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滨
- 作品数:6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脂肪源性干细胞对多发性硬化患者Th17的免疫调控作用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人脂肪源性干细胞(h ASCs)对多发性硬化(MS)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免疫调控作用机制。方法:分离、纯化脂肪组织中的h ASCs。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M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磁珠分选CD4+T细胞,体外刺激细胞向Th17极化,并加入不同比例的h ASCs(h ASCs∶CD4+T为1∶4和1∶10)共培养4 d,设立添加anti-LIF抗体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共培养后Th17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real-time PCR检测白细胞介素6受体(IL-6R)、白细胞介素23受体(IL-23R)、白血病抑制因子受体(LIFR)、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RORγt)及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的mRNA水平变化;ELISA法检测共培养体系上清液中LIF的水平。结果:分离的h ASCs经流式细胞术鉴定可基本判定为h ASCs;PBMCs经磁珠法分选后获得90%以上纯度的CD4+T细胞。共培养后,1∶4组和1∶10组中Th17细胞所占比例下降,且存在高浓度抑制效应;共培养后RORγt、IL-6R和IL-23R的mRNA表达水平下降,LIFR和LIF的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加入anti-LIF抗体后,Th17细胞比例回升至对照组水平;RORγt和IL-6R的mRNA表达水平回升;ELISA检测各组LIF的水平,共培养组LIF分泌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加入anti-LIF抗体后明显减少。结论:h ASCs可抑制MS患者Th17细胞的分化,其作用可能与其分泌LIF、通过IL-6/LIF轴竞争性抑制有关。
- 林晓滨陈颖杨德壕谢甬淋毕涌柯建明陈志博苏中钱厉向张旭
-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脂肪源性干细胞TH17细胞白血病抑制因子
-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多发性硬化患者Th17的免疫调控作用
- 目的探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dipose tissue-derived stem cells,hASCs)对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机制。...
- 林晓滨陈颖张旭毕涌
- 文献传递
-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多发性硬化患者Th17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
- 目的: 1、建立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dipose tissue-derived stem cells,hASCs)分离、鉴定,培养大量高纯度的hASCs。 2、建立磁珠分选高纯度CD4+T细胞,探讨hA...
- 林晓滨
-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辅助性T细胞17免疫调控机制
- 经小腿远端动脉逆行穿刺术在股腘动脉长段闭塞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12年
- 传统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介入治疗由经大动脉穿刺建立手术入路,包括对侧股动脉逆行穿刺,患侧股动脉、胭动脉顺行穿刺。对侧股动脉穿刺后导丝顺行进入患侧股浅动脉,导丝在尝试穿越股浅动脉时,并不是每一个病例都能顺利穿越,有些即使越过血管闭塞段,但仍在内膜下夹道中,难以进入动脉真腔。本院按传统介入治疗失败的2例患者,行经小腿远端动脉逆行穿刺行动脉介入治疗,由单弯导管引出导丝,实现了让导丝顺利进入并通过真腔,获得手术成功及良好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 黄崇青虞冠锋林晓滨
-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穿刺术逆行
- 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脑内移植后的成活及迁移
- 2014年
- 目的建立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细胞系,探讨MSCs移植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及MSCs在脑组织中的成活及迁移分布情况。方法通过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GFP转基因小鼠的MSCs,将PD模型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MSCs移植组(MSCs组)、DMEM/F12培养液对照组(DMEM/F12组)和PD空白对照组,MSCs组进行纹状体MSCs细胞移植。于MSCs细胞移植术前及术后第2、4和6周,计数阿扑吗啡(APO)诱发下30min内的平均旋转圈数,动态观察PD模型大鼠行为学变化,并观察移植部位脑组织形态学及MSCs成活和迁移情况。结果 MSCs传代培养后形成形态均一的梭形细胞,呈GFP强阳性表达;MSCs纯度得到提高,与原代培养3d的MSCs比较,传代培养5代后MSCs的CD44、CD54阳性率增高〔(95.8±0.8)%vs.(64.4±2.2)%,(91.4±1.3)%vs.(63.2±0.5)%,〕,CD44阳性率减低〔(33.6±4.1)%vs.(2.1%±1.8)%〕(均P<0.05)。移植术后第2周,MSCs组在APO诱发下30min内的平均旋转圈数为(9.2±1.8)次/min,较移植术前〔(10.8±1.8)次/min〕明显减少(P<0.05),亦低于DMEM/F12组〔(10.1±2.1)次/min〕和PD空白对照组〔(10.8±2.2)次/min〕(P<0.05);在移植术后第4周〔(5.7±2.1)次/min〕和第6周〔(6.2±1.9)次/min〕平均旋转圈数减少最为明显(均P<0.05),亦均低于DMEM/F12组〔(10.6±1.8)、(10.2±1.4)次/min〕和PD模型组〔(11.1±2.1)、(10.4±1.7)次/min〕(均P<0.05);DMEM/F12组和PD空白对照组平均旋转圈数移植术前后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移植细胞在PD模型大鼠脑组织内均能存活,并与大鼠组织产生整合;大鼠脑组织结构无破坏,无胶质瘢痕形成。结论成功建立了GFP转基因小鼠的MSCs细胞系;MSCs脑内移植能有效改善P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表现,与宿主组织相容性良好。
- 毕涌林晓滨李晓莉魏鹏王廷华张旭洪娟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绿色荧光蛋白细胞移植
- 人β-NGF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帕金森病大鼠行为学的影响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脑内移植人β-神经生长因子(β-NGF)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将成功制备的PD大鼠模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β-NGF基因修饰的MSCs移植组(β-NGF-MSCs组)、MSCs移植组(MSCs组)、DMEM/F12培养液纹状体内注射组(DMEM/F12组)和非移植组(PD模型组)。细胞移植后,动态观察PD模型大鼠行为学变化及脑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结果:β-NGF基因修饰的MSCs脑内移植能有效改善P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表现。细胞移植术后第2周、第4周和第6周,β-NGF-MSCs组在阿朴吗啡诱发下30 min内的平均旋转圈数均明显低于MSCs组和PD模型组(P<0.05)。DMEM/F12组和PD模型组的旋转行为手术前后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移植细胞在PD模型大鼠脑内均能存活,并能够与宿主组织产生整合,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宿主的脑组织结构无破坏,无胶质瘢痕形成。PD模型大鼠纹状体内移植β-NGF基因修饰的MSCs后,可持续稳定表达β-NGF,其对PD模型大鼠旋转行为的改善明显优于单纯应用MSCs移植治疗。结论:β-NGF基因修饰的MSCs脑内移植能明显改善PD模型大鼠行为学症状,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毕涌洪娟林晓滨李晓莉魏鹏施镇江黄桂琴王廷华张旭
- 关键词:帕金森病神经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