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曦
- 作品数:44 被引量:142H指数:7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难治复发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疗效初步评估被引量:2
- 2012年
- 本研究评价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难治复发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确诊为难治、复发性ITP患者18例,给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375 mg/m2静脉滴注,每周1次,连用4周为1个疗程。结果表明,18例患者接受22个疗程的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治疗有效率为68%,完全反应率为45%,部分反应和微小反应率为23%,无效率为32%。自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开始中位治疗反应时间为3周(1-17周),中位疗效持续时间13周(1周-42个月)。大多数反应持续时间短,随访中位时间20个月(1-52个月),36%患者的治疗反应维持时间超过6个月,27%患者的治疗反应维持时间超过1年,随访结束,4例患者存在持续疗效。未行脾切除患者对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反应较脾切除患者好(P=0.037)。应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失败及应用多种治疗手段包括脾切除的ITP患者后续治疗效果差。结论: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难治性、复发性ITP,疗效较好,患者容易耐受,20%左右患者有远期疗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失败ITP患者的后续治疗效果差。
- 周立宇张征宋陆茜张曦苏基滢李晓常春康
- 关键词:利妥昔单克隆抗体
-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并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1例
- 2009年
- 1病例介绍
患者男,17岁,从事模具制作。右侧臀部和大腿根部疼痛,2~3d后出现右肢乏力,并出现周围性面瘫,大小便潴留就诊。
- 苏基滢应韶旭张曦李晓
- 关键词: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周围性面瘫大小便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转化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
- 2007年
- 贺琪石军张曦李晓浦权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 SDF-1/CXCR4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中的生物学作用被引量:1
- 2011年
- 本研究主要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白血病患者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在细胞凋亡、迁移和黏附中的作用及相关的信号转导。选取37例初发MDS患者〔低危组(IPSS≤1.0)22例,高危组(IPSS≥1.5)15例〕、10例初发白血病患者及14例良性贫血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CD34+细胞表面CXCR4的表达水平及CD34+细胞的凋亡情况。选取4例低危MDS患者和5例高危MDS患者,通过微孔细胞迁移实验检测SDF-1对细胞的趋化作用。通过CCK-8法检测SDF-1对细胞之间黏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危MDS组骨髓内CD34+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高危MDS组(21.33%vs 7.27%,p<0.001),同样低危MDS组骨髓内CD34+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白血病组(21.33%vs 7.53%,p<0.001),未发现CD34+细胞的凋亡率与患者年龄性别有相关性。SDF-1能够促进高表达CXCR4患者的细胞黏附于基质细胞并能诱导该细胞的迁移,诱导细胞形态发生极化,上述作用可以被G蛋白抑制剂pertussis toxin、PI3K抑制剂wortmannin及CXCR4拮抗剂AMD3100明显抑制;而对低表达CXCR4的患者细胞则无上述抑制作用。结论:SDF-1/CXCR4通过PI3K信号通路提高细胞的迁移及黏附能力,发挥抗凋亡作用,上述作用可以被PI3K途径抑制剂和G蛋白抑制剂所阻断。
- 杨瑞浦杰郭娟许峰张征赵佑山张曦顾树程常春康李晓
- 关键词:SDF-1/CXCR4AMD3100PERTUSSISTOXINWORTMANNIN
-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实体肿瘤2例
- 2009年
- 周立宇张征常春康苏基滢张曦陶英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胃癌肾癌
-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合并IgA肾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 2012年
- 目的提高对急性粒一单核细胞白血病合并IgA肾病的认识。方法对1例急性粒一单核细胞白血病合并IgA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急性粒一单核细胞白血病化疗导致乙型肝炎病毒激活与复制,激活的乙型肝炎病毒导致IgA肾病的发生。结论携带乙型肝炎病毒的急性粒一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及早行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可能会降低IgA肾病的发生风险。
- 张征李晓周立宇常春康苏基滢张曦宋陆茜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功能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本研究探讨Th17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IL-17、IL-21在多发性骨髓瘤(MM)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将55例MM患者分为未缓解组(A组,30例)和缓解组(B组,25例),健康自愿者作为对照组(C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刺激培养上清液中IL-17、IL-21和IL-6的水平,并用流式细胞术分析PBMNC中Th17细胞的比例。结果表明,A组IL-6、IL-17及IL-21的水平与Th17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相比,IL-6、IL-17及IL-21的水平与Th17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缓解组MM患者IL-17与IL-6的水平呈正相关(r=0.782,P<0.05),IL-21与IL-6的水平呈正相关(r=0.778,P<0.05)。结论:Th17细胞可能作为启动因素参与了MM患者的免疫发病过程,并促进病情的进展。
- 张耀宋路茜张曦肖超常春康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IL-17IL-6IL-21TH17细胞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SDF-1/CXCR4与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无效造血和高风险MDS向白血病转化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2例初发MDS患者(15例低危,7例高危)以及7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其骨髓CD34+细胞的凋亡情况,同时以8例增生性贫血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发现在低危MDS组[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评分≤1.0]骨髓内CD34+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高危MDS组(IPSS评分≥1.5)(21.33%比7.27%,P<0.01),同样低危MDS组骨髓内CD34+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白血病组(21.33%比7.53%,P<0.01)。进一步检测CD34+细胞表面CXCR4的表达情况,发现低危MDS组CD34+细胞CXCR4表达明显低于高危MDS组(10.42比16.97,P=0.014)和白血病组(10.42比20.26,P<0.01)。低危MDS组CD34+细胞CXCR4表达与对照组差异之间则无统计学意义。ELISA法检测骨髓血浆SDF-1水平,各组之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MDS组中CD34+细胞表面CXCR4的表达与CD34+细胞的凋亡率存在负相关性(r=-0.512,P=0.005)。结论:推测检测CD34+细胞表面的CXCR4以及CXCR4表达水平的有助于判断MDS的预后和转归。
- 杨瑞郭娟许峰赵佑山张曦常春康李晓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凋亡白血病
- 双磷酸盐联合化疗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密度的影响被引量:5
- 2012年
- 本研究探讨双磷酸盐联合化疗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密度(BMD)的影响及检测BMD在双磷酸盐治疗MM骨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53例MM患者(33例初治、10例复发/难治、10例平台期)分为2组,氯膦酸盐联合化疗组33例,单纯化疗组20例,两组患者化疗方案完全相同。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采用HologicQDR22000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全身、腰椎L1-L4椎体及左股骨近端的BMD值。结果表明,由于样本量较小,且为随机抽取,治疗前2组BMD略有差异,氯膦酸盐联合化疗组全身和腰椎的BMD值略低于单纯化疗组,左股骨颈BMD值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治疗12个月后2组间BMD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氯膦酸盐联合化疗组全身、腰椎及左股骨近端的BMD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上升(P<0.01);而单纯化疗组全身及腰椎的BMD与治疗前相比反而有所下降(P<0.01),但左股骨近端BMD值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1)。结论:双磷酸盐联合化疗对MM患者BMD有良好的作用,检测BMD简便易行,是监测双膦酸盐治疗MM骨病的敏感指标,有临床实用价值。
- 张曦常春康张征赵佑山肖超李晓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骨密度双磷酸盐化疗
- 血液系统多发性原发性恶性肿瘤10例临床分析
- 2009年
- 目的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提高确诊率。方法将我院血液科近10 a来相继或同时发现多个恶性肿瘤疾病的患者按诊断、类型、治疗、预后等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0例具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疾病的患者中3例为同时性多发性原发性恶性肿瘤,7例为异时性多发性原发性恶性肿瘤。4例于其他部位恶性肿瘤后发生血液系统恶性肿瘤,6例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后发生其他部位恶性肿瘤。所有患者都接受了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化疗治疗。3例第2肿瘤为其他部位恶性肿瘤患者未进行该恶性肿瘤的相应治疗。到目前为止,1例失访,3例已死亡,其余仍存活。结论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的多发性原发性恶性肿瘤不少见。在针对一种肿瘤治疗后效果不理想或重新出现新的症状或病灶时,需要更进一步病理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多发性原发性恶性肿瘤。
- 苏基滢常春康张曦周立宇徐黎宋陆茜李晓
- 关键词:血液系统肿瘤多发性原发性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