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萍
- 作品数:16 被引量:161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无创DNA检测在胎儿鼻骨发育异常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孕期无创DNA检测在胎儿鼻骨发育异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产前诊断中心已行无创DNA检测,因孕期超声发现胎儿鼻骨发育异常进一步行介入性产前诊断的81例孕妇,研究血清学筛查结果、无创DNA结果与染色体核型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e microarray analysis, CMA)的关系。通过结果研究无创DNA检测在胎儿鼻骨发育异常中的应用价值及探讨其可行性。结果 81例鼻骨发育异常胎儿共检出染色体核型异常7例,CMA异常19例,其中致病性异常9例。孕妇合并鼻骨发育异常时无创DNA检测异常率与年龄无明显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61,P=0.185)。无创DNA高风险时发现胎儿染色体异常及CMA异常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85.71%/66.67%、100%/100%、100%/100%、98.67%/96%。唐氏筛查高风险并无创DNA高风险预测胎儿染色体异常及CMA致病性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66.67%/50%、100%/100%、100%/100%、97.37%/94.44%。唐氏筛查低风险并无创DNA低风险预测胎儿染色体正常及CMA非致病性异常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88.57%/89.71%、100%/87.5%、100%/98.39%、42.86%/50%。结论孕期无创DNA检测对产前超声提示胎儿鼻骨发育异常的胎儿染色体情况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但仍有漏诊少数染色体或CMA致病性异常情况,必要时建议行介入性产前诊断。
- 张艳萍钟世林董晶王贺邓玉清
- 关键词:唐氏筛查染色体微阵列
-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防治高危产妇产后出血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22
- 2013年
- 目的观察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有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剖宫产术中及术后出血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397例有出血高危因素产妇剖宫产术胎儿娩出后随机按宫缩剂使用情况分为3组,缩宫素组131例予缩宫素20 IU于宫体注射,20 IU加入液体中静脉滴入;缩宫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组152例予缩宫素20 IU+卡前列素氨丁三醇250μg宫体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组114例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250μg宫体注射。计算3组术中、术后2 h出血量及总出血量,并观察3组的不良反应。结果①术中出血量缩宫素组与缩宫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组和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②术后2 h出血量缩宫素组与缩宫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组和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缩宫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组与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3组产妇中,总出血量≥1 000 mL 28例,其中缩宫素组14例(50%),缩宫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组6例(21%),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组8例(29%)。④缩宫素组中巨大儿产妇总出血量明显多于缩宫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组和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组(P<0.01);缩宫素组中双胎和羊水过多产妇术后2 h出血量明显多于缩宫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组和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组(P<0.01);缩宫素组中前置胎盘和胎盘早剥产妇术后2 h出血量也明显多于缩宫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组和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组(P<0.01)。⑤不良反应缩宫素组3例(2%),缩宫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组20例(13%),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组8例(7%)。后两组以呕吐为常见,短时间内自行消失。结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用于有出血高危因素产妇的剖宫产术可明显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量,与缩宫素联合应用效果更好,不良反应少。
- 刘淼张艳萍邓玉清
- 关键词: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缩宫素高危产妇产后出血
- 348例胎儿颈项透明层增厚病例分析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颈项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增厚胎儿染色体异常风险情况,对临床咨询提供指导意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产前诊断中心因孕期超声发现胎儿NT增厚进一步行介入性产前诊断的348例孕妇临床资料,研究其NT增厚不同情况、是否合并其他超声异常与染色体核型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的关系。通过χ^(2)检验比较其关系。结果348例NT增厚胎儿共检出染色体核型异常60例,占17.24%(60/348),其中致病性异常57例,占16.38%(57/348)。CMA结果异常121例,其中CMA致病性异常56例,占16.09%(56/348),意义不明确65例。按照胎儿NT值增厚情况将其分为2.5 mm≤NT<3.0 mm、3.0 mm≤NT<3.5 mm、3.5 mm≤NT<4.0 mm、4.0 mm≤NT<4.5 mm、4.5 mm≤NT<5.0 mm、≥5.0 mm共6组,其染色体致病性异常发生率分别为8.33%、9.80%、23.26%、27.27%、26.32%、63.16%;CMA致病性异常发生率分别为7.58%、10.78%、20.93%、27.27%、26.32%、63.16%;随着NT值增厚,其染色体核型异常及CMA致病性异常发生率均呈增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55,P<0.001;χ^(2)=45.661,P<0.001),NT≥5.0 mm时胎儿染色体异常率及CMA致病性异常率明显增高(χ^(2)=29.695,P<0.001;χ^(2)=32.836,P<0.001)。胎儿NT增厚合并其他超声异常组,其染色体异常及CMA致病性异常率高于单纯NT增厚组(χ^(2)=42.066,P<0.001;χ^(2)=46.876,P<0.001)。结论胎儿NT厚度不仅可提示胎儿染色体异常,还可能与胎儿结构发育异常、地中海贫血等相关,且随着NT值增高其染色体及CMA异常发生率呈增高趋势。针对NT增厚病例应进一步建议介入性产前诊断排除胎儿染色体异常风险,对于NT临界增厚病例仍建议行产前诊断。
- 张艳萍邓玉清钟世林薛利萍郑思阳
- 关键词:颈项透明层增厚染色体微阵列
- 92例胎儿鼻骨发育异常的产前诊断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孕期胎儿鼻骨发育异常与染色体核型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产前诊断中心因孕期超声发现胎儿鼻骨发育异常行介入性产前诊断手术的92例孕妇,研究其年龄、鼻骨发育异常相关指标与染色体核型和CMA的关系。结果92例鼻骨发育异常胎儿共检出染色体核型异常11例,CMA异常23例,其中CMA致病性异常13例。年龄≥35岁合并胎儿鼻骨发育异常者其染色体异常及CMA致病性异常发生率高于年龄<35岁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8,P=0.005;χ^(2)=5.447,P=0.02)。胎儿鼻骨发育异常合并其他超声指标异常者其染色体异常及CMA致病性异常发生率高于鼻骨缺如或显示不清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19,P=0.002;χ^(2)=7.054,P=0.029),鼻骨短小胎儿未出现染色体及CMA致病性异常。CMA检测较染色体核型分析对染色体异常有更高的检出率。结论孕期产前超声提示胎儿鼻骨发育异常时,对胎儿其他结构详细筛查,如存在高龄、多个超声指标异常等情况,建议行介入性产前诊断;超声提示鼻骨短小胎儿出现染色体异常的概率较小;CMA检测可检出胎儿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建议同时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及CMA检测。
- 张艳萍钟世林董晶王贺邓玉清
- 关键词:胎儿鼻骨产前诊断染色体微阵列
- CINⅢ和Ⅰ_(A1)期子宫颈癌LLETZ术后残留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分析宫颈移行区大环切除术(LLETZ)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CINⅢ)及ⅠA1期子宫颈癌术后病变残留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3年5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经子宫颈癌"三阶梯"诊断步骤诊断为CINⅢ并行LLETZ手术的567例患者,追踪观察其术后随访情况,探讨术后病变残留与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1)567例患者的阴道镜活检病理结果均为CINⅢ,LLETZ术后病理诊断为CINⅠ、CINⅡ、CINⅢ、ⅠA1期子宫颈癌者分别为21例、65例、433例、48例。定期随访12~72个月,547例患者的总残留率与复发率分别为1.76%和1.94%。术后病理切缘为CIN者共46例,其中CINⅠ17例、CINⅡ13例、CINⅢ16例;切缘无病变者521例。(2)LLETZ术后病理切缘阳性与切缘无病变者的术后病变残留率、术后复发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术后HPV持续感染率有显著差异(P<0.05)。4例切缘为CINⅢ者术后1个月再行LEEP术者与46例单纯随访观察者的术后病变残留率及复发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切缘残留CINⅢ病变者的术后病变残留率及复发率均高于CINⅠ/Ⅱ及再行LEEP手术者。(3)术后HPV持续阳性者的复发率显著高于非HPV持续感染者(P<0.05)。结论:(1)LLETZ术切除标本切缘病理对预测病变残留、复发有临床价值,且与术后HPV持续感染密切相关,但切缘状态并不是患者行二次手术的唯一指征。(2)术后HPV持续阳性者的复发率增高,临床需严密随访。
- 张艳萍刘志红李鹃杜辉王纯周艳秋吴瑞芳
- 关键词:液基细胞学检测复发
- LLETZ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临床疗效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评价宫颈移行区大环切除术(LLETZ)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级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分析的方法,追踪观察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于2003年5月至2009年5月经液基细胞学检测(LCT)、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检测、阴道镜检查及阴道镜下多点活检病理诊断为CINⅢ而接受LLETZ手术的患者567例,对其术后随访、残留或复发等进行分析。以阴道镜下多点活检病理和LLETZ术后病理结果级别较高者作为最后诊断。对于随访中细胞学为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及以上病变或未明确诊断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伴HR-HPV阳性,及HR-HPV持续阳性者行阴道镜下多点活检,术后残留和复发均经病理学证实,分析手术后临床治愈、病变残留、复发等情况。结果①567例患者平均年龄(33.9±0.5)岁,随访时间(28.43±1.3)个月。②术前LCT异常率为94.77%,HPV感染率为97.70%。术后3个月HPV阴性率为88.18%,术后12个月HPV阴性率为90.30%。③CINⅢ术后6个月治愈率为98.24%,病变残留率为1.76%,术后1年复发率为0.53%,第2年复发率为0.28%,第3年复发率为3.05%,第4年无复发,第5年复发率为2.50%,第6年无复发;6年累积复发率为1.94%。结论 LLETZ治疗CINⅢ及Ⅰa1期子宫颈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在治疗的同时有明确诊断的作用,有助于HR-HPV感染的清除。
- 张艳萍刘志红杜辉王纯周艳秋吴瑞芳
- 关键词:液基细胞学检测临床疗效
- 宫颈癌前病变进展风险预测指标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4年
- 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第二大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全球每年约有51万新增病例,死亡人数超过28万,其中有80%发生在卫生资源欠缺的发展中国家[1]。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发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75,434例女性被诊断为宫颈癌,死亡病例高达33,914例,如果任其发展,2025年将突破9万例,死亡人数也将超过5万。
- 张艳萍沈兢兢杜辉吴瑞芳
- 关键词:宫颈癌HPV检测HTERC基因
- 负压试管羊水穿刺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负压试管羊水穿刺装置;包括PTC穿刺针、羊水吸管及负压试管;羊水吸管的进液端与PTC穿刺针的出液端可拆卸式连接,羊水吸管的出液端与负压试管的进液端可拆卸式连接。医护人员在给孕妇进行羊水穿刺而抽取羊水时,...
- 石宇张蒂荣刘俐陈芸邓玉清薛利萍钟凯杨晓东王凤卿张艳萍钟世林叶盛孔凤贝
- 文献传递
- 61例胎盘早剥临床分析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分析胎盘早剥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母儿结局,以提高早期确诊率,降低母儿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确诊并治疗的61例胎盘早剥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诱因、临床症状、辅助检查及母儿结局。结果:我院胎盘早剥发生率0.67%,其中轻型37例,重型24例;有明确发病诱因者38例,其中合并妊娠高血压疾病者居多。临床表现多为腹痛、阴道流血、阴道流液。B超诊断率50.82%。剖宫产52例,经阴分娩9例,产后出血13例,子宫胎盘卒中10例,DIC7例,行子宫B-lynch缝合术9例,轻型与重型胎盘早剥剖宫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产后出血、子宫胎盘卒中、DIC、行子宫B-lynch缝合术有统计学差异(P<0.05)。围产儿死亡10例,新生儿窒息8例,转新生儿科23例,轻型与重型围产儿死亡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新生儿转科率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胎盘早剥临床表现复杂,早期识别诊断,及时处理,可改变围生期母婴结局。对B超检查提示胎儿脐动脉血流S/D高的患者需重视。
- 张艳萍薛利萍邓玉清魏蔚霞唐国亮
- 关键词:胎盘早剥胎儿监测胎膜早破胎盘妊娠末期子宫不规则出血羊水
- 半自动化负压羊水穿刺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半自动化负压羊水穿刺装置;包括羊水采集试管、第一橡胶塞、羊水吸管、PTC穿刺针、抽气管及微型负压吸引泵;第一橡胶塞塞于羊水采集试管的管口;羊水吸管进液端与PTC穿刺针出液端连接,羊水吸管出液端穿过第一橡...
- 石宇张蒂荣刘俐陈芸邓玉清薛利萍钟凯杨晓东王凤卿张艳萍钟世林叶盛孔凤贝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