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晶晶
- 作品数:6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台州市气象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台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浙江省春季不同类型暖区天气降水特征被引量:3
- 2021年
- 利用2007—2016年春季浙江及周边地区气象站观测资料与ECMWF再分析资料,分析总结浙江省春季暖区降水天气过程的环流特征及中尺度概念模型。结果表明:浙江春季暖区天气具有云量多、雨量小、气温高、日温差小的特点,暖区降水的环流形势可分为西南气流型、暖切北抬型、冷切靠近型、东南气流型4类;冷切靠近型降雨最强,其次为暖切北抬型,雨量分布均表现为西南部大、东北部小,而东南气流型降雨最小。中尺度分析发现,浙江春季暖区降雨出现在沿海近地层东南气流与低层西南气流交汇的辐合上升区、850 hPa等θse线密集区,雨带走向与等θse线平行;近地层残留的冷空气和海陆温差造成的斜压不稳定可导致降水明显增强。
- 翁之梅周雪君甘晶晶王凯
- 关键词:天气分型环流特征中尺度结构
- 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中期信号初析被引量:11
- 2009年
- 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是造成大范围洪涝的高影响天气事件,了解导致此类事件的全球和区域影响,对改进其预报是十分必要的.针对1951~2004年间16个典型个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事件发生前1~30d的全球环流场进行了相关与合成分析相结合的天气学统计普查,揭示了与此类过程显著相关的前期环流信号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了主要信号对过程形成可能的影响和联系:过程前3~4k,赤道太平洋对流层中高层的暖性高压增强,并通过遥相关影响后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及白令海附近低压的形成和加深;同期,南美洲南部南极附近的冷槽加深,其后能量频散至马达加斯加岛附近,有利于前2~3k南印度洋副热带地区以及西南太平洋西风带地区显著Rossby波列的出现,相应在马达加斯加岛南侧、澳大利亚西侧及新西兰东侧洋面上分别出现显著的低槽加深,经向环流增强;马达加斯加岛附近的纬向风异常通过经向遥相关对应北半球欧洲地区所出现的多个正负相间的纬向风异常,导致欧洲中纬度环流经向度加大,从而触发欧亚Rossby波列的形成和东传,该波列中三个稳定的波槽分别位于伊朗高原、我国东部洋面和太平洋中部洋面,并使青藏高压加强北挺;最后随着波列消失,我国东部洋面低槽减弱北缩,副热带高压趋于加强西伸,促使事件的背景环流条件最终形成.
- 甘晶晶汤燕冰
- 关键词:持续性暴雨过程江淮流域
- 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前期的欧亚波列特征及其模拟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利用50余年的NCAR/NCEP再分析资料,对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前期的环流特征进行了相关与合成分析。发现在过程前2—1周的对流层中高层西风带上,中西亚、中国东部沿海和白令海南侧相继有低压槽发展,呈现显著的罗斯贝波列信号特征。分析表明,正是该欧亚波列的东传和消失伴随的环流调整,导致了有利于持续性暴雨产生的稳定环流的形成。进一步采用区域数值模式检验了该波列特征对后期持续性暴雨的作用和影响过程,以1991年一次典型的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为例,根据欧亚波列信号特征设计一组初始流场扰动,进行初值集合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过程强雨带及其环流背景的模拟对于初始场上欧亚波列信号区的扰动特征是相当敏感的,该初始扰动对模拟环流的后继影响,与持续性暴雨期间稳定环流特征的建立和维持确有密切关系。
- 甘晶晶高坤
- 关键词:持续性暴雨过程江淮流域
- 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中期形成机制初析
- 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是造成大范围洪涝的高影响天气事件,了解导致此类事件的全球和区域影响,对改进其预报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采用1951-2004年共54年全国日降水观测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首先利用天气统计分析方...
- 甘晶晶
- 文献传递
- 强台风“菲特”(1323)登陆后造成台州大暴雨成因分析被引量:10
- 2015年
-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1°×1°逐6h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3年10月7日20时~8日08时强台风“菲特”登陆后残留低压造成的台州市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分布不同于一般台风暴雨迎风坡降水量较大的分布特征,呈现与地形相关性较小的南北带状分布特征;暴雨主要受“菲特”残留云系、“丹娜丝”外围偏东气流和弱冷空气共同影响,其中“丹娜丝”转折点和弱冷空气南下渗透时间点的重合是主要影响因素;此外前期充沛的水汽条件,高低层辐散辐合配置,不稳定能量积聚释放,为暴雨发生提供了条件;后期降水回波列车效应明显,低层弱冷空气与海上东北气流的辐合线促使中小尺度的发生,使本次过程呈现出强降水时间较长的特点.
- 陈莲谈志安杨万裕刘汉华甘晶晶
- 关键词:菲特弱冷空气大暴雨
- 一次前倾槽下混合强对流天气关键信息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为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克服强对流过程预报失误问题,本研究综合利用多源气象观测资料,对2018.6.29浙江省中南部一次混合强对流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倾槽、地面辐合线及地形抬升,导致新生对流的发展、维持;前期不稳定能量累积明显,高Cape、θse能量大值区和925 hPa比湿都对此次强对流强度有较好的指示意义,但逆温层及干侵入导致K指数参考意义差;降雹风暴中气旋出现了9个体扫并伴有强风切变,同时VIL跃增相对降雹时刻有18 min提前量,为短临预报争取了预警时间;本次过程ρVIL表现出高敏感性,将估测冰雹直径≥5和ρVIL≥4结合会对冰雹有更好的指示意义;VIL指数结合VILmax和ρVILmax可推断出风暴性质;风暴承载层抵消作用导致此次雹云风暴移动发展受限。
- 高丽黄晓龙甘晶晶王凯
- 关键词:前倾槽冰雹雷暴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