、nm23及p53蛋白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6
- 2002年
-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 (PTC)中c erbB 2、nm2 3及p5 3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84例PTC中c erbB 2、nm2 3及p5 3蛋白的表达。结果 84例PTC中 ,c erbB 2、nm2 3及p5 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5 8%、6 0 %和 17%。阳性程度与细胞异型性显著相关 ,与肿瘤大小无关。c erbB 2和nm2 3蛋白的表达依甲状腺外浸润和转移情况的不同差异显著 ,而c erbB 2和p5 3蛋白的表达在不同的组织学类型中差异显著 ;c erbB 2与nm2 3、p5 3蛋白的表达显著相关。结论 PTC中c erbB 2蛋白过表达、nm2 3蛋白低表达是其易于浸润和转移的原因之一 ,c erbB 2和p5
- 邰艳红景洪标曹永成蒋艳霞耿明
-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C-ERBB-2NM23P53
- 肾管状囊性癌的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探讨肾管状囊性癌(tubulocystic carcinoma,TCC)的临床病理特点、组织起源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TCC行HE、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77岁,体检发现左肾占位4年。眼观:肿瘤位于肾皮质,边界清楚,实性,散在大小不等囊腔,部分呈泡状。镜检:肿瘤完全由密集的管状和大小不等的囊腔构成,小管和囊腔内衬扁平至柱状嗜酸性上皮细胞,部分细胞呈鞋钉样,核圆形至卵圆形,核仁明显,Fuhrman核分级3级,核分裂少见。免疫表型:瘤细胞呈vimentin、CKpan、CD10、P504S、CK18和CK19弥漫强阳性,EMA局部强阳性,CK7、34βE12局灶阳性,KSP-cad局灶弱阳性,PAX-2弱阳性,Ki-67增殖指数<5%。结论 TCC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罕见肾细胞癌,组织起源目前尚存在争议。诊断时需与其他肾囊性病变鉴别。
- 张伟韩芳李玉军庄洁蒋艳霞
- 关键词:肾肿瘤免疫组化
- 原发性肝细胞癌中EGFR、Connexin43和E-cadherin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细胞间隙连接蛋白(connexin43,Cx43)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V6000法检测74例原发性HCC,25例肝硬化组织和20例正常肝组织中EGFR、Cx43和E-cadherin的表达情况.结果:EGFR、Cx43和E-cadherin HCC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66.22%、27.03%和40.54%,肝硬化组织阳性率分别为44.00%、68.00%和52.00%,正常肝组织阳性率分别为10.00%、95.00%和80.00%.EGFR在HCC组织中阳性率明显高于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Cx43在HCC组织中阳性率明显低于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1);E-cadherin在HCC组织中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肝组织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EGFR、Cx43和E-cadherin表达与肿瘤的大小、分化程度、T N M分期、肝内血管癌栓、浸润性生长方式及累及肝被膜具有相关性(均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是否伴有肝硬化、门静脉癌栓及术前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无相关性(均P>0.05).HCC组织中Cx43和E-cadherin表达降低,EGFR表达增加,EGFR表达和Cx43(rs'=-0.3123,P=0.0068)及E-cadherin(rs'=-0.2962,P=0.0104)间呈负相关性.结论:联合检测HCC组织中EGFR、Cx43和E-cadherin的表达,有助于综合探讨HCC的发生机制.EGFR、Cx43和E-cadherin可以作为新的预测HCC浸润、转移、判断预后和指导临床靶向治疗的重要因子.我们的研究为肝癌的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蒋艳霞于文娟林东亮李宏李玉军
-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CX43E-CADHERIN
- 膀胱神经内分泌癌17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探讨膀胱神经内分泌癌( NE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对17例膀胱NEC进行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观察,并随访和文献复习。结果本组患者男13例,女4例;年龄48~86岁(平均61岁),60岁以上者14例。首发症状大多表现为全程或间歇性肉眼血尿,肉眼主要呈息肉状、分叶状、蕈伞状和溃疡状。组织学上,参照肺神经内分泌肿瘤WHO分类的标准,诊断为小细胞癌13例、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3例和不典型类癌1例。其中6例伴有尿路上皮癌成分,2例伴有腺癌成分。9例瘤组织浸润至肌层,5例浸润至外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17例膀胱NEC对神经内分泌标志物 CD56、突触素和嗜铬粒素 A ( CgA )的阳性表达比例分别为16/17、16/17和12/17,同时表达上皮性标志物角蛋白(CK)7和广谱角蛋白(CKpan),分别为12/17和15/17。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的表达比例为11/17。14例获得随访,其中9例术后1~34个月死亡,平均存活11个月,5例术后1~12个月仍健在。结论膀胱NEC是一种罕见的膀胱恶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CD56、突触素、CgA、CKpan等免疫标志物阳性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生物学行为上,膀胱NEC是一种极具侵袭性和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是目前治疗本肿瘤的首选方法。
- 蒋艳霞于文娟张伟李玉军鲁青刘燕李宏侯峰李敬敬庄洁
- 关键词:膀胱肿瘤免疫组织化学
- 原发性心脏肿瘤35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心脏肿瘤(PCT)的发病学特点、病理组织学类型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应用HE染色、组织化学法及免疫组化SP法对35例原发性心脏肿瘤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根据形态学特点和免疫组化结果分析,35例中良性肿瘤33例,均为心脏黏液瘤;恶性肿瘤2例,1例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为平滑肌肉瘤。结论原发性心脏肿瘤罕见,以青壮年多见,好发于心房;主要为良性肿瘤,以心脏黏液瘤最多见;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更为罕见,但类型较多,形态结构复杂,免疫组化标记能够明确肿瘤的组织来源;有效的心脏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对原发性心脏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蒋艳霞耿明王文曹永成
- 关键词:心脏肿瘤病理类型免疫组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