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冬
- 作品数:372 被引量:1,930H指数:19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Abeta 1-15诱导小鼠髓源树突状细胞的正确功能
- 目的Abeta免疫治疗减少了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鼠的老年斑,然而针对Abeta全长多肽疫苗的临床实验因6%的患者出现了T细胞浸润性的脑膜脑炎而中止;原因可能与全长Aβ激活了T细...
- 时建铨陈俊江炜炜王变荣仲玲玲朱银伟何伟张颖冬徐俊
- 文献传递
- 成人发病的散发性共济失调症临床诊疗被引量:2
- 2015年
- 成人发病的散发性共济失调症是由多种原因所致,临床表现以共济失调为主要的多种疾病。致病原因包括中毒、免疫介导性、维生素缺乏、感染性疾病、变性病以及遗传性疾患等。散发性共济失调临床谱具有明显异质性,临床正确诊断极具挑战性。但相比于遗传性共济失调症,此类疾患多数治疗效果较好,及时、正确诊断尤为重要。现代生化、免疫以及影像学技术有助于此类疾患的认识和诊治。文中综述并讨论可致成人发病的散发性共济失调的不同疾病分类,并着重其临床和神经影像学表现及诊断标准。
- 张颖冬
- 关键词:共济失调
- Profile and 1-year's outcome of ischemic stroke in East China:Nanjing First Hospital Stroke Registry
- 石国美张颖冬张羽乔刘宇恺杨杰周俊山
- 血管紧张素Ⅱ对鱼藤酮诱导的多巴胺能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对多巴胺能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CATH.a细胞,鱼藤酮和(或)AngⅡ处理细胞24 h。采用噻唑蓝(methylthiazolyl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蛋白印迹技术检测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ngiotensinⅡtype 1 receptor,AT1R)和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ngiotensinⅡtype 2receptor,AT2R)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荧光定量PCR检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氧化酶亚基gp91phox和p67phox基因表达,免疫荧光检测gp91phox蛋白表达。结果:AngⅡ通过AT1R导致鱼藤酮诱导的CATH.a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AngⅡ使NADPH氧化酶亚基gp91phox和p67phox表达增加(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促进细胞内ROS产生。AT1R阻滞剂氯沙坦和NADPH氧化酶抑制剂夹竹桃麻素使AngⅡ诱导的ROS产生减少(P<0.01)。结论:AngⅡ作用于AT1R,通过NADPH氧化酶产生ROS,促进鱼藤酮诱导的多巴胺能细胞损伤,参与帕金森病的发生与发展。
- 赵洪锐吴亮田有勇高擎曹洁欧洲沙志涛耿丛张颖冬
- 关键词:鱼藤酮NADPH氧化酶活性氧帕金森病
- ABCB1基因DNA低甲基化与中国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低反应性相关
- 目的:截至目前,氯吡格雷抵抗的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表明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环境因素只能解释约15%的氯吡格雷反应的变异.P-糖蛋白由ABCB1编码,是位于小肠上皮的、跨膜转运氯吡格雷的外排泵,可能在氯吡格雷抵...
- 张颖冬杨杰周俊山
- 重视帕金森病的正确诊断——帕金森病与帕金森综合征诊断及鉴别诊断的现代认识被引量:17
- 2007年
- 张颖冬
- 关键词:帕金森病PKS基底神经节运动症状神经变性病静止性震颤
- 血纤溶酶原活物抑制物-1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
- 张颖冬孙琦石静萍狄晴刘阳
- 该研究为脑梗塞及再梗塞的防治寻求新的方法和思路。确定出血纤溶系统活性降低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中的致病作用,为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及预防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血浆PAI-1活性水平升高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浆PAI-1...
- 关键词:
- 关键词:PAI-1基因脑梗死再梗死
- P0-08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缺血神经细胞的细胞周期蛋白表达的影响
- 蔡可夫张颖冬狄晴石静萍
- 老年性痴呆的诊断进展被引量:7
- 2003年
- 老年性痴呆 (AD)是一种以痴呆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脑变性疾病。目前早期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进行排除性诊断 ,缺乏客观的实验室指标作为“金标准”。本文就当前AD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特别是生物学。
- 张颖冬
- 关键词:神经影像学
- DKI与DTI评估不同部位急性脑梗死的脑结构变化的作用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比较扩散峰度成像(DKI)与扩散张量成像(DTI)中各参数在不同部位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脑组织微观结构的变化特点。方法:对2016年3月-2016年10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共66例,进行DKI扫描。利用DKE软件生成平均扩散系数(MD)、径向弥散(RD)、轴向弥散(AD)、各向异性(FA)、平均峰度(MK)、轴向峰度(AK)、径向峰度(RK)图,按梗死发生部位(皮质、白质、基底节区)将病人分为三组,选取急性脑梗死部位为感兴趣区,同时测量感兴趣区及镜像区各参数值,对脑梗死部位与镜像区各参数值进行对比;计算基于MD与MK图的CNR值,对各组内基于MD与MK图的CNR值进行比较。结果:与镜像侧对比,三组脑梗死区域MD、RD、AD值均减低,FA、MK、KA、RK值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皮质脑梗死组,MK图的CNR值高于MD图的CNR值(P=0.021),白质脑梗死组MK图的CNR值与MD图的CN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5),基底节区脑梗死组MK图的CNR值低于MD图的CNR值(P=0.001)。结论:DTI及DKI技术均可敏感地检测到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组织微观结构的改变;在对皮质脑梗死的测量中,DKI比DTI成像能显示更多的组织信息及微观结构改变,在对白质脑梗死的测量中,两者间无明显差异,在对基底节区脑梗死的测量中,DTI则更具优势。
- 陈慧铀冯源陈谦毛存南王鹏苏文张颖冬周俊山殷信道王丽萍
- 关键词:扩散张量成像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