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方
- 作品数:146 被引量:311H指数:8
-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国家教育部“985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从中西专业艺术教育比较角度看国内二级学科艺术学的学科建设问题被引量:1
- 2008年
- 对西方和我国高校专业艺术教育的比较考察表明,迄今为止的艺术学科在理论和历史方面存在着认知和体制方面的错位和断裂,"重技轻艺"、"重艺轻文"本来即为艺术学科之通病,这种错位和断裂加剧了艺术学科缺乏理论和宏通的痼疾。出于弥补和救赎的考虑。
- 徐子方
- 关键词:专业艺术教育艺术学学科艺术学研究中外艺术
- 赵琦美钞校内府本杂剧“穿关”研究现状及趋势被引量:1
- 2019年
- 古代戏曲舞台美术一直是我国戏曲研究的薄弱环节,主要原因在于研究资料的严重匮乏。抗战期间,102种“穿关”随附晚明藏书家赵琦美钞校的古今杂剧在上海地区的发现,无疑为我国戏曲界研究元明戏曲舞台场景和人物形象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文献资料。本文通过梳理“穿关”自1928年被发现以来学术界对其已有的研究成果,搭建元明杂剧舞台造型研究体系的资料平台,为我国古代剧场艺术之舞台形象造型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 刘春徐子方
- 关键词:舞台美术
- 一部以事件为中心的英雄悲剧——关汉卿《哭存孝》杂剧剖析被引量:3
- 2004年
- 关汉卿的《哭存孝》为我国早期悲剧画廊提供了一批富有色彩的人物造型 ,特别是李存孝和李克用这两位处于末路的悲剧英雄 ,更具独到价值。通过对《哭存孝》的悲剧情势、悲剧形象和悲剧类型的分析 ,认为《哭存孝》是一部以事件为中心的英雄悲剧 ,指出作品在表现形态上尽管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成熟之处 ,但所传递的时代剧场信息可贵 ,其开创之功是不可抹煞的 ,无论经验还是教训对后世都是有益的昭示。
- 徐子方
- 关键词:关汉卿英雄悲剧艺术风格
- 淮海戏简论被引量:8
- 2008年
- 清末、新中国成立、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分别为淮海戏发展的三个历史性转折点。淮海戏之所以在百余年来从无到有,由小变大,除了善于学习与时俱进和不断适应新环境外,根本还在于来自民间,贴近生活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与广大观众之间紧密的感情联系,这是历代淮海戏艺人的价值观,也是根本性的艺术精神。只要从指导思想上把握住这些,在改革和发展中将艺术问题放在首位,就能把体制问题所造成的困扰降低到最小,最终也必然有利于体制的改革创新。
- 徐子方
- 关键词:淮海戏
- 关汉卿生卒年辨正被引量:1
- 1999年
- 关汉卿之生年 ,根据杜仁杰、梁进之郎舅关系及其行年史料 ,结合传统所言关之“金之遗民”、太医院尹等身份 ,可大致推定在公元 1 2 1 0年至 1 2 1 4年之间。其卒年 ,据关作《窦娥冤》之时间下限 ,结合《录鬼簿》作者与扬州曲家睢景臣交往而于关氏“不知出处”等事实 ,当在公元 1 3 0 0年前后 ,至迟不超过 1 3 0 5年。此前有学者试图将关氏活动时代后移之观点 。
- 徐子方
- 关键词:关汉卿生年卒年辨析
- 用“等级”构建的黑格尔艺术史观被引量:1
- 2009年
- 黑格尔《美学》实际上是一部艺术史,他的艺术史观有着强烈的"等级"观,大到艺术发展史的三个阶段,小到艺术史中的许多概念,处处体现了其"等级"观。这种用"等级"构建的进化论艺术史观契合其世界历史观,在为西方艺术史研究方法论上确立了新的里程碑的同时,也有着许多令人遗憾的地方:用哲学体系论述艺术史,实际上消解了艺术的门类,对艺术学科的发展持悲观态度;同时这个用精神或理念构建的艺术史尽管是进化发展的,但却是有终点的进化,显示出论证的自相矛盾与主观性。
- 李骏徐子方
- 关键词:艺术史观黑格尔艺术发展史世界历史观《美学》悲观态度
- 《西厢记》“王作关续”说辨析被引量:1
- 2001年
- 世传《西厢记》乃王实甫作,关汉卿续。此说本无可靠证据,后人则以讹传讹,故作者属文以辩之。
- 徐子方
- 关键词:西厢记
- 艺术定义与艺术史新论——兼对前人成说的清理和回应被引量:20
- 2008年
- 迄今关于艺术概念的阐释大抵可从可定义论和不可定义论、哲学家的理论和艺术家的理论、合乎定义的逻辑和不合乎定义的逻辑等角度进行分类。艺术概念应涵盖艺术整体而非部分,艺术史同样不应该自我设限。长期以来习惯于将视觉艺术史等同于艺术史,这是一种需要纠正的观念。当前的艺术史论应特别注意两点:其一,站到哲学的高度,将艺术定义及其分类作为艺术史展开的前提和理论基础:其二,以艺术为本体,以揭示艺术自身发展规律为旨归。此二者系辩证之统一,任何理解和阐释的错位都会造成艺术论与艺术史之间的概念冲突,最终导致艺术学学科品格的可疑和分裂。
- 徐子方
- 关键词:艺术史回应艺术概念哲学家
- 明杂剧分期论
- 2011年
- 笔者曾认为,宫廷化和文人化作为杂剧入明后两次重大转型决定了明杂剧历史分期的基本走向,这一点目前已为学术界所接受。但严格说来,转型和分期又并非完全等同,后者乃前者之进一步深化,必须考虑更为细致的问题要素。根据戏剧观和剧场性质的不同,明杂剧可分为三个时期。前期为洪武开国至宪宗成化前,表现特征为宫廷北杂剧由盛转衰。中期为孝宗弘治至世宗嘉靖,表现特征为文人南杂剧的产生和形成。后期为穆宗隆庆至明亡,特征为杂剧复古与昆曲杂剧的兴盛。整个清代乃至近代吴梅等人的杂剧作品,共同构成了昆曲杂剧的全貌,事实上也就继承了明杂剧的发展演变的传统和整体趋势。
- 徐子方
- 关键词:戏曲艺术艺术史明王朝
- 从宋濂、刘基的早期诗文看其由元入明前后的心态被引量:5
- 2005年
- 贯穿宋濂、刘基二人前半生的,是为实行自我价值的摸索追求。不管是宋濂的待时而动还是刘基的动而后知进退,都是在这一心理需求的作用下进行的。也正是这种心理需求,导致他们完成了从文人到文臣、政治家的根本性转变。在人生选择方面,他们共同代表了一部分元末明初汉族文人在新时代变革面前的不同趋向,心理上也展示了元末文人群体大裂变的不同后果。
- 徐子方
- 关键词:元朝明朝文学研究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