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静波
- 作品数:16 被引量:48H指数:4
-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医药卫生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内皮素-1在次声作用后大鼠视网膜损伤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 探讨内皮素 - 1在次声作用后大鼠视网膜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 SD大鼠 2 5只 ,分为 5组 ,每组 5只 ,除未经次声作用的对照组外 ,余 4组放入次声舱 ,经 16 Hz、130 d B每日作用 2 h,分别于 1、7、14和 2 1d处死 ,采用硝酸镧灌注固定法制备电镜样品。取眼球做病理切片。用免疫组化检测不同时期内皮素的不同表达部位。结果 次声作用 1d和对照组表现相似 ,内皮素 - 1在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弱表达 ;7d主要表达在视网膜的外段 ,内段也有较弱的表达 ;而 14 d主要表达在内段 ,内核层和节细胞层阳性表达加强 ;2 1d视网膜各层表达均减弱。随着次声作用时间的延长 ,视网膜组织表现由外段向内段的损伤。电镜下 ,随次声暴露时间的延长 ,除 7d外镧的渗入也逐渐加重 ,视网膜各层出现细胞水肿、细胞器肿胀、染色质浓缩边集、细胞变性坏死、细胞膜断裂和髓样等改变。结论 内皮素 - 1表达在视网膜损伤部位的早期 。
- 王建洲曹燕惠延年马吉献苏静波邱萍陈景藻
- 关键词:内皮素次声镧视网膜电镜
- 早产大鼠与正常大鼠视网膜结构和功能发育程度的比较被引量:1
- 2016年
- 背景早产是儿童视觉系统形态和功能发育异常以及伴发眼部疾病的高危因素。观察早产新生大鼠的视网膜结构以及功能发育的规律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探讨早产对新生大鼠神经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为相关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将28只SD孕鼠随机分为细菌脂多糖诱导早产(LP)组、米非司酮诱导早产(RP)组、剖宫产早产(CP)组和正常对照组,LP组、RP组孕鼠于孕18 d时分别于腹腔内注射细菌脂多糖(LPS),剂量为20 μg/kg或皮下注射米非司酮,剂量为10 mg/kg诱导早产,CP组孕鼠于孕19 d行剖宫产,正常对照组孕鼠于孕22 d自然产鼠,每组每窝10~12只幼鼠。分别于各组幼鼠出生后4、7、10和14 d麻醉后用生理盐水和质量分数4%多聚甲醛对幼鼠进行体循环灌注,摘取左侧眼球行视网膜组织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幼鼠神经视网膜各层分化情况,并计数各层视网膜的细胞层数。分别于出生后14、21和28 d记录大鼠视网膜电图(ERG)国际标准化5项反应,检测各组幼鼠视网膜功能,对早产模型鼠和正常对照组大鼠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出生后4 d和7 d,LP组、CP组和RP组幼鼠视网膜神经母细胞层数较正常对照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P组:t=-7.07、-4.97,均P〈0.01;CP组:t=-6.45、-3.61,均P〈0.01;RP组:t=-6.38、-3.35,P=0.00);出生后10 d和14 d,LP组、CP组和RP组幼鼠视网膜内核层和外核层细胞层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同龄正常对照组幼鼠比较,出生后14、21和28 d,LP组、CP组和RP组幼鼠ERG Rod-b波、Max-a波、Max-b波、OPs、Cone-b波和闪烁光ERG振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生14 d,与正常对照组幼鼠比较,LP组幼鼠Max-a、b波潜伏值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
- 杨湘敏李蓉王雨生苏静波安晶陈涛曹青林张作明
- 关键词:孕龄新生动物发育视网膜视网膜电图
-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增生膜中survivin基因的表达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 :探讨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增生膜中的表达 .方法 :玻璃体手术中取出的 10例PVR患者的增生膜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法 )检测增生膜中survivin基因的表达 .结果 :10例增生膜中 ,6例表达阳性 .阳性染色位于膜上大部分细胞的胞质内及细胞外基质中 .结论 :Survivin基因的异常表达引起细胞的凋亡抑制 。
- 王静波惠延年马吉献苏静波
- 关键词:玻璃体视网膜病细胞凋亡SURVIVIN基因表达
-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前纤维血管膜中的表达被引量:10
- 2003年
- 目的 观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 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 m RNA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纤维血管性视网膜前膜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方法 ,对玻璃体切割术获得的 6例 PDR的纤维血管性膜进行 CTGF m RNA的检测。结果 2例纤维血管性膜标记为阳性染色 ( ) ,4例为强阳性染色 ( ) ;每例标本随机计数 10 0个细胞中的阳性细胞数 ,取 6例标本的平均值 ,计算平均阳性率为 77% .阳性细胞多见于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和新生血管的血管内皮细胞。结论 PDR纤维血管性膜形成过程中成纤维样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在 TGF-β等生长因子的刺激下 ,CTGF m RNA显著上调 ,CTGF参与了 PDR纤维血管性膜的形成和发展。
- 郭长梅惠延年王雨生马吉献阎峰苏静波
- 关键词: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原位杂交纤维血管膜
- 眼球摘除的临床病理分析——附543例眼球摘除的临床资料
- 目的:通过病理观察临床上摘除的眼球,并结合临床资料, 进一步分析眼球摘除的原因、种类以及如何改进和提高眼外伤早期的正确救治。方法:将本院眼科20年中(1983— 2003)住院患者摘除的眼球(543例)并进行病理检查的病
- 马吉献苏静波
- 文献传递
- 简易兔视网膜脱离模型制作方法的改进及探讨
- 2011年
- 目的对简易兔视网膜脱离模型制作方法进行改进。方法对12只(24眼)中国大白兔,均施行兔的视网膜脱离形成手术,从麻醉、玻璃体的取出到手术操作方法进行改进,并观察其自然复位情况。结果经改进后,玻璃体可取出0.8~1.2mL。24只兔眼均发生完全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出血1眼,视网膜下出血2眼;造模后7d,9眼后极部复位,但周边部仍然脱离,其他眼呈浅脱离状态;14d,所有兔眼后极部视网膜平伏,但周边部,尤其裂孔周围,仍见视网膜脱离。结论经过改进后,减少了晶状体混浊的发生。通过更多的去除玻璃体,能够更长时间的维持视网膜脱离状态。
- 王建洲王林林王雪姚华刘燕惠延年马吉献苏静波宋虎平徐渊
- 关键词:视网膜脱离
- 原代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冻存和复苏培养被引量:3
- 2003年
- 目的 :观察对原代人视网膜色素上皮 (retinalpig mentepithelium ,RPE )细胞进行冻存和复苏培养的效果 .方法 :将 6只尸供眼 ,常规酶消化法分离、纯化的人原代RPE细胞 ,分为两组 ,实验组为即刻进行常规梯度降温液氮冷冻保存 ,1wk后行常规复苏培养 ;对照组为细胞直接进行后续实验 .台盼蓝拒染观察细胞存活率及生长状态 ;计算细胞贴壁率 ;初步计算克隆形成率 .结果 :RPE细胞存活率分别为试验组 (90± 7) % ,对照组 (87± 1 5 ) % ,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 ;两组接种细胞贴壁率从 2 4h开始分别为 (5 .0±3.1 ) %~ (6 1 .0± 7.3) %和 (1 5 .0± 6 .3) %~ (6 0 .0± 3.3) % ;培养 4 8h之前 ,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4 8h之后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培养 5 ,7和 1 0d初步克隆形成率两组分别为 (1± 0 ) % ,(1± 1 ) % ,(3± 1 ) %和 (1±0 ) % ,(3± 1 ) % ,(2± 1 ) % ,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n=3) .冻存后复苏培养的RPE细胞生长状态良好 ,增生活跃 ,与对照组类似 .结论 :对原代人RPE细胞进行冻存 ,复苏培养的RPE细胞活性、存活能力、单细胞分裂增生能力不受影响 .
- 刘少山惠延年张鹏马吉献苏静波
- 关键词:细胞冻存细胞培养
- 隐形眼镜多功能保养液的作用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验证多功能保养液对角膜及隐形眼镜的保护和润滑作用。方法:将隐形眼镜镜片浸泡于多功能保养液内1wk,扫描电镜(SEM)观察隐形眼镜镜片内外两面结构变化;同时进行动物戴镜实验,并设人工泪液为对照组。结果:镜片浸泡实验SEM观察,结构清晰,镜片内外两面可见少量附着物,洗涤后如同未浸泡镜片;对照组镜片内外两面可见大量、颗粒状附着物,洗之不掉;动物戴镜实验,实验组家兔角膜组织学观察,角膜上皮完整;对照组角膜上皮部分剥脱。结论:多功能保养液对隐形眼镜具有保养、保存和润滑作用,并对角膜上皮细胞有保护功能。
- 马吉献马楠徐渊张自峰王海燕苏静波
- 关键词:隐形眼镜保养液
- 血管生成抑制肽FpAT对激光诱导的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 刘涛王雨生蔡岩苏静波马吉献李莉
- 缺氧对视网膜Müller细胞中谷氨酸转运体及未折叠蛋白相关因子XBP1、CHOP表达的影响
- 2012年
- 目的研究体外缺氧刺激后视网膜Müller细胞是否存在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protein reaction,UPR),及其与L-谷氨酸/L-天门冬氨酸转运体(glutamate-aspartatetrans-porters,GLAST)的关系。方法出生3~7d大鼠视网膜组织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培养视网膜Müller细胞,氯化钴(CoCl2)200μmol·L-1对视网膜Müller细胞进行体外缺氧干预,干预时间为0h、3h、6h、12h、24h、48h、72h;UPR诱导剂二硫苏糖醇(DTT)2mmol·L-1刺激视网膜Müller细胞为阳性对照,干预时间为0h、3h、6h、12h、24h、48h、72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GLAST与UPR相关因子X盒结合蛋白1、C/EBP同源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视网膜Müller细胞鉴定: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示90%以上细胞GS、GLAST表达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Müller细胞的GLAST表达阳性率为(84.66±3.51)%。缺氧刺激后,GLAST与X盒结合蛋白1、C/EBP同源蛋白在Müller细胞上均有表达,缺氧早期呈上升趋势,干预后24h表达最强,后呈下降趋势。DTT干预组表达趋势与缺氧干预组一致。结论体外缺氧刺激后视网膜Müller细胞存在UPR,其相关因子的变化与GLAST的变化趋势一致,提示UPR可能是调控GLAST变化的原因之一。
- 孙丽娟胡丹潘峰马吉献苏静波
- 关键词:缺氧未折叠蛋白反应MÜLLER细胞GL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