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明
- 作品数:7 被引量:6H指数:1
- 供职机构:大连民族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亦新亦旧:《日本杂事诗》中的“新名词”
- 2015年
- 以黄遵宪《日本杂事诗》为研究个案,探讨了早期域外纪游作品中"新名词"不新这一文学现象。分析了"新名词"背后隐藏着旧意境的原因之所在。认为早期域外纪游作品中的新词语,一方面见证着先行者的勇气和他们在"中学为体"与"西学为用"之间不断寻找平衡点的努力,另一方面又显露出由于无法摆脱强大文化惯习的牵绊而存在的思想局限。通过对黄遵宪《日本杂事诗》中"新名词"不新这一个案的研究,不但可以看到中国走向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何其艰难,同时,也可以看出域外行旅对作者思想、创作以及文学变革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 苏明
- 关键词:黄遵宪
- 无法走出的“自我东方化”怪圈被引量:1
- 2010年
- 近现代思想史上的国民性批判母题,致力于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与自省,其实践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国民性批判以西方他者之镜为参照,对镜像认同本身虚幻性的忽视,也应引起我们的冷静剖析与反思。本文指出,从"自我东方化"的理论视角来全面剖析中国近现代国民性批判母题的生成及其深入展开,中国的"自画像"与域外"他者像"中的自我与他者形成了"同犯"的关系。对西方中国形象的镜像认同,导致国民性批判陷入了"自我东方化"的怪圈。如果对国民性批判本身缺乏理性的自省,对于镜像认同的虚幻本质视而不见,我们就永远无法走出"自我东方化"的怪圈。
- 苏明
- 关键词:国民性批判自我反思
- 近代域外游记中的“述奇”色彩被引量:1
- 2015年
- 近代域外游记记录的多是惊奇制造、宴会应酬、风俗类志、马戏杂耍、奇禽怪兽等,呈现出明显的"述奇"色彩。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游历者本人存在语言障碍和游历过于匆忙,但真正影响游记塑造异国形象的关键性因素还是游历者的眼光。因此,晚清的海外游历者所传递的西方形象,实际上投射着晚清中国社会的政治渴望与文化诉求。近代域外游记塑造的西方形象是晚清中国现实社会政治欲望在文学实践上的一种投影。在"中华型世界观"的影响下,最开始走向世界的晚清使官们,采用"区格化"策略来缓解自身的文化认同危机感,从而坚守华夏中心主义的文化态度。
- 苏明
- 关键词:形象学
- 论小品文“闲话风”的文体解放意义
- 2005年
- 中国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闲话风”的成熟,具有重要的文体解放意义。它不仅在思想内容上消除了忠君卫道思想,赋予小品文以现代文化的意蕴,促使其走向平民化,而且小品文文体解放的深入与拓展,也促使30年代小品文文体意识趋于高度自觉化,并波及到了整个现代文坛。
- 苏明
- 关键词:小品文
- 近现代域外游记的勃兴与繁荣被引量:1
- 2012年
- 以近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域外游记写作热潮为考察对象,分析了近现代域外游记勃兴与繁荣原因之所在。提出了晚清域外游记的勃兴主要是由于官方的推动和政治需要所致,民国之后域外游记的大量出现则与留学热的涌动和现代交通业、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密不可分的观点。同时指出与游记写作的繁荣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游记研究的严重滞后,蕴含着丰富文学、文化信息的域外游记,拥有很大的学术空间,值得深入挖掘与言说。
- 苏明
- 关键词:域外游记外交策略
- 椟胜于珠:旧体域外纪游诗中的“夹注”现象被引量:1
- 2012年
- 在近现代旧体域外纪游诗中存在着一种奇特而有趣的"椟胜于珠"的现象,即诗中的夹注较之原诗更为引人注意。这一现象的存在,揭示了在跨文化书写过程中,旧风格(旧体诗)与新材料(现代域外行旅体验)之间的矛盾冲突。"椟胜于珠"现象既是旧风格与新材料之间相互背驰的表征,也是旧风格为了适应新材料所做出的一种变通。这一书写策略的选择,显示了旧风格在现代域外体验面前的失语,同时也预示着文学变革发生的必然。
- 苏明
- 中国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创作的“趣味”趋向被引量:2
- 2005年
- 透过中国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创作“趣味”趋向背后的“人间味”,对创作主体的矛盾心态——表面冲淡闲适、雍容典雅,内心却在出入世、历史与现代的双重煎熬中苦痛与寂寞着——进行了剖析。“趣味”趋向架起创作主体回归传统的桥梁,而“人间味”则体现了作者情感与理智的不统一。
- 苏明
- 关键词: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