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海晓红

作品数:14 被引量:5H指数:2
供职机构:《北方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文学
  • 3篇回族
  • 3篇回族文学
  • 2篇代文
  • 2篇当代文学
  • 2篇原乡
  • 2篇族群文化
  • 2篇文学奖
  • 2篇小说
  • 2篇茅盾文学
  • 2篇茅盾文学奖
  • 2篇精神原乡
  • 1篇当代文学批评
  • 1篇当代文学研究
  • 1篇当代文学作品
  • 1篇调适
  • 1篇短篇
  • 1篇短篇小说
  • 1篇新名词
  • 1篇形态论

机构

  • 6篇兰州大学
  • 4篇《北方民族大...
  • 2篇宁夏大学

作者

  • 12篇海晓红

传媒

  • 2篇民族文学研究
  • 1篇黑龙江教育学...
  • 1篇内蒙古大学学...
  • 1篇编辑之友
  • 1篇青海社会科学
  • 1篇石河子大学学...
  • 1篇湖南城市学院...
  • 1篇济南大学学报...
  • 1篇宁夏师范学院...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夹缝中的文学性追求——从当代文学作品的删改现象谈起
2013年
建国以来,当代文学在与体制、市场、传媒等外界因素的妥协与抗争中,其文学性以一种尴尬的方式在夹缝中生存,这一境况典型地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删改现象中。文学作品的删改大体呈现三种情形:一是基于现实政治的规约,作者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而忍痛割爱,如曹禺对于《雷雨》的删改;二是基于文学为政治服务的理念,作者主体意识淡化,主动与意识形态同步,如柳青对《创业史》(一)的删改;三是随着消费主义时代的到来,文学被市场与传媒所左右,作者某种程度上认可了文学的市场属性及传媒的造势,并对此作出了主动迎合,如林白对《一个人的战争》的删改。以上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删改现象,对于作品的文学性造成了损害,是我国当代文学史的一个伤痛记忆。
海晓红
关键词:删改《雷雨》《一个人的战争》
当代回族文学精神原乡图谱的诗意建构
2016年
当代回族文学的精神原乡书写表现为,以"嵌入式"语言书写原乡的悲欢离合与族群心史,发掘和重构生存意义。原乡风景、族群历史、宗教信仰、族群传统文化等,共同绘制了当代回族文学的精神原乡图谱。
海晓红
关键词:精神原乡原乡书写
当代回族文学审美形态论
回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它的形成过程,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过程;回族文学的发生与发展,与伊斯兰文化本土化的过程齐头并进。然而,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只有“回教人的文艺”,却没有“回教文艺”(马宗融语)。真正意义上具有回族特质...
海晓红
关键词:回族文学族群文化族群意识话语语境精神原乡
文献传递
继承与调适:儒、伊文化交融中的回族月亮美学被引量:2
2013年
在持续遭遇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多种文化的侵蚀中,回族以继承与调适的理性姿态,坚守着自己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回族文学由于植根于伊斯兰文化之中,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在长期的相互借鉴、影响与融合中,它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特质。月亮美学便是一个典型的例证,经历了儒、伊文化交融后的意义重组,回族月亮关学形成了以信仰之月为主导,兼有自然之月、德性之月等方面的审美特质。由此,月亮美学集阴柔与刚毅于一身,调和了儒家文化中月亮的情感本位和伊斯兰文化中月亮的意志本位,体现出中庸合度的优雅和严格自律的精神向度。
海晓红
关键词:调适回族文学伊斯兰文化
引导与规约--茅盾文学奖与新时期以来的长篇小说创作
茅盾文学奖作为中国文学评奖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立的“生态环境”、评价标准、制度性内涵,以及在具体的评奖实践中的作用与影响,是茅盾文学奖发生、发展过程中必然要仔细追述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分析有利于我们理性、客观地...
海晓红
关键词: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规约
文献传递
人情·自然·和谐——迟子建中短篇小说浅谈
2010年
在迟子建的小说中,温情往往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其中短篇小说中一以贯之,然而这种"温情"的叙述在对人情的书写、对自然的关注中也流露出难以掩饰的感伤。与此同时,在这种"温情"与感伤中竭力构络着和谐的世界。
海晓红
关键词:人情
跨族群写作的审美建构与反思——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中心的考察
2014年
在对跨族群书写的评判中,文学介入少数族群的视角、少数族群文化的文本呈现形态和文学介入族群历史的方式等方面成为关注的焦点。赢得广泛好评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在这个向度上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族内人的女性成长视角、少数族群文化的深情描摹及其以边缘姿态介入族群历史的叙述姿态等,无疑是跨族群书写值得借鉴的方面。与此同时,对少数族群文化图解式的描摹、人物塑造的平面化等缺陷也不容忽视。
海晓红
关键词:《额尔古纳河右岸》族群文化
文学接受与文化过滤——1949年以来的回族文学接受研究
2016年
1949年以来的回族文学,由于接受语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使得接受主体经历了从"一体化"到多元化的变迁,接受维度也相应地从回族民俗层面逐渐深入到回族的族群情感内里,呈现出复杂的动态发展趋向。与此同时,由于文化差异等多种原因造成的影响误差,使得回族文学在传播过程中显示出必然的文化过滤这种文化过滤一方面反映出回族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不可通约性,同时也彰显了回族文学的独特性。
海晓红
关键词:回族文学文学接受文化过滤
茅盾文学奖视域中的《暗算》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暗算》的获奖有肯定也有质疑,这一方面显示出"茅奖"的评选尚存在某些问题,同时也显示出"茅奖"对这部具有"独特"题材的作品所具有的一种宽容的态度。就《暗算》而言,蕴含着主流意识形态与文化消费的合谋,显现出主旋律在市场化背景下新的面貌。
海晓红
关键词:茅盾文学奖《暗算》市场化机制
论丛书出版与20世纪30年代以来文学格局的共生关系
2014年
丛书出版与文化格局与生俱来地存在某种共生关系。作为一种书籍出版形式和传播手段,文学丛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文学格局的概貌;而文学格局需以某种形式呈现并存留于世。为此,在文学丛书与文学格局之间,便形成了制衡、统一的共生关系。20世纪30年代前后,左翼文学、京派文学、海派文学和鸳蝴派文学构成的文学格局与丛书出版相得益彰;新中国成立前后,受《讲话》等文艺政策的规约,文学丛书走向"一体化";80年代以来,主流文学、精英文学相继遇阻,大众文学则在一系列的出版策划中脱颖而出,并开始主导文化市场的走向。
海晓红
关键词:文学丛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