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心昱

作品数:99 被引量:1,105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5篇期刊文章
  • 11篇专利
  • 9篇会议论文
  • 4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0篇农业科学
  • 23篇环境科学与工...
  • 8篇天文地球
  • 5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核科学技术
  • 1篇医药卫生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理学

主题

  • 44篇土壤
  • 16篇生态系统
  • 12篇同位素
  • 10篇有机碳
  • 9篇养分
  • 8篇土地利用
  • 8篇土壤碳
  • 8篇污染
  • 7篇微生物
  • 7篇酶活性
  • 7篇CERN
  • 6篇养分含量
  • 6篇植被
  • 6篇土壤微生物
  • 6篇陆地生态
  • 6篇陆地生态系统
  • 5篇杉木
  • 5篇杉木林
  • 5篇土壤有机
  • 5篇土壤有机碳

机构

  • 76篇中国科学院
  • 31篇沈阳农业大学
  • 26篇中国科学院大...
  • 16篇中国科学院生...
  • 9篇东北师范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新...
  • 6篇中国科学院植...
  • 5篇哈尔滨师范大...
  • 5篇江西农业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西...
  • 4篇中国科学院亚...
  • 4篇中国科学院成...
  • 4篇中国科学院华...
  • 4篇中国科学院遗...
  • 3篇河北建筑工程...
  • 3篇吉林农业大学
  • 3篇国家科技基础...
  • 3篇中国石油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99篇张心昱
  • 37篇孙晓敏
  • 19篇温学发
  • 12篇陈利顶
  • 11篇樊金娟
  • 11篇王秋兵
  • 10篇于贵瑞
  • 10篇齐鑫
  • 10篇唐新斋
  • 10篇马岩
  • 10篇李琪
  • 10篇袁国富
  • 9篇王辉民
  • 9篇朱治林
  • 8篇杨风亭
  • 6篇孟宪菁
  • 6篇姜峻
  • 6篇王建林
  • 5篇徐丽丽
  • 5篇陈伏生

传媒

  • 15篇生态学报
  • 11篇中国科学数据...
  • 10篇应用生态学报
  • 6篇土壤通报
  • 6篇环境科学
  • 4篇自然资源学报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3篇农业环境科学...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食品与发酵工...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食品科学
  • 1篇土壤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土壤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环境化学
  • 1篇中国粮油学报

年份

  • 7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0
  • 4篇2019
  • 7篇2018
  • 5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8篇2014
  • 6篇2013
  • 10篇2012
  • 2篇2011
  • 6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8篇2006
  • 4篇2005
  • 4篇2004
9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4–2016年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台站水中八大离子数据集被引量:1
2020年
水是自然界重要的组成物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环境因子,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对中国典型生态系统水环境开展了长期定位监测。本数据集收集整理了CERN 34个生态站2004–2016年地下水、静止地表水、流动地表水的八大离子(Ca2+、Mg2+、Na+、K+、HCO3-、CO32-、SO42-、Cl-)数据,包含了农田、草地、森林、荒漠、沼泽5类中国典型生态系统。我们对数据进行了准确性检验,剔除异常值,整理后的数据格式更规范,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本数据集有助于认识各生态系统的水化学变化特征。
黄丽朱治林唐新斋唐新斋袁国富孙晓敏张心昱常学向孙晓敏褚国伟戴冠华杜娟程一松褚国伟郭永平何其华傅伟郭小伟郭永平何其华姜峻蒋正德来剑斌兰中东李猛李少伟李伟林静慧林永标刘文杰刘晓利苏宏新唐家良刘勇刚鲁志云路永正苏宏新唐家良汪金舫赵成义杨风亭
关键词:地下水生态站
不同形态氮添加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土壤团聚体CO_2和N_2O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暗棕色森林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形态氮(N)添加对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CO2和N2O排放的影响。采用室内短期培养试验(15 d),研究对照(CK)、氯化铵(NH4Cl,含N 150 mg kg-1)和硝酸钠(Na NO3,含N 150 mg kg-1)添加对全土(bulk soil)、大团聚体(250~1000μm)、微团聚体(53~250μm)、粉粒+黏粒(<53μm)土壤组分CO2和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CO2的排放量为大团聚体>微团聚体>全土>粉粒+黏粒;NH4+-N添加对全土和各粒级团聚体的CO2排放没有显著影响;NO3--N添加对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的CO2排放有促进作用,并且在微团聚体中影响显著(P<0.05),但对全土和粉粒+黏粒的CO2排放影响不显著。不同形态N添加对全土和各粒级团聚体N2O排放影响不同,NO3--N添加显著促进了N2O的排放,NO3--N添加后N2O排放量为全土>大团聚体>微团聚体>粉粒+黏粒;NH4+-N的添加抑制了N2O的排放,NH4+-N添加后的土壤大团聚体、微团聚体和粉粒+黏粒的N2O排放量间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不同形态N添加影响土壤组分的CO2和N2O排放,且作用效果不一。
黄丽张心昱孙晓敏温学发李诗谢娟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CO2N2O阔叶红松林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土壤氨基糖的质量控制方法
2023年
利用邻苯二甲醛(OPA)柱前在线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土壤中4种氨基糖,即胞壁酸(MurN)、甘露糖(ManN)、氨基半乳糖(GalN)和氨基葡萄糖(GluN)的含量,并从样品出峰、理论塔板数、信噪比、检出限、定量限、样品的重复性、标准样品的线性和加标回收率方面评估了检测过程中仪器和方法的灵敏度、精密度和准确度。结果表明:检测过程中,4种氨基糖的出峰先后顺序为胞壁酸、甘露糖、氨基半乳糖和氨基葡萄糖;4种氨基糖的色谱峰峰形好,相邻两峰的分离度>1.5,相邻两峰能够完全分离;理论塔板数>2000,色谱柱的柱效高;胞壁酸、甘露糖、氨基半乳糖和氨基葡萄糖的仪器检出限分别为0.030、0.300、0.150和0.150μmol/L,仪器定量限分别为0.100、1.000、0.500和0.500μmol/L,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010、1.500、0.100和0.100μmol/L,方法定量限分别为0.030、5.000、0.300和0.300μmol/L;除0~10 cm以下土层中的甘露糖外,其他土壤样品中氨基糖的信噪比均>10,仪器和方法的灵敏度高;氨基糖样品含量的重复性(标准样品平行样、土壤样品平行样和土壤样品重复样的相对标准偏差均<5%)较好,仪器和方法的精密度较高;标准样品的线性(R^(2)>0.9970)良好,空白加标回收率和土壤基质加标回收率为80%~94%,仪器和方法的准确度较高。总之,利用OPA柱前在线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土壤氨基糖含量的分析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能够精确地测定土壤中的氨基糖含量。
杨洋张心昱张心昱于颖超张应华
关键词:精密度
农业土地利用与土壤质量研究
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使我国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措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近20年来,大量的玉米地、大豆地等农田被转变成果园和菜地,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农民对果园和菜地的投入明显增加,研究区域位于北京第二大水库官厅水库的上游,...
张心昱
关键词:农田生态
基于模型数据融合的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研究应用被引量:1
2022年
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长期定位观测数据为基础,结合多源数据发展了生态模型数据融合方法体系,研发多尺度生态数据产品和生态数据共享、分析与模拟平台,系统评估我国陆地生态系统近30年碳氮水通量的大小、趋势和年际变异及其影响因素,以推动我国生态信息学领域的技术发展,深入认识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和气候相互关系,提高我国生态系统评估与管理能力。
何洪林陈智张黎张黎何念鹏任小丽王秋凤何念鹏贾彦龙王秋凤郭学兵牛忠恩苏文张心昱唐新斋朱剑兴常清青于贵瑞
不同植物根际土壤碳氮水解酶活性热点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8
2020年
为研究喀斯特退耕地不同植物根际土壤碳氮水解酶活性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喀斯特区域农田表层土壤,选择当地粮食作物玉米、牧草苜蓿及弃耕后常见草本植物莎草,进行室内根盒培养试验。利用根际土壤原位酶谱分析技术,研究不同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β-葡萄糖苷酶(βG)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的分布模式。结果发现:1)3种植物在根尖和根伸长区都存在酶活性热点区,最大根际酶活性热点区范围为苜蓿>莎草>玉米;2)玉米βG和NAG根际酶活性热点范围在根尖与根伸长区范围相近约为1.13 mm,苜蓿根际βG热点区范围是根伸长区(1.98 mm)>根尖(1.19 mm),而NAG热点区范围是根尖(0.91 mm)>根伸长区(0.59 mm),莎草根际βG和NAG活性热点区范围均是根尖(1.38—1.86 mm)>根伸长区(0.93—1.16 mm);3)豆科植物苜蓿的根系和根际微生物偏好碳需求,这可能与豆科植物的固氮功能有关,缓解氮养分需求;而莎草根系和根际微生物偏好氮养分,这与喀斯特土壤氮养分限制有关。总体上,苜蓿根际酶活性热点范围最广,根系和根际微生物偏好碳需求,而且其特有的固氮功能可缓解氮养分需求,对于喀斯特生态恢复效果更好。本研究的土壤原位酶谱法可为在根际酶活性热点区范围进行微生物养分获取机制提供定量依据。
刘霜张心昱
关键词:Β-葡萄糖苷酶莎草
页岩气开发区井场开发对土地利用和生物量的影响
2018年
在我国四川页岩气开发区井场周围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村镇、农田,页岩气开发对土地利用变化、植被生物量影响还不清楚.本研究利用2012、2017年遥感影像解译及2017年地面样方调查数据,分析页岩气开发区的井场、缓冲区土地利用和生物量变化,分析页岩气井区的影响范围及其造成的植被生物量损失.结果表明:2012—2017年间,页岩气开发使93.81 hm^2土地转化为工矿用地,其中,近一半(48.6%)为旱地(45.61 hm^2),17.2%为有林地(16.13 hm^2)、11.0%为居民点(10.28 hm^2)、11.1%为灌木林地(10.39 hm^2);页岩气井区开发阶段影响范围在0~50 m,在进入稳产阶段后影响范围减少;页岩气开发造成研究区植被生物量损失2477.53 t,其中,71.6%由井场直接压占造成,其余(28.4%)由井场附属道路及临时占地引起.页岩气井场直接压占旱地和有林地是页岩气开发区土地利用变化和生物量损失的重要原因.本研究可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管理、页岩气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陈宏坤杜显元郭宇张心昱吴骞王秋兵王秋兵马良
关键词:页岩气开发井场土地利用植被生物量
北京城市生态系统地表水硝酸盐污染空间变化及其来源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利用2009~2010年北京城市生态系统地表水10处监测点水环境监测数据,评价了北京城市生态系统地表水硝酸盐污染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结合水化学因子相关关系分析了硝酸盐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北京城市生态系统地表水硝态氮(NO3--N)质量浓度为0.7~7.6 mg.L-1,其中,位于北京市东南部的地表水监测点(东便门和通惠河)水体NO3--N质量浓度为7.0~7.6 mg.L-1,显著高于上游8个监测点NO3--N质量浓度(P<0.01);Cl-质量浓度为14.8~86.0 mg.L-1,东便门、通惠河地表水监测点水体Cl-质量浓度为81.5~85.0 mg.L-1,约为上游其他8个监测点的2.3~5.8倍.东便门、通惠河地表水监测点水体电导率(EC)、SO24-质量浓度也表现出同NO3--N、Cl-相似的变化规律,表明东便门、通惠河两处地表水监测点附近存在明显的污染源.相关分析表明,地表水Cl-/Na+和SO24-/Ca2+呈明显的线性相关,说明地表水NO3--N污染来源比较单一;水体中NO3--N/Cl-及NO3--N的质量浓度状况说明北京城市生态系统地表水NO3--N污染来源主要是城市污水,包括污水处理厂的废水、垃圾沥出液及生活污水.未来北京市地表水治理应重点关注东便门、通惠河等东南部下游水体污染治理.
徐志伟张心昱任玉芬孙晓敏王效科王升忠
关键词:城市生态系统地表水硝酸盐污水
妫水河流域农耕区非点源磷污染危险性评价与关键源区识别被引量:29
2008年
农业非点源磷污染是我国农村水环境面临的严重污染问题,由于非点源污染治理难度大,所以识别流域内磷流失的关键源区成为非点源污染控制的重点.本文在Hughes等的流域尺度磷分级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修正的流域尺度磷分级方案,并运用到官厅水库上游妫水河农耕区的磷元素危险性评价.提出的新方案中包括8个评价因子,每个因子都有3个磷流失危险性等级,各评价因子均确定了定量分析方法.结果表明,从作物的人为管理角度来看,蔬菜地的磷肥管理方式最不合理,发生磷流失的可能性最高.研究区内大部分区域的土壤有效磷含量较高,但土壤侵蚀程度较小.评价结果图显示,研究区内磷流失危险性低的区域所占面积较小.根据评价结果,确定了研究区内磷流失的关键源区,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管理对策.研究表明修正的流域尺度磷分级方案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李琪陈利顶齐鑫张心昱马岩
关键词:流域
氮沉降对森林土壤有机质和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及其微生物学机制被引量:86
2013年
氮沉降持续增加背景下土壤C:N:P化学计量比和pH环境等的改变及其可能的土壤微生物学机制已经成为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的新生长点和科学研究前沿。以生态化学计量学和土壤微生物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综述了氮沉降对森林土壤有机质和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及其微生物学机制的基本理论、最新进展、研究热点与难点,旨在促进全球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地下生态学的研究。氮沉降持续增加会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磷循环加速,导致磷限制。氮沉降不但改变森林土壤有机质和凋落物的C:N:P化学计量比和降低土壤pH值,而且改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组成以及影响碳氮磷分解的关键酶活性。氮沉降对森林土壤有机质和凋落物分解的影响表现为促进、抑制和无影响,其影响的差异可能来源于微生物效应的不同。叶片在凋落前有显著的氮磷养分回收,但是根无明显的养分回收,造成土壤有机质和凋落物的C:N:P化学计量比存在明显差异。基于DNA/RNA等分子生物学方法为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将促进氮沉降对森林土壤有机质和凋落物化学计量比改变的微生物学机制研究。
王晶苑张心昱温学发王绍强王辉民
关键词:氮沉降土壤微生物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