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冰

作品数:29 被引量:125H指数:8
供职机构: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历史地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8篇生物学
  • 7篇历史地理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2篇孢粉
  • 8篇遗址
  • 7篇石器
  • 7篇石器时代
  • 6篇新石器
  • 6篇新石器时代
  • 6篇考古
  • 6篇环境考古
  • 5篇气候
  • 5篇环境演变
  • 4篇泥河湾盆地
  • 4篇全新世
  • 4篇孢粉记录
  • 3篇石家河文化
  • 3篇太湖
  • 3篇气候变化
  • 3篇孢粉分析
  • 3篇考古研究
  • 3篇环境变化
  • 3篇江汉平原

机构

  • 12篇河北师范大学
  • 12篇广州大学
  • 11篇南京大学
  • 4篇河北省科学院
  • 3篇安徽师范大学
  • 3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河南大学
  • 2篇四川大学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2篇湖北省文物考...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南京博物院
  • 1篇江苏师范大学
  • 1篇江苏省考古研...
  • 1篇苏州市考古研...

作者

  • 29篇李冰
  • 10篇朱诚
  • 8篇潘安定
  • 6篇李开封
  • 6篇吴立
  • 6篇李月丛
  • 5篇王坤华
  • 4篇陈碧珊
  • 4篇马春梅
  • 4篇李兰
  • 4篇阳小兰
  • 3篇林留根
  • 3篇张文卿
  • 3篇贾天骄
  • 2篇谭艳
  • 2篇赵泉鸿
  • 2篇孙伟
  • 2篇王晓翠
  • 2篇王永
  • 2篇张茹春

传媒

  • 6篇第四纪研究
  • 3篇古生物学报
  • 2篇中国地理学会...
  • 2篇第十一届全国...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山地学报
  • 1篇热带农业工程
  • 1篇广州大学学报...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 1篇2009年全...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年份

  • 1篇2019
  • 5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6篇2011
  • 5篇2009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江汉平原石家河谭家岭遗址新石器时代环境考古被引量:7
2016年
通过对位于江汉平原北部石家河古城内谭家岭遗址地层孢粉、碳氮地球化学和磁化率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表明,石家河文化早期(4.6—4.4 ka BP),孢粉浓度较高且种类多,特别是喜暖湿的孢粉科属含量较大,植被覆盖较好,说明遗址及周边地区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TOC、TN和C/N偏高,δ^(13)C_(org)偏低,表明当时以C_3植物为主,气候较为温暖湿润;该时期遗址区域可能积水较多,磁化率值总体较低,发生过水域面积增大但持续时间不长的变化,石家河古城在防御洪水及外敌入侵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石家河文化中晚期(4.4—4.0 ka BP),孢粉种类和浓度减小,TOC、TN和C/N也持续减小,δ^(13)C_(org)则偏高,气候凉干,降水减少,遗址区域积水减少并逐渐演变成古人的居住用地,受人类活动影响磁化率值明显增高;由于河湖、地下水位下降,石家河古城防御洪水与外侵的功能消失并逐渐废弃。4.2 ka BP前后气候持续凉干,极端灾害事件频繁发生,影响了当地农业和渔猎业的发展,使得石家河文化发展停滞,这是导致本区石家河文化衰落的重要环境因素。
吴立朱诚李冰李枫孙伟王晓翠刘辉孟华平孙珏
关键词:江汉平原石家河文化环境考古
长江忠县、巫山考古遗址的古环境研究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人类文化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演变的关系越来越多的成为科学界关注的热点。地理环境演变被认为是影响古代人地关系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文明的孕育、发展、衰落等与自然地理环境演变直接相关。利用考古遗址地层和自...
李冰
关键词:环境考古环境演变人地关系
文献传递
华北平原小冰期以来干湿变化与人类活动特征被引量:21
2019年
气候变化尤其干湿变化对人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高分辨率地重建过去的干湿变化是研究区域干湿变化的基础,同时也为未来气候变化提供依据。目前针对华北地区小冰期高分辨率的气候变化研究还较少,特别是干湿变化研究更少。本研究在3个AMS-14C测年的基础上,通过99个样品的孢粉、炭屑、粒度等指标高分辨率地重建了该地区小冰期以来的气候干湿变化特征及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小冰期之前(约1340 A.D.)乔木花粉含量多在25%以上,指示流域植被以森林草地景观为主,沉积物颗粒较粗,沉积环境不稳定,气候较为湿润。小冰期期间(1340~1920 A.D.)乔木花粉多降低至15%以下,喜干的藜科、荨麻属和葎草属花粉含量明显增加,指示气候整体变干,但不同阶段变干程度又存在明显差异:小冰期早期(1340~1580 A.D.)孢粉组合中喜干的藜科花粉含量逐渐增加,湿生植物花粉含量减少,PCA axis 1得分值多在0~1之间,显示气候偏干。该时期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炭屑浓度、农作物(禾本科≥35μm)花粉和磷(P)含量均最低,说明小冰期早期研究区人类活动强度相对较弱;小冰期中期(1580~1800 A.D.)喜干的藜科、荨麻属和葎草属花粉含量达到最高值,PCA axis 1得分值较小冰期早期更正偏,指示气候更为干旱。炭屑浓度、伴人植物、磷(P)含量和农作物(禾本科≥35μm)花粉均达最高值,指示人类活动强度明显增强;小冰期晚期(1800~1920 A.D.)湿生的禾本科和水生植物狐尾藻属等花粉含量达到最高值,PCA axis 1得分值负偏,指示气候变湿润。该阶段农作物(禾本科≥35μm)花粉、炭屑浓度和磷(P)含量较上一时期均略有降低,表明人类活动强度较小冰期中期略有降低。小冰期以后(1920年至今)喜湿的禾本科和水生植物狐尾藻属花粉含量减少,与小冰期晚期相比,气候向着干旱化方向发展.
范保硕张文胜张茹春阳小兰阳小兰李冰李月丛
关键词:小冰期孢粉分析气候变化
冀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时期聚落遗址时空分布及环境演变的影响被引量:14
2017年
本文以冀中南地区为研究区,建立了冀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时期1023处聚落遗址分布特征的数据库,应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聚落遗址的遗址域、海拔高程、密度、堆积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了研究区聚落遗址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冀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到夏商时期,聚落遗址数量、遗址域面积、平均密度均迅速增加,到西周-春秋时期,又迅速降低;连续叠置型遗址以西周-春秋时期所占比例最高。2)自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研究区南部聚落遗址主要分布在较高海拔的太行山山前丘陵盆地(100~500m)(〉46%),西周-春秋时期低海拔冲积平原(〈50m)地区成为遗址数量最多的地区,占总数的48%以上,这种变化响应于全新世大暖期以来研究区气候由温暖湿润逐步向寒冷干燥的发展;但研究区北部一直以0~50m低平原区为聚落遗址的主要分布区,主要受区域地貌及古白洋淀分布范围影响较大。3)以温暖湿润气候为主的新石器时代和夏商时期,聚落遗址分布重心出现在研究区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出现在邯郸武安盆地(84~103个/10000km^2),夏商时期略向北移至邢台南部至邯郸北部地区(171~220个/10000km^2);冷干气候背景下的西周-春秋时期,北方民族南下与研究区南部商人的南迁,以及北部燕国的建立,使得研究区北部海拔〈50m的拒马河中下游低平原成为聚落遗址分布重心(99~121个/10000km^2)。4)自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时期,研究区聚落遗址都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沿太行山山麓呈南北条带状分布特征,东南部平原区受古湖泊及古河流下游改道与泛滥等因素影响始终鲜有聚落遗址分布。
张振李佳王春玥李月丛李冰张明川梁剑
关键词:聚落遗址环境演变
西北地区极端温度事件变化特征
利用西北地区32个气象台站1960~2008年逐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西北地区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近50年来,白天和夜间温度极端偏高的日数明显增多,分别以3.7 d/10a和4.8d/10 ...
李冰潘安定陈碧珊
关键词:极端温度
泥河湾盆地上新世与更新世过渡时期气候与环境变化特征
纪是新生代地质历史的最新一页,主要特征为发生第四纪冰期和古人类的出现与演化.上新世(第三纪)-更新世(第四纪)时期,全球气候变冷,冰量增加,环境也发生了剧烈变化.研究这一关键时期的气候与环境变化对深入认识全球变化至关重要...
李月从李冰阳小兰葛亚汶张振王俊婷李泽涛
关键词:泥河湾盆地上新世更新世气候变化环境变化
泥河湾盆地上新世末期植被与气候变化的孢粉学记录被引量:8
2018年
泥河湾盆地沉积巨厚的上新世末至晚更新世的河湖相、湖沼相地层,是进行上新世至更新世环境变化研究的理想区域。本研究选择泥河湾盆地郝家台NHA钻孔的上新统稻地组顶部厚19.2 m,深度为15600~17520 cm,通过对其岩性段97个孢粉和粒度分析,探讨了该地区上新世末期植被及气候变化特征。根据已有古地磁及地层对比,采样地层的年代为2.92~2.56 Ma。分析结果显示,该时段植被及气候变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阶段1(2.92~2.82 Ma),松属花粉含量多高于30%,云杉属多低于20%;阔叶乔木约13%,为研究段最高;草本植物以蒿属、藜科为主,含量均在10%~20%之间,指示采样点周边应以阔叶林和松林为主,山地云杉林存在,气候较温暖湿润。阶段2(2.82~2.71 Ma),云杉属花粉含量明显上升,最高达90%,蒿属和藜科花粉比例也增加明显,最高可达80%,为研究段最高值;松属花粉含量明显降低,多低于10%;阔叶树木的花粉减少至5%以下,表明在此期间气候总体趋于变冷变干,且气候变化剧烈,林线下降,周边植被以云杉林或草原为主。阶段3(2.71~2.66 Ma),松属花粉含量明显上升,达40%以上,云杉属含量总体下降,多低于30%;阔叶乔木少见;蒿属、藜科含量低于10%;蕨类孢子约11%,达到整段最高值,指示气候转暖湿,周边植被以松林为主,云杉林退至山地,但阔叶树花粉含量较低,显示温暖程度低于阶段1。阶段4(2.66~2.56 Ma),云杉属花粉占绝对优势,多高于80%,松属多低于10%;阔叶乔木近乎消失,暗针叶林扩张,气候进一步变冷,进入更新世的冰期环境。由此可见,上新世末期(2.92 Ma以来)至更新世的气候变化存在明显的2个暖期和2个冷期。其中研究段代表寒冷气候的云杉属花粉高含量阶段与深海氧同位素代表寒冷的MIS 102、MIS 104、G2、G6和G10阶段有�
丁国强申改慧李月丛王永王永迟振卿李冰
关键词:泥河湾盆地孢粉分析植被气候变化
太湖东部平原平望孔全新世环境演变地层记录被引量:4
2018年
通过对太湖东部平原平望钻孔的年代、有孔虫和孢粉分析,探讨了该区域全新世植被变化与环境特征。结果显示全新世(11.5 kaBP)以来,太湖东部平原未受到广泛海侵的影响,主要是以淡水湖泊-沼泽沉积为主。该区域在4 kaBP以后,才有大面积的水稻种植。11.0—9.1 kaBP,以常绿-落叶阔叶林为主,花粉浓度较小,木本植物和水生湿生植物花粉含量增加,整体环境温凉偏干,但湿度逐渐增大,指示东亚季风逐渐加强。9.1—5.8 kaBP,花粉浓度最大,木本植物花粉含量略有减小,草本植物含量明显增加,主要是水生、湿生花粉的含量增加明显,平均达到32%,藻类含量为整个钻孔最大,其中在8—7 kaBP前后常绿类花粉含量较大,水生湿生花粉、淡水藻类的含量达到整个剖面最大,推测此时区域湿度最大,东亚夏季风最为强盛。5.8—1.3 kaBP常绿阔叶林百分比含量增加,落叶阔叶花粉含量减少,陆生草本植物的含量增加,水生湿生草本的含量减小,主要以常绿-落叶阔叶林为主,环境较前一带略干,东亚夏季风减弱。
李冰李冰马春梅朱诚李开封谭燕朱笑虹郭天虹王坤华
关键词:孢粉环境演变全新世
太湖东部平原平望孔全新世环境演变地层记录
进入21世纪,全球范围内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人类社会再也无法回避人地关系的突出矛盾。为了预测未来全球变化趋势,必须了解过去全球变化规律,尤其是人类文明大发展的全新世环境变化。太湖地区不但现今是重要的经济中心,同时也孕...
李冰朱诚马春梅李开封谭燕王坤华朱笑虹李月丛
关键词:全新世环境演变微体古生物
冀东地区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聚落遗址分布规律及与环境变化的关系被引量:5
2017年
冀东地区地处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的中间地带,是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过渡地带,在文化发展与传承中占有特殊地位。本文以冀东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聚落遗址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软件和该地区30 m分辨率的SRTM DEM数据,建立了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冀东地区815个古聚落遗址的GIS数据库,对冀东地区聚落遗址分布密度、分布重心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海拔高程、坡度、距河流远近等环境因子对不同时期聚落遗址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聚落遗址分布的平均密度呈稳步上升的趋势,由新石器时代的10.73×10^(-4)个/km^2到青铜时代的58.8×10^(-4)个/km^2;聚落遗址分布重心由燕南丘陵区(30×10^(-4)-36×10^(-4)个/km^2)转移到燕北山地地区(195×10^(-4)-234×10^(-4)个/km^2);(2)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聚落遗址集中分布在距河流中心线3 km以内的区域,但青铜时代3km缓冲区以外的聚落遗址比例升高,濒河性呈减弱趋势;(3)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聚落遗址变迁表现出明显的由低海拔(<50 m)到较高海拔(500-1000 m),由低坡度(<3°)到较高坡度(7°-15°)转移的趋势;(4)环境变化对平原地区聚落遗址的影响远大于山区。
王春玥张振张振李冰李月从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聚落遗址环境影响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