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翰君
- 作品数:15 被引量:38H指数:4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华西医院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1例被引量:1
- 2009年
-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eosinophilic pustular folliculitis)也称Ofuji病.由日本学者Ofuji等于1970年首先描述。本病呈慢性经过.以红斑上有大的毛囊性丘疹和脓疱为特征,常有外周血白细胞增多及嗜酸性粒细胞中度升高。本病少见,现将我院门诊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
- 杨翰君王婷婷王琳张谊芝
- 关键词: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嗜酸性粒细胞白细胞增多毛囊性外周血
- 头皮浅表型基底细胞癌误诊1例被引量:3
- 2010年
- 患者女,57岁。右侧顶部头皮反复破溃渗液5年。皮损组织病理示:核大、浆少的基底样细胞聚集成大小不等的团块状,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瘤体与周围组织间存在裂隙。诊断:浅表型基底细胞癌。予头皮肿瘤扩大切除术及植皮术,现已随访4月,恢复良好,无复发。
- 路遥冉玉平杨翰君王尚兰
- 关键词:基底细胞癌误诊
- HIV相关性结节性痒疹被引量:4
- 2009年
- 结节性痒疹是较常见的艾滋病皮肤表现,与艾滋病预后相关。HIV相关性结节性痒疹是多因素导致的疾病,病理生理学尚不明确,临床和皮肤病理表现及治疗与非艾滋病患者相似,表皮脱落和结痂是HIV相关性结节性痒疹最显著的特征。沙利度胺是系统治疗最为有效的药物。
- 陈小玫杨翰君汪盛
- 关键词:痒疹结节性沙利度胺
- 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型鱼鳞病1例被引量:1
- 2008年
- 患儿女,12岁。因全身皮肤反复起水疱、增厚伴脱屑12年,于2007年6月来我科就诊。患儿出生时全身皮肤潮红,其上似覆有一层“膜状物”,约10d后出现蚕豆大水疱,以四肢为甚,疱壁薄易破,破后见潮红糜烂面,干燥结痂并逐渐堆积致全身皮肤覆盖一层深褐色鳞屑性痂,约2个月后鳞屑性痂逐渐脱落。此后以上症状反复发作,冬重夏轻。随年龄增长,水疱渐增多增大,有的似鸽蛋大,鳞屑性痂亦逐渐增厚,部分呈铠甲状。自觉瘙痒,糜烂处疼痛。无出汗障碍、怕冷怕热及四肢活动受限。
- 王倩张谊芝杨翰君
- 关键词:鱼鳞病角化过度型表皮松解性
- 耳轮小叶状毛细血管瘤1例被引量:1
- 2010年
- 临床资料患者,男,54岁。主因左耳轮疣状增生物3个月,于2009年10月14日就诊。患者3个月前因左耳轮瘙痒,反复搔抓后出血,遂自用云南白药外敷止血,结痂愈合后发现该部位长出一疣状增生物。
- 王鹏冉玉平杨翰君
- 关键词:耳轮
- 以结节性痒疹为首发表现的艾滋病3例及文献复习被引量:8
- 2009年
- 结节性痒疹是艾滋病患者较为常见的皮肤表现,是多因素导致的疾病,其皮损与非艾滋病患者相似。本文3例均为男性,临床表现为全身散在丘疹、结节、表皮剥脱、结痂伴剧烈瘙痒,淋巴细胞分类计数示CD4、CD4/CD8比值降低。HIV血清抗体初筛实验及确证实验均(+)。皮损组织病理符合结节性痒疹。2例予抗组胺药物和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后症状减轻,1例放弃治疗。沙利度胺是治疗艾滋病相关性结节性痒疹最有效的药物。
- 陈小玫汪盛熊琳李薇杨翰君
- 关键词:沙利度胺
- 原发口腔马尔尼菲青霉病1例和分子鉴定
- 目的 报道1例非HIV感染的原发性皮肤粘膜马尔尼菲青霉病的罕见病例。方法:取患者皮损行组织病理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皮损六氨银、HE、PAS染色示组织细胞内外有成堆的孢子,中间有横隔。提取孢子DNA用马尔尼菲青霉菌的特...
- 华夏张瑞峰杨翰君冉玉平张谊芝
-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
- 面部孢子丝菌病1例
- 2015年
- 1临床资料
患者女,61岁。主因右耳前皮肤糜烂、结痂5月就诊。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右耳前皮肤出现绿豆大小红斑,表面糜烂、结痂,伴轻微痒、痛感,未予重视。皮疹逐渐增大,并在其周边相继出现多个红斑结痂、结节性皮损,部分结节破溃形成浅表溃疡。曾在外院行真菌直接镜检及培养检查,均阴性,考虑为细菌感染,予青霉素、林可霉素等治疗2周无效。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发热、胸腹疼痛及关节疼痛等不适。患高血压病4年,无糖尿病及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及外伤史。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右耳前皮肤见一约2.5cm×3cm大小不规则红斑,表面附黄痂,其周边多个散在分布黄豆至蚕豆大小暗红色结节、糜烂、浅表溃疡及红斑结痂性皮损(见图1)。
- 王鹏冉玉平杨翰君李聪慧代亚玲
- 关键词:面部孢子丝菌病皮肤糜烂结节性表面糜烂直接镜检林可霉素
- 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皮症1例被引量:2
- 2010年
- 王鹏冉玉平杨翰君
- 关键词:角化过度双膝关节药物过敏史
-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与皮肤的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1
- 2010年
- 目的:通过对20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ubcutaneous panniculitis-like T-cell lymphoma,SPTL)和19例皮肤的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对比研究,加深对2者的认识。方法:从临床病理、免疫标记、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感染和T细胞受体(T-cell receptor,TCR)基因重排等多个方面对2者进行比较。结果:临床表现上2者不易鉴别,但皮肤NK/T细胞淋巴瘤常伴皮肤外播散、预后差;组织学上,SPTL常严格局限于皮下脂肪组织,而皮肤NK/T细胞淋巴瘤以真皮为中心形成弥漫性浸润,常累及皮下脂肪层,更易于见到大片凝固性坏死、血管中心性浸润和亲表皮现象;免疫表型上,SPTL常表达βF1、膜型CD3、CD8,不表达CD4、CD56,而大部分皮肤NK/T细胞淋巴瘤则表达CD56和细胞质CD3ε,仅少数表达膜型CD3、CD8。CD56、CD3、CD8和βF1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TL患者中检出EBER1/2原位杂交阳性,而皮肤NK/T细胞淋巴瘤100%病例为阳性,2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TL患者中检出TCR-γ基因克隆性重排,而皮肤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仅有4/18例(22.2%)检出重排,2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无皮肤外播散,组织学上有无大片凝固性坏死、血管中心性浸润和亲表皮现象,是否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D56、CD3、CD3ε、CD8和βF1,EB病毒原位杂交阳性与否,以及TCR-γ克隆性重排检出与否,均可作为SPTL和皮肤NK/T细胞淋巴瘤的鉴别要点。准确鉴别2者需综合临床、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EB病毒感染和基因重排等结果进行全面分析。
- 杨翰君万川王婷婷徐晨刘卫平李甘地王琳
- 关键词:皮肤肿瘤淋巴瘤T细胞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