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丽
- 作品数:6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人脑梗死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活化与GDNF表达的关系
- 目的研究人脑梗死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活化与GDNF表达的关系。方法选取因脑梗死而死亡的尸检脑标本22例,并按缺血时间(发病至死亡的时间)分为5组,选取因其他疾病死亡(无脑缺血)的尸检脑标本5例为对照组。应用HE染色来观察侧...
- 段淑荣滕文丽王慧慧徐冉王德生王海涛
- 文献传递
- 人脑梗死后TGF-β、VEGF及NGF的表达及意义
-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室管膜下区及海马齿状回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及其内源性神经保护作用。方法1.剖解22例不同时间死亡的脑梗死患者的脑组织标本,分别对侧脑室...
- 段淑荣徐冉王慧慧滕文丽王德生戚基萍王海涛
- 文献传递
- 人脑梗死后转化生长因子-β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室管膜下区及海马齿状回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内源性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剖解22例脑梗死后不同时间死亡患者的脑组织,分别从梗死侧的侧脑室室管膜下区及海马齿状回取材(避开梗死灶坏死脑组织),以5例正常脑组织相应部位的标本作为对照组。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不同时间点室管膜下区及海马齿状回TGF-β及VEGF表达的变化及其规律。实验结果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TGF-β阳性细胞于缺血4.5~10h开始增多〔(2.36±0.3)个/HP〕,缺血24~70h达高峰〔(9.1±1.5)个/HP〕,72~96h之后开始下降〔(4.6±1.7)个/HP〕,至缺血120~144h仍有较多阳性细胞〔(1.8±0.3)个/HP〕。对照组有少量TGF-β阳性细胞表达〔(1.1±0.2)个/HP〕;(2)VEGF阳性细胞于缺血4.5~10h开始增多〔(20.9±9.0)个/HP〕,缺血24~70h达高峰〔(48.9±3.4)个/HP〕,72~96h之后开始下降〔(38.5±6.2)个/HP〕,至缺血120~144h仍有少量阳性细胞〔(16.1±6.0)个/HP〕。对照组无VEGF阳性细胞表达。结论脑梗死后,室管膜下区及海马齿状回的神经元及胶质细胞TGF-β及VEGF表达增高,并且二者在表达时间上具有相关性,对脑梗死后神经损伤可能具有协同保护作用。
- 徐冉段淑荣王慧慧滕文丽王德生戚基萍王海涛
-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脑梗死神经保护作用
- 人脑梗死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活化与GDNF表达关系
- 目的:研究人脑梗死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活化与GDNF表达的关系。
方法:选取因脑梗死而死亡的尸检脑标本22例,并按缺血时间(发病至死亡的时间)分为5组,选取因其他疾病死亡(无脑缺血)的尸检脑标本5例为对照组。应用...
- 滕文丽
- 关键词:脑栓塞脑梗死神经干细胞内源性神经干细胞GDNF细胞活化
- 脑缺血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引量:7
- 2008年
- 目的观察人脑梗死后室管膜下区(SVZ)及海马齿状回颗粒层(SGZ)区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的表达规律,并探讨其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1)选取因脑梗死而死亡的尸检脑标本22例,并按缺血时间(发病至死亡的时间)分为5组,选取因其他疾病死亡(无脑缺血)的尸检脑标本5例为对照组。(2)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不同时间点梗死侧侧脑室SVZ区和SGZ区nestin、bFGF、EGF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和变化规律。结果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梗死侧SVZ区nestin阳性细胞在24—70h组开始增加[(14±6)个/高倍视野],SGZ区在4.5~10h组开始增加[(11±5)个/高倍视野],120—144h组达到高峰,SVZ区[(38±7)个/高倍视野],SGZ区[(54±17)个/高倍视野],216—336h组逐渐减弱,与对照组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梗死侧bFGF阳性细胞在4.5~10h组开始增加,SVZ区[(8.1±2.9)个/高倍视野],SGZ区[(19.0±8.2)个/高倍视野],24—70h组达到高峰SVZ区[(15.6±3.5)个/高倍视野],SGZ区[(32.0±5.7)个/高倍视野],72—96h组开始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3)梗死侧EGF阳性细胞在4.5~10h组开始增加,SVZ区[(4.3±1.6)个/高倍视野],SGZ区[(7.0±3.7)个/高倍视野],120—144h组达到高峰SVZ区[(27.0±1.4)个/高倍视野],SGZ区[(51.5±4.9)个/高倍视野],216~336h组开始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脑缺血后bFGF、EGF表达上调,这可能是脑组织神经元损伤后的一种内源性修复反应。(2)bFGF、EGF可以激活来自于中枢神经系统不同区域的神经元前体细胞潜在的再生能力,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
- 段淑荣王慧慧戚基萍滕文丽徐冉王德生王海涛
- 关键词: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神经干细胞
- 大豆异黄酮对高脂大鼠血脂的影响被引量:8
- 2012年
-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大豆异黄酮(Soy Isoflavones,SI)对高脂大鼠血脂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75只,1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给予基础饲料,其余大鼠给予高脂饲料喂养。高脂喂养4周后采尾静脉血测定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60只大鼠TC值均较喂养前增高,然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分别为:高脂对照组(高脂饲料+0mg/kg/d SI);低剂量SI组(高脂饲料+30mg/kg/d SI);中剂量SI组(高脂饲料+90mg/kg/d SI);高剂量SI组(高脂饲料+270mg/kg/d SI),连续喂养12周。于实验0、4、8、12和16周分别检测上述各组大鼠血清中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的水平。结果:高脂喂养四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C、TG、LDL水平均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SI组可降低血清中TC、LDL(P<0.05),而低剂量SI组对血清中TC、LDL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SI组可以降低血清中TG(P<0.05);而低、中剂量SI组对血清中TG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大豆异黄酮的剂量越高,对高脂大鼠的降脂作用越明显。结论:大豆异黄酮可降低高脂饲养大鼠的TC、TG、LDL,且有剂量依赖性。
- 孙瑞红李琨滕文丽徐冉王慧慧刘晓林王宏倩
- 关键词:大豆异黄酮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