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斌
- 作品数:34 被引量:79H指数:6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水利工程更多>>
- 国家与渔民:宋至清两湖地区渔税的性质、征收及其演变被引量:5
- 2019年
- 两湖地区渔税的性质从南宋的产业税,到元代具有游牧传统的鱼课、明初的生产税,至清代又转变为产业税,经历数变,反映出传统王朝国家如何对有别于种植农民的具有较强流动性的边缘人群实施管理与控制,以及所达到的效果。总体来说,各代王朝中以明代在水域上实施的制度较为严苛,但大体上都没有脱离土地立场的束缚。赤历、湖册、渔户家谱以及官方文献等记载,说明了明代以里甲制度为蓝本编排渔户业甲,并将渔户与办课水域紧密结合,促成了湖主阶层的产生,湖主的岸居生活意味着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的丧失,为国家的统治提供了便利。来自王朝国家的制度从根本上形塑了水域社会,与此同时,渔户等水上活动人群对制度的能动利用则使其具体运行过程及产生的结果又偏离了政府的预期,由此,水域社会发生了类似于土地而又自具特色的演变轨迹。
- 徐斌
- 关键词:渔民流动性
- 生态渔业须谨慎复制 重庆基层调研
- 2016年
- 2016年1月22日清晨7时许,重庆市三峡生态渔业发展有限公司(三峡渔业公司)的莫经理带着我们来到了公司设于三峡水库龙滩河库湾的捕捞作业现场。此时寒风凛冽,水面冰冷,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拦网中鱼头攒动的欢腾。捕捞工人们熟练地用网兜将网中的鱼捞人捕捞船中,当捞足一定的数量之后便停止了作业,将仍在拦网中的鱼赶到用大网圈围起来的水域之中,等待下一次的捕捞。
- 徐斌曹振禹
- 关键词:生态渔业生态效益渔民收入
- 鄱阳湖的渔家困
- 2014年
- 2013年3月,我们在江西省鄱阳湖区展开了渔民生活现状的调查.其间,我们见到一份渔民的请愿书.撇开其中的情绪化内容,可以看到这份请愿书是渔民因两个方面的现实状况而提出的:一是有关捕捞许可证的问题,二是渔民转产问题.渔民关于补发捕捞许可证的请求,表明了他们希望继续从事捕捞活动,与之相对,有关渔民转产的要求,则反映了他们寻找其他出路,从而脱离渔民身份的心声.如此看来,这份请愿书的本身就存在着悖论.在这一看似矛盾要求的背后,实际上折射出了整个鄱阳湖区渔业生产环境持续恶化的状况和渔民的无奈之情.
- 徐斌张建民程斌
- 关键词:生产环境捕捞转产渔业
- 因袭与突破——评《中国经济史纲要》
- 2008年
- 徐斌
- 关键词:中国经济史中国经济史研究赋役区域经济史中国古代经济史
- 国家与渔民:宋至清两湖地区渔税的性质、征收及其演变
- 2019年
- 两湖地区渔税的性质从南宋的产业税,到元代具有游牧传统的鱼课、明初的生产税,至清代又转变为产业税,经历数变,反映出传统王朝国家如何对有别于种植农民的具有较强流动性的边缘人群实施管理与控制,以及所达到的效果。总体来说,各代王朝中以明代在水域上实施的制度较为严苛,但大体上都没有脱离土地立场的束缚。赤历、湖册、渔户家谱以及官方文献等记载,说明了明代以里甲制度为蓝本编排渔户业甲,并将渔户与办课水域紧密结合,促成了湖主阶层的产生,湖主的岸居生活意味着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的丧失,为国家的统治提供了便利。
- 徐斌
- 关键词:管理与控制渔户流动性
- 19世纪湖北境内长江水运路线考论——以英人立德《扁舟过三峡》为据被引量:2
- 2019年
- 通过对《扁舟过三峡》等书的考证,可知19世纪人们以木船为交通手段时,在湖北境内的水运主要遵循以沿江的河流及湖泊为首选线路的原则,非不得已,才走长江河道。这是因为此段长江中沙洲密布,河道弯曲,人们出于规避风险之故所致。这种局面的形成既有长江地质水文等自然因素的制约,也与此时存在大量廉价劳动力等社会状况相契合。由于水运的关涉面甚大,厘清水运交通的具体路线,有助于理解诸如市镇的兴衰、人群的变动等相关的复杂历史进程。
- 徐斌曹振禹
- 明清鄂东宗族与地方社会
- 徐斌
- 关键词:宗族社会生活明清时代
-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若干问题研究
- 徐斌
- 关键词:劳动报酬劳动者不作为
- 略论明清时期的修城经费——以湖北为中心被引量:2
- 2003年
- 在公共工程中,修城有着独特的意义。大致而言,明清时期湖北修城经费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国家直接拨款和地方政府的筹措;二是摊征于民;三是私人捐助。朝廷拨款主要针对军事、政治、经济地位重要的城市,这种官帑分配的不平衡性显示出朝廷将城作为控制地方的中心。而大多数城池的维修经费则主要来自地方。对于士绅在修城中的作用不可高估,通常由地方官对其劝捐。通过与农田水利工程的比较,我们更能理解城对社会各阶层意义的不同。
- 徐斌
- 关键词:明清时期公共工程行政结构官绅
- 明清两湖水域产权形态的变迁被引量:9
- 2017年
- 元末明初,两湖地区的水域因河泊所的设置而确立了渔户的捕捞权,随着明中期之后垸田修筑活动的逐渐兴盛,促进了人们占有水域的意识,并在水域上衍生出灌溉权、湖草收益权等新的权益形态。日后更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水面上的通行权、摆渡权,以及因莲藕、菱芡、芦苇等经济作物种植而出现的湖地所有权等权益形态得以产生并不断明晰。两湖地区的例子说明:水域上产权的获得是国家赋役制度运行的结果,必须在制度史背景下考虑产权形成过程中的国家因素,才能更为准确地把握中国的产权问题;导致该地区水域产权变化的因素,既有其自身的历史发展驱动,也有来自长江下游等其他地区的影响,这是长江流域日益整合的表现和结果。
- 徐斌
- 关键词:明清水权两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