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 作品数:100 被引量:1,006 H指数:18 供职机构: 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 江苏省预防医学科研基金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哲学宗教 更多>>
深圳市1980—2018年霍乱流行特征 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回顾总结深圳市1980-2018年霍乱流行特征,为制定科学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深圳市1980-2018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的霍乱病例资料,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深圳市1980-2018年共发生653例霍乱病例,以散发病例为主(72.1%,471/653),大多数为轻症(68.9%,450/653),仅2例死亡。发病时间集中在7-10月,各区均有发病,宝安区最多,占48.1%(314/653)。职业以工人(民工)为主,占60.9%(398/653)。1980-1989年、1990-2000年、2001-2018年分别以稻叶型、小川型和稻叶型为优势毒株。结论深圳市20世纪90年代霍乱疫情高发,之后至今长期处于低发水平,但仍需加强监测,防控输入病例。 张振 谢旭 路滟 梅树江 李媛关键词:霍乱 疾病监测 2006—2020年深圳市恙虫病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分析2006—2020年深圳市恙虫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本市恙虫病的防控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对2006—2020年深圳市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报告的恙虫病病例信息,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6—2020年深圳市共报告恙虫病病例547例,死亡2例,年均发病率0.30/10万人,历年发病率呈波动上升的趋势,2019年年均发病率达到最高,为0.59/10万;时间分布呈双峰型,发病高峰期为5—11月(490例),占89.58%,10月累计报告病例数(86例)为最高,占15.72%。深圳市各辖区中以南山区累计报告病例数(208例)最多,年均发病率1.07/10万;病例多发生在40~59岁年龄组,占报告病例总数的45.34%;家务及待业人员和工人为职业高发人群,占52.10%。结论2006—2020年深圳市恙虫病发病呈波动性增长,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差异。 陈志高 段雨诗 梅树江 孔东锋 李媛 程聪关键词:恙虫病 三间分布 2006-2009年江苏省法定传染病网络报告信息质量分析 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评价江苏省2006-2009年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的报告质量。方法利用《疾病监测报告管理系统》中2006-2009年法定传染病的监测数据,分析未及时报告率、未及时审核率、重卡率、县(区)零缺报率和综合指数(率)等指标,并运用SAS对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09年,江苏省共报告法定传染病报告卡843 046张,其中65.79%的传染病报告卡来自医院。4年间江苏省未及时报告卡总数11 597张;未及时报告率为1.38%;未及时审核卡总数为873张,未及时审核率为0.10%;累计重卡总数为58张,传染病重复报告率为6.88/10万;累计零缺报县(区)总数为6家,平均县(区)零缺报率为1.33%;综合指数率0.70%。2006-2009年传染病诊断到审核时间逐年缩短,平均为0.49 d;与2006年相比,2009年传染病诊断到报告时间缩短了0.24 d(0.63~0.39 d),报告到审核时间缩短了7.20 min(40.32~33.12 min),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逐年上升。结论 2006-2009年江苏省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逐年提高,但报告质量存在不平衡性,苏南地区整体报告质量较高,苏中地区较差,需进一步加强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的管理和监管力度,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 李媛 吴莹 戴启刚 艾静 刘文东 梁祁关键词:传染病 网络直报 WSARE 3.0算法在深圳市流行性腮腺炎暴发早期预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WSARE 3.0算法应用于深圳市传染病早期预警的适用性。方法采用基于贝叶斯网络基线的WSARE 3.0算法对2013年深圳市流行性腮腺炎模拟实时监测预警。结果 WSARE软件探测到2013年深圳市街道层面有统计意义的流行性腮腺炎预警信号28次,其中3个特征变量联合异常变化的信号2次,2个特征变量联合异常变化的信号16次,预警高峰期为4- 7月。发现了3次明显的聚集疫情,其中2起疫情被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对某一街道短期内病例数异常增高的现象持续发出14次预警信号。结论 WSARE 3.0算法能较精确地探测到局部区域特定属性人群中的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异常变化,在深圳市传染病的早期预警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郑庆鸣 李媛 王铁强 孔东风 吕秋莹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 深圳市首例输入性黑热病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2024年 目的对深圳市首例输入性黑热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溯源分析,探讨其感染来源,为黑热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3年3月15日,深圳市报告1例黑热病病例,收集该病例的临床应用资料和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溯源分析。结果病例,男,75岁,2023年3月6日前来深圳,出现不适。根据该病例无规则发热、畏寒及全血细胞减少等临床表现,骨髓涂片可见利杜体骨髓象且病原体靶向测序结果提示与杜氏利什曼原虫高度同源等实验室检测结果,及其河南安阳林州市太行山疫区的居住史(2022年9月7日-10月27日),且该疫区黑热病病犬的阳性筛查率为22.22%,判定该病例为林州市输入的黑热病确诊病例。结论结合深圳本次报告黑热病病例的居住环境、居住地疫情情况等因素判断,排除该病例在深圳感染的可能,推测其在河南安阳林州市感染风险较高。 牛丛 万佳 高世同 李媛 孔东锋 张振关键词:黑热病 利什曼原虫 CUSUM模型在流行性腮腺炎早期预警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探讨累积和控制图模型(cumulative sum control chart,CUSUM)在流行性腮腺炎早期预警中的应用价值,为流行性腮腺炎的应急防制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其他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以江苏省各区县每日发病数为基础,从2012年1月1日起以CUSUM模型进行前瞻性试验,用灵敏度、特异度、及时性等3个指标对预警结果进行评价,并比较CUSUM模型预警与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CIDARS)之间的优劣。结果应用CUSUM模型进行预警分析全年共产生1688条预警信号,比自动预警系统产生的信号数少35.30%。CUSUM模型预警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5.84%,均高于自动预警系统(χ2=6.087,P=0.0136;χ2=602.48,P<0.0001);CUSUM模型预警及时性的中位数为3.5天,自动预警系统为6天,两者无统计学差异(Z=0.9173,P=0.3590)。结论江苏省腮腺炎疫情数据CUSUM模型预警分析效果优于自动预警系统,且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刘文东 胡建利 艾静 吴莹 戴启刚 梁祁 李媛 汤奋扬 朱叶飞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 深圳市2005—2017年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9 2019年 目的分析深圳市2005—2017年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流行特征和影响因素,探讨疫情防控策略。方法通过深圳市疾病控制信息管理系统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分别获取200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的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7年深圳市发生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1周内同一集体单位5例及以上)346起,其中6.36%(22/346)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2006—2013年疫情少且波动小,2014年后疫情明显升高,2016—2017年疫情占57.80%(200/346),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流行毒株2013年及之前以GⅡ.4基因型的毒株为主,之后依次为GⅡ.17和GⅡ.2。11月至次年3月(76.88%,266/346)为发病高峰,63.87%(221/346)发生在原特区内地区,发生场所主要为托幼机构(67.05%,232/346)和中小学(23.70%,82/34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原因以接触传播(45.45%,10/22)和食源性传播(40.91%,10/22)为主,水源性传播(13.64 %,3/22)相对较少;75.80%(238/314)发生在托幼机构和中小学的暴发疫情局限在一个班级,主要为接触传播引起。结论深圳市诺如病毒腹泻暴发疫情监测标准灵敏度高,2014年后疫情上升可能与流行毒株基因型的更替有关,冬春季需加强托幼机构、中小学等重点单位综合防控。 张振 李媛 张海龙 路滟 梅树江 杜加亮 谢旭关键词:诺如病毒 暴发疫情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基因型别 江苏省2009年传染病网络直报零缺报原因分析 被引量:2 2011年 为了解传染病网络直报零缺报原因及影响因素,发现传染病报告工作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提高网络直报率,对2009年江苏省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零缺报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艾静 李媛 吴莹 刘文东 梁祁关键词:网络直报 传染病 2006年深圳市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对深圳市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的Ⅰ类监测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和南山区人民医院)监测结果进行评价。方法在2006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根据《广东省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方案》和《深圳市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对两家Ⅰ类监测医院的监测科室所有门诊和住院病人进行监测,按照监测方案中制定的监测病例定义进行诊断并报告。结果2006年1月1日~12月31日,市人民医院和南山区人民医院门诊监测科室共接诊613 492人次,诊断发热呼吸道病例18 711例,占门诊监测总数的3.05%;发热肺炎病例174例,占门诊监测总数的0.03%。住院部监测科室共收治26 866名住院病例,其中发热肺炎病例341例,占住院病例总数的1.27%;2006年通过该系统发现并确认了深圳市历史上首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例。结论深圳市建立的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敏感性好,运行稳定,能够为制定SARS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特别是提示了疫情可能发生的高风险时间段。但仅仅依靠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来达到早期发现病人,实现预警预测的目的,是远远不够的,它应与流感样病例监测系统相结合,让这两个独立运行的系统互为补充,有效提示高风险段。 李媛 牟瑾 梅树江 谢旭 逯建华 马汉武 张顺祥关键词:不明原因肺炎 监测系统 疫情监测 一起工厂伤寒爆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伤寒疫情的规模及原因,以便及时采取科学、合理的疫情控制措施。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开展此次疫情调查,比较病例与对照之间不同危险因素的暴露比例,并采集工厂内外环境、饮食及水源的相关样本进行检测。结果共报告28例伤寒确诊病例,无死亡。对病例中分离的12株伤寒菌株进行的PFGE检测结果一致。病例分布在该片区217间工厂中的10间,平均罹患率为3.1‰,工厂间的罹患率无统计学意义(X2=5.2,P=0.74)。在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中,病前外出进餐史(OR=8.0,95%CI:2.6~25)、病前凉面或凉皮进食史(OR=6.8,95%CI:1.4~32)及直接引用生水史(X2=4.9,P<0.01)等危险因素结果一致,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所有40份环境样本中,水箱水、井水及水箱底泥水均发现有粪大肠菌群超标现象,但未分离到伤寒沙门氏菌。结论此宗伤寒可能是由于饮用污染的井水和在凉面、凉皮制作过程中使用污染井水导致的。采取加强饮食卫生管理、隔离治疗病人及带菌者、停止使用井水而改用市政供水等措施之后疫情终止。 谢旭 王昕 牟瑾 马汉武 王敬忠 张小岚 李媛 吕秋莹关键词:伤寒 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