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爱斌 作品数:144 被引量:398 H指数:11 供职机构: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上海市市级医院新兴前沿技术联合攻关项目 上海市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发展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哲学宗教 理学 化学工程 更多>>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急性白血病儿童骨髓和血浆中的表达 2005年 目的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实体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相关,但其与儿童急性白血病的 关系尚不明确。本实验通过检测VEGF及其受体fms样酪氨酸激酶受体(Flt 1)及含激酶插入区受体(KDR)在儿 童急性白血病的表达情况,分析它们与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发生与预后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抗白血病治疗新靶点 提供思路。方法 采用RT PCR法检测21例初发和复发、20例缓解后白血病患儿和5例健康儿童骨髓单个核细 胞VEGF、Flt 1、KDRmRNA的表达。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上述患儿及20例正常儿童外周血VEGF蛋白浓度。 结果 健康儿童骨髓单个核细胞均未检测到VEGF及其受体Flt 1,KDR的表达。90%(19/21)初发/复发白血病 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表达VEGF,86%(18/21)表达Flt 1,30%(6/20)缓解后白血病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表达 VEGF,15%(3/20)表达Flt 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均P<0.001)。初发/复发组VEGF和Flt 1阳性率与正常组 [0%(0/5);0%(0/5)]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01),而缓解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白血病患 儿未检测到KDR表达。初发/复发组血浆VEGF浓度为405±270pg/mL,高于缓解组(136±98pg/mL,P<0.01) 和正常组(91±41pg/mL,P<0.01)。缓解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李莉 谢晓恬 梁爱斌 廖雪莲 石苇 李本尚 霍莉莉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白血病 儿童 儿童间变型大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2 2001年 为探讨儿童间变型大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CALCL)临床特点、方案选择及疗效分析,对4例儿童间变型大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儿进行临床诊断、免疫分型、治疗、随访及疗效总结。结果:4例CALCL患儿中,CD30^+3例,T细胞型3例,B细胞型1例;部分缓解1例。完全缓解3例,其中1例CR 7月后脑膜复发。结论:间变型大细胞淋巴瘤(ALCL)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表现多样,与其他恶性淋巴瘤相比恶性程度稍低,较少累及骨髓,预后较好,但与免疫分型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梁爱斌 谢晓恬 石苇 邵越霞 刘兴元 傅晓燕 王耀平关键词:免疫分型 儿童 胎鼠不同造血部位的形态学和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观察胚胎11.5 d(embryonic 11.5 d,E11.5)不同造血部位的解剖结构和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定位和形态,探讨不同造血部位HSC的起源、迁移、扩增和发育机制。方法运用尼氏(Nissl)染色、苏木精-伊红(htoxylin eosin,H-E)染色和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IF)观察E11.5小鼠胎盘(placenta,PL)、卵黄囊(yolk sac,YS)、主动脉-性腺-中肾(aorta-gonad-mesonephros,AGM)区、胎肝(fetal liver,FL)和头部(head,Hd)的形态学和组织学变化,以及运用实时定量基因扩增荧光检测系统(real-time quantitative,PCR,detecting system,QPCR)检测HSC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 Nissl和H-E染色结果显示E11.5小鼠AGM区背主动脉、PL血管迷路、YS血管、Hd脑血管和FL血窦富含血细胞;CD34、CD45、CD133、c-kit、Sca-1和Runx1在不同造血部位均有表达(P<0.05),其中PL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造血部位(P<0.05);IF结果显示CD34在不同造血部位均有表达,YS血管和PL迷路血管呈强阳性;AGM区背主动脉和泌尿生殖嵴内皮细胞、Hd脑血管周围可见CD45呈弱阳性,而FL则显示CD45为阴性。c-kit和CD133在YS血管和PL迷路血管同为强阳性。结论 HSC产生关键时期,胚鼠PL和YS中HSC发育最旺盛。永久造血起源于小鼠胚内AGM区,而不同造血部位HSC的迁移与血管内皮细胞密切相关,HSC可能通过AGM区血管内皮迁移进入血液循环,首先到达PL的血管迷路,然后定植于FL,扩增或维持HSC。 李亚梅 梁爱斌 汪俊帮 方霞 张炎 张虹关键词:组织学 形态学 造血干细胞 胎鼠 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基因突变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应用二代测序技术(NGS)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突变基因谱,讨论基因突变在疾病预后分层中的价值。方法分析2014年1月1日到2017年12月31日间在上海7家综合性医院血液科收治的新诊断的AML(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抽取患者的骨髓液,提取RNA和DNA后,应用白血病融合基因和髓系相关基因突变组套进行检测。分析白血病融合基因和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比较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染色体核型组的患者情况。Kaplan-Meier曲线用于患者生存分析。结果共纳入453例初诊AML患者,男女比例1.2∶1,中位年龄49.5(11~85)岁。其中289例患者共检测到了540个突变/融合基因,132例(29.1%)患者存在2个及以上的突变/融合基因。发生频率在10%以上的突变/融合基因有:NPM1突变12.8%,ETO 11.92%,TET2突变11.04%,以及WT1过表达者占10.6%。50岁以上的患者发生与表观遗传修饰相关的基因突变频率较高,ASXL111.93%,DMNT3A 13.99%,IDH1/IDH26.58%,TET213.17%。其中DMNT3A突变发生频率是50岁以下患者的3倍以上(P=0.017)。本研究中,低危核型组患者基因突变发生比例低。中危核型组中,NPM1、TET2、FLT3-ITD、DNMT3A、ASXL1、CEBPA双突变等都有较高的发生频率。高危核型组中ASXL1、TET2、DNMT3A、PHF6突变发生频率在10%以上,其中ASXL1和PHF6突变率明显高于低危和中危核型组(P<0.05)。正常核型AML(NK-AML)患者254例(占56%),其中伴有表观遗传修饰相关基因突变的患者56例,该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S)较无相关基因突变组患者短,中位无白血病生存期(L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大于50岁且有表观遗传修饰基因突变的NK-AML患者,其中位OS 12个月,中位LFS 10个月,而无相关基因突变的患者中位OS和LFS分别为18个月和12个月。结论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核型分组的AML患者基因突变发生频率有差异。>50岁的AML患者表观遗传修饰基因发生突变的频率 赵初娴 王健民 李军民 邹善华 陈芳源 梁爱斌 侯健 胡晓霞 张赟翔 顾史洋 朱坚轶 李萍 杜鹃 杨一宁 秦尤文 王小蕊 王椿关键词:基因 突变 As2O3诱导NB4、HL-60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_2O_3)在体外抑制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leukemia,APL)细胞NB4、HL-60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WST-8法检测上述两个细胞株的增殖抑制曲线;用Annexin V/PI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用Real time 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Caspase-8、Caspase-9、Bcl-2、Bax、p53、C-m yc、Survivin在As_2O_3处理前后的表达变化,同时用Western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8、Caspase-9、Bcl-2、Bax、P53在As_2O_3处理前后的表达变化。结果 As_2O_3能够显著抑制两种细胞增殖,Westernblot检测及Realtime PCR结果显示,As_2O_3处理引起了两种细胞中Bax、Caspase-3、Caspase-8、Caspase-9基因表达水平增加,且蛋白表达水平上都出现了活性形式的Caspases。NB4细胞中Survivin、C-m yc、Bcl-2的基因表达水平都显著降低,突变型p53蛋白在细胞内的量同样显著下降;HL-60细胞的C-m yc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但Survivin、Bcl-2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 As_2O_3能在药物临床浓度范围内有效抑制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NB4的细胞增殖,但方式不同;1.5μmol/L浓度的As_2O_3对NB4细胞生长的抑制体现在诱导细胞分化并诱导细胞凋亡,对HL-60细胞生长的抑制只体现在诱导细胞分化。HL-60细胞中高表达的Survivin、Bcl-2抑制了细胞的凋亡。NB4、HL-60细胞株中P53基因的细胞遗传学变异的不同可能是As_2O_3对这两种细胞增殖抑制机制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张雪莲 周尊海 张利强 王博 贾玉芳 梁爱斌关键词:AS2O3 细胞凋亡 NB4 HL-60 SURVIVIN P53 1例由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转化为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MRI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报告1例我院诊治的由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转变为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的病例,并讨论原发性骨髓纤维化与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在MRI骨髓表现的改变及部分相关基因表达。方法对我院1例由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转化为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ML-M7)的患者在转化前后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遗传学、相关基因检测和髂骨骨髓的MRI检查,并予以化疗。结果患者染色体核型在转化前后均为正常核型;GFI1/GFI1B、VEGF及其受体表达在缓解前后均有明显改变;处于原发性骨髓纤维化阶段时髂骨骨髓在MRI上表现为T1WI及T2WI上的片状低信号,转化为AML-M7后T2WI上表现为散在高信号;患者经IDA+HAE两疗程后缓解。结论原发性骨髓纤维化与AML-M7的骨髓MRI表现有明显的改变,引起该改变的原因与构成骨髓的细胞成分及局部微血管环境的改变有关;转化后的AML-M7生物学特征发生明显改变,经HAE治疗仍可能达到完全缓解。 薄兰君 梁爱斌 张蕾 陈毓华 丁懿 傅建非 熊红 张文君关键词: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核磁共振成像 基因表达 肺血栓栓塞症患者自然杀伤细胞相关基因mRNA差异性表达的意义 2009年 目的探讨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在肺血栓栓塞症(PTE)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随机入选2007年3—12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住院的20例PTE患者为PTE组,20例同期入院的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非PTE患者为对照组。抽取外周静脉血,分离提取单个核细胞总RNA,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比较两组NK细胞表面受体mRNA表达的差异。结果共筛选出NK细胞识别受体相关基因mRNA片段18条,PTE组杀伤细胞凝集素样受体(KLR)、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及自然细胞毒效应受体(NCR)mRNA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其中7/9的KLRmRNA及NCR1mRNA的表达显著下调(P值分别<0.05、0.01)。结论PTE过程中NK细胞的自然杀伤功能受抑制,其介导的固有免疫功能缺陷及免疫调节异常可能是获得性PTE的重要机制之一,为阐明PTE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张晓宇 王乐民 龚朱 梁爱斌 王嫱 宋浩明关键词:静脉血栓栓塞症 肺血栓栓塞症 基因芯片 自然杀伤细胞 伊布替尼联合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评估伊布替尼联合CD19 CAR-T细胞方案与CD19 CAR-T细胞方案治疗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血液科26例接受CD19 CAR-T细胞治疗的DLBCL患者。根据患者既往是否口服伊布替尼治疗,分为对照组和伊布替尼组,对照组10例,伊布替尼组16例。统计患者治疗期间血常规、血生化、电解质、细胞因子、肝肾功能,疗效评估,不良反应事件,比较两组的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总生存时间,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采用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差异;采用Kaplan-Meier分析两组患者生存率。结果伊布替尼组患者总体缓解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缓解率高于对照组患者,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和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伊布替尼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 CRS)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神经系统、肝肾功能等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伊布替尼组患者输注CD19 CAR-T细胞后,血清中IL-6、IL-8、TNF-α和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布替尼联合CD19 CAR-T治疗难治复发DLBCL与单用CD19 CAR-T相比,能显著提高总有效率,同时不增加CART治疗的毒副反应。 董林 王耀辉 叶世光 周莉莉 李萍 梁爱斌一种小鼠骨髓穿刺专用固定台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小鼠骨髓穿刺专用固定台,包括操作底板、前肢固定装置、后肢固定装置;操作底板上面设有一条横向固定槽和两条平行的纵向导轨;横向固定槽内壁上设有内螺纹,纵向导轨底部设有滑动齿、内壁设有滑动槽;前肢固定装置由主... 梁爱斌 张文君 喻文蕾 李政文献传递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管理:ASCO指南》解读 被引量:5 2022年 免疫疗法革新了多种癌症的治疗现状。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疗法在血液肿瘤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的治疗中取得巨大成功。与传统化疗不同的是,CAR-T疗法有独特的不良反应包括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和中枢神经毒性等。自2021年6月以来我国已经批准两款CD19为靶点的CAR-T细胞产品上市,用于治疗难治复发B细胞淋巴瘤;此外,我国有数百项CAR-T治疗血液肿瘤和实体瘤的临床试验正在开展。随着CAR-T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和相关临床研究日益广泛,其不良反应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ASCO)于2021年11月推出了首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管理:ASCO指南》。本文将结合临床实践对ASCO指南进行解读,以期为CAR-T疗法不良反应的管理带来更深入的理解。 肖希斌 李萍 梁爱斌 钱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