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林

作品数:36 被引量:495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建筑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环境科学与工...
  • 11篇生物学
  • 2篇建筑科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11篇滇池
  • 8篇水华
  • 8篇蓝藻
  • 6篇植物
  • 6篇微囊藻
  • 5篇浮游植物
  • 4篇异味
  • 4篇蓝藻水华
  • 3篇营养化
  • 3篇水体
  • 3篇群落
  • 3篇降解
  • 3篇富营养化
  • 2篇淡水藻
  • 2篇底泥
  • 2篇顶空
  • 2篇顶空固相微萃...
  • 2篇毒素
  • 2篇毒素含量
  • 2篇鱼类

机构

  • 36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盐城市盐龙湖...
  • 3篇云南省环境科...
  • 2篇中南大学
  • 1篇大连海洋大学
  • 1篇常熟理工学院
  • 1篇长江科学院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云南省环境科...
  • 1篇昆明市滇池高...
  • 1篇无锡工源环境...
  • 1篇昆明市环境科...

作者

  • 36篇李林
  • 31篇宋立荣
  • 7篇郑凌凌
  • 6篇陈伟
  • 6篇甘南琴
  • 4篇张婷
  • 3篇周起超
  • 3篇谢志才
  • 3篇肖邦定
  • 3篇熊倩
  • 3篇李天丽
  • 2篇万能
  • 2篇张堂林
  • 2篇刘家寿
  • 2篇李根保
  • 2篇代龚圆
  • 2篇刘梅
  • 2篇李阔宇
  • 2篇李为
  • 2篇闪锟

传媒

  • 8篇水生生物学报
  • 5篇湖泊科学
  • 2篇水生态学杂志
  • 1篇分析化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淡水渔业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Zoolog...
  • 1篇中国给水排水
  • 1篇城镇供水
  • 1篇可再生能源
  • 1篇化学与生物工...
  • 1篇中国藻类学会...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 5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背角无齿蚌摄食率及对水中叶绿素a清除能力的研究被引量:17
2010年
椭圆背角无齿蚌是云南滇池的一种主要贝类物种。为探索该物种应用于滇池水体生物操纵的可行性,采用半野外模拟和原位围隔的方法,文章研究了背角无齿蚌的摄食率及对水中Chla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在23—28℃的温度范围内,背角无齿蚌的摄食率(IR)和湿重(W)呈现显著的相关冪指数关系:IR=aWb,1龄蚌和3龄蚌符合下列关系式:IR=6.2283X0.45,(R2=0.94);IR=0.0002X2.2,(R2=0.93)。3龄蚌的摄食率高于1龄蚌,且随生物量的增加摄食率有所减少。实验同时证明,背角无齿蚌有良好的清除水体中Chla的效果,对降低CODMn、TP含量同样具有较好的效果,且3龄蚌优于1龄蚌。通过方差分析综合分析得出,在生物量为4.17只/m3时,清除水体Chla的效果最优。
丁涛李林彭亮左艳霞宋立荣
关键词:滇池背角无齿蚌摄食率围隔
滇池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群落演变与成因分析被引量:30
2011年
该文综合滇池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历史资料,并结合2009—2010年的现场调查数据,对其群落演替进行了研究,并对群落衰退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物种数下降明显,由20世纪80年代的57种降为现在的32种,群落的物种损失率高达44%。其中软体动物损失率高达75%:其次是水生昆虫(39%)。滇池全湖底栖动物密度为1776ind/m2(其中寡毛类1706ind/m2;摇蚊科68ind/m2)。近20年滇池全湖底栖动物的丰度比较发现,寡毛类的密度和生物量呈一种先急剧上升,而后明显下降的过程,而摇蚊科的密度和生物量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寡毛类中的耐污种相对丰度增加,如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成为绝对优势种,其平均相对丰度达到了74.1%。摇蚊科相对丰度减少,以前广泛分布的异腹鳃摇蚊(Einfeldiasp.)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羽摇蚊(Chironomus plumosus)、细长摇蚊(Ch.attenuatus)、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等耐污种;软体动物种类变得单一,许多高原湖泊特有的软体动物均已消失,螺蛳(Margarya melanioides)、牟氏螺蛳(M.mondi)、光肋螺蛳(M.mansugi)在2009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了极危物种,滇池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dianchiensis)也被列入了濒危物种。滇池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尤其是草海物种多样性从20世纪50年代的2.70降到现在的0.30。半个多世纪以来总氮、总磷与物种数和多样性呈现显著负相关。底栖动物群落衰退的成因主要是生境破坏、水质恶化、蓝藻爆发、沉水植物消失、种质库匮乏等。
王丑明谢志才宋立荣肖邦定李根保李林
关键词:滇池大型无脊椎动物
滇池生态系统退化成因、格局特征与分区分步恢复策略被引量:52
2014年
选取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成份:浮游植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的历史演变和现在分布状况数据,结合水质变化情况,揭示了滇池生态系统退化原因:在外因上,污染物持续输入以及围湖造田、直立堤岸和水量交换缓慢等外力干扰加剧系统组分失衡是直接原因;在内因上,由于滇池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等原因,蓝藻生物量对营养盐增加的响应远高于其他湖泊(太湖、巢湖),草型向藻型湖泊的转换进程更快;与太湖和东湖的生态系统比较,高原湖泊滇池生态系统相对脆弱,如物种的同域分化、窄生态位,导致系统的稳定性差、自我修复能力弱.通过对滇池生态格局特征、湖岸带结构的分析,将滇池划分为5个生态区:草海重污染区、藻类聚集区、沉水植被残存区、近岸带受损区和水生植被受损区,并提出"五区三步,南北并进,重点突破,治理与修复相结合"的滇池生态系统分区分步治理的新策略和"南部优先恢复;北部控藻治污;西部自然保护;东部外围突破"的总体方案.
李根保李林潘珉谢志才李宗逊肖邦定刘贵华陈静宋立荣
关键词:滇池生态分区
滇池北部湖湾不同底泥性状对微囊藻复苏影响的模拟被引量:4
2009年
滇池北部福保湾主要承接上游昆明市的生活污水及周边工业污水,其污染程度极为严重.本研究在福保湖湾内设置4个采样点,分别采集了不同区域的沉积物,首次模拟研究了微囊藻(Microcystis)在不同沉积物环境中复苏能力差异,结果表明微囊藻在模拟实验中的复苏能力表现出对不同底质的不同适应性,入口湖区的沉积物对微囊藻的复苏有极强的抑制作用.藻类复苏后达到的最大生物量(以叶绿素a计)分别为东岸对照区的4.7%,西岸对照区的6.6%及吹填区的11.9%,其中微囊藻生物量也远低于其它各样点,占东岸对照、吹填区及西岸对照的比例分别为5.2%、10.3%和19.4%.以上研究暗示了河口处沉积物不适合微囊藻的复苏.福保湾藻类水华的种源贡献应该主要依靠外源性输入,即湖流场和风向所导致的藻类水平迁移贡献远远大于底泥复苏至水体的垂直迁移.
万能汤俊李林郑凌凌宋立荣
关键词:滇池微囊藻复苏率
武汉大莲花湖异味化合物日变化及其相关因子分析被引量:13
2007年
大莲花湖位于武汉市汉阳区莲花湖公园内,是以休闲娱乐为主的景观水体,面积约为64000m2。近年来,该湖不断出现蓝藻水华,每到夏季湖区臭不可闻,损害了莲花湖旅游度假景区的景观生态价值和经济收入。本文对大莲花湖藻类及其异味化合物与环境因子的日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大莲花湖藻类以微囊藻占优势。据GC-MS鉴定,该湖水中存在着2-MIB、-βCyclocitral和-βIonone等3种异味化合物。水中溶解性2-MIB、-βCyclocitral和-βIonone日最高浓度分别可达69.1ng/L3、2.6 ng/L和453.9ng/L,与各自的嗅觉异味阈值浓度比较可知,2-MIB和β-Ionone对该湖异味的类型和强度均有较大影响,分别产生强烈土霉味和腐臭味,而-βCyclocitral对该湖异味的贡献则较小。水中日平均颗粒态的2-MIB、-βCyclocitral和-βIonone分别占各自总含量的70.9%、74.4%和81.4%,说明这3种异味化合物在水中均主要以颗粒态存在。这3种异味化合物的日变化与总藻、微囊藻、鱼腥藻及水面光强日变化相关性分析显示,溶解性、颗粒态、总-βCyclocitral均与总藻、微囊藻日变化显著相关,颗粒态-βCyclocitral和颗粒态-βIonone与总藻及水面光强显著相关,大莲花湖水中颗粒态2-MIB的浓度与鱼腥藻数量有显著相关性。
李林万能甘南琴宋立荣
关键词:蓝藻异味日变化
饮用水水源地盐龙湖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调控策略研究被引量:9
2019年
为探明饮用水水源地盐龙湖鱼类群落结构特征,于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对盐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盐龙湖的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多网目复合刺网和电捕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盐龙湖现有鱼类6目9科36种,其中鲤形目种类最多,为27种,占物种总数的75%。群落优势种均为小型鱼类,分别占总渔获量和渔获物个体总数的65.87%和76.67%。主要优势种为似鳊(Pseudobrama simony)、鲫(Carassius auratus)、■(Hemiculter leucisculu)、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代表物种多样性特征的Shannon-Wienner多样性指数(H_N)为2.08,Wilhm改进指数(H_W)为2.30,Simpson优势度指数(λ)为0.21,Piesous均匀度指数(J)为0.59,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为4.49;相对稀有种数(R)为63.89%。这些结果表明:盐龙湖鱼类群落结构简单、小型化形势严峻,且食鱼性鱼类鳜(Siniperca chuatsi)、翘嘴鲌(Channa argus)和乌鳢(Culter alburnus)等密度和生物量偏低,无法对小型鱼类进行有效控制。因此,水源地湖泊中应采用提高食鱼性鱼类生物量的经典生物操纵手段对鱼类群落进行调控,以利于生态系统健康和水质保护。
蔡杏伟熊鹰郭超张堂林张堂林李为李林宋立荣高旭刘家寿
关键词:优势种物种多样性水质保护
三峡水库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与空间分布被引量:14
2015年
研究在三峡库区选取秭归、巫山、云阳、忠县、木洞5个断面,自2012年8月至2013年4月采用黑白瓶法进行为期一周年季节性的原位初级生产力测定,探讨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水平分布、垂直分布等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初级生产力平均值(以溶氧计)的四季变化规律为:夏季[5.613 mg O2/(L·d)]>春季[3.630 mg O2/(L·d)]>冬季[0.906 mg O2/(L·d)]>秋季[0.552 mg O2/(L·d)],与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的季节变化一致;在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上,5个断面中库首最高(秭归)、库中次之(巫山、云阳、忠县)、库尾最低(木洞);且全年所有断面干流初级生产力均显著低于支流初级生产力;在垂直分布上,初级生产力的最大值主要出现在水下0—1 m间,在水下1—5 m随着水深增加呈现递减趋势,光能可得性可能是限制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重要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毛初级生产力与叶绿素a、溶解氧、p H呈显著正相关。
熊倩黄立成叶少文李林宋立荣吴月
关键词:三峡水库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
加压对微囊藻的影响及其生态风险探讨被引量:2
2020年
为了探究加压对微囊藻的伪空胞、细胞形态、群体粒径、光合活性、漂浮率的影响,缓解富营养化水体表面的蓝藻水华堆聚问题,弄清加压后下沉蓝藻的去向及其可能导致的水质生态风险,实验比较了在有光和无光条件下未加压和加压微囊藻的生长差异。结果显示,在0.7 MPa、30 s加压条件下,水体表面漂浮的微囊藻群体在加压后迅速下沉,漂浮率由95%下降至1.99%;藻细胞内的伪空胞破裂,藻细胞变形萎缩,群体粒径变小,光合活性下降,但细胞膜未破损。未加压和加压后的藻样在有光与无光条件下培养至第3天,加压下沉的藻在光照条件下有17.91%重新上浮至水体表面,并且其光合活性逐渐恢复。透射电镜结果显示,上浮藻细胞内有伪空胞重新生成;反转录PCR结果表明,实验第3天,光照加压处理组伪空胞gvpA和gvpC基因表达较其他实验组显著上调,表明细胞进行了伪空胞合成过程。所有处理组水体中溶解性总氮(DTN)含量在前3 d无明显变化,但3 d之后均不断上升;且加压后水体中DTN含量在无光条件下比有光条件下更高。研究表明,加压后下沉的微囊藻在无光条件下更易衰亡并释放有机物,导致水体DTN含量增加,应及时清除下沉蓝藻,避免水质恶化。
杨翠平霍岩刘津张学治李林宋立荣
关键词:蓝藻水华微囊藻生态风险
一种应用于雨生红球藻高效扩繁的连续梯度补料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雨生红球藻高效扩繁的连续梯度补料方法及装置,步骤是:不同梯度补料培养基的配制;雨生红球藻活化扩种;雨生红球藻接种至发酵罐:检测扩种后的藻液细胞数,以新鲜灭菌的培养基洗净后重悬,接入发酵罐;监测培养参...
宋立荣卢哲郑凌凌李林李天丽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测定水中异味化合物被引量:65
2005年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了水中常见的3种异味化合物,即2-甲基异茨醇、土腥素和β-柠檬醛.研究并讨论了纤维头的类型、盐的种类和浓度、温度、萃取时间、搅拌和解吸时间等因素对异味化合物萃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样中加入30%(W/V)的NaCl溶液,采用65 μm PDMS/DVB纤维头,在搅拌的条件下,于60℃顶空萃取40 min为异味化合物固相微萃取的最佳条件.在优化的条件下,使异味化合物吸附于纤维涂层后, 将其在250℃高温下解吸,再用GC-MS分析.土腥素、β-柠檬醛、2-甲基异茨醇的检出限依次为1.0、1.3和1.7 ng/L;其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4.9%、8.4%和6.2%.3种异味化合物在5~1000 ng/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7.因此,用该方法分析水中痕量(ng/L级)的异味化合物,结果满意.
李林宋立荣甘南琴陈伟
关键词: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水分析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