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帷
- 作品数:19 被引量:101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右心房巨大粘液瘤致猝死一例
- 2009年
-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65岁,因反复头晕1个月,加重伴胸痛、胸闷1周于2008年7月2日入院。入院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头晕,近1周症状加重并出现右侧胸痛、心悸等不适,休息后头晕症状稍有缓解。入院体检:体温37.7℃,心率118次/min,血压150/95mmHg(1mmHg=0.133kPa),面色苍白,颈静脉显著充盈,双肺可闻及少量湿啰音,右下肺呼吸音减弱,心界向双侧扩大,心音低钝,三尖瓣听诊区可闻及3/6收缩期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轻度水肿。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右心房内可探及4.0cm×4.6cm中等回声光团,边缘模糊,附着于房间隔,约占右心房面积的4/5,伴中等量心包积液,LVEF为52%。胸部CT示右下肺斑片状阴影及右侧胸腔积液。
- 李开亮司全金张帷
-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检查猝死入院体检右侧胸腔积液右侧胸痛头晕症状
- 高龄患者中心静脉置管279例分析被引量:11
- 2010年
- 目的评价中心静脉置管术在高龄患者中的应用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9年10月279例80岁以上行中心静脉置管者临床资料。结果因慢性疾病长期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是高龄老年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主要原因,279例分别采取股静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锁骨上静脉置管,共发生置管并发症22例,股静脉、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3种主要置管方式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置管成功276例,置管保留时间平均(85±57.6)d。股静脉置管时间明显短于其他两种置管方式(P〈0.05),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置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穿刺不成功3例,完成治疗计划拔管226例,因并发症拔管17例,非置管相关因素拔管33例。结论高龄患者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术安全可行,对于长期置管的患者宜选择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管。
- 张帷陈倩李开亮王琳
- 关键词:并发症
- 多廿烷醇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中的多效性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研究多廿烷醇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中调脂作用外的多效性作用。方法入选老年血脂异常患者共294例,随机将入选患者分4组,多廿烷醇20 mg组(A组,n=64)、多廿烷醇10 mg组(B组,n=72)、阿托伐他汀20 mg组(C组,n=91)、多廿烷醇10 mg+阿托伐他汀20 mg组(D组,n=62)。所有患者分别于试验开始前、试验第12周、24周、52周时,测定其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循环内皮细胞(CECs)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等。结果 A组治疗后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较治疗前有较明显降低[(48.79±20.29)%比(40.37±2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C组和D组的AA及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CECs、hs-CRP、同型半胱氨酸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颈动脉IMT在各组治疗前后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廿烷醇除可调节血脂水平外,还有一定的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 丁宇司全金陆蔷蔷徐昆王海军李开亮张帷
-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血小板聚集动脉粥样硬化老年人
- 2005至2014年因循环系统疾病住院的老年患者疾病谱分析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分析近十年老年住院患者循环系统疾病谱构成、治疗结果及其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05~2014年我院以循环系统疾病作为出院第一诊断的老年患者病案资料7193例,将老年患者分为4个年龄段,即60~69岁730例,70~79岁1057例,80~89岁3583例,≥90岁1823例;根据出院时间分为2个时间段,即2005~2009年3199例,2010~2014年3994例。按心血管病常用分类法统计疾病谱构成比和治疗结果,分析年龄及不同时期疾病谱构成、顺位及死亡情况。结果 7193例老年患者中,总死亡人数182例(2.5%),以80岁以上患者居多,占死亡人数的95.6%。2010~2014年总住院患者平均年龄较2005~2009年明显升高[(84.46±8.91)岁vs(82.38±8.43)岁,P〈0.01]。冠心病是老年患者各年龄段、不同时期住院和死亡的首位单病种疾病。随着住院患者高龄化趋势的加剧,近5年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住院和死亡构成比呈增长趋势,而因高血压住院和死亡构成顺位下降。结论冠心病是老年患者循环系统疾病首位住院和死亡原因。近年来,高龄患者脑血管病的住院和死亡构成比上升应引以重视。
- 边素艳刘宏斌刘宏伟白永怿朱启伟张帷张璐
- 关键词:住院病人脑血管障碍
- 不同年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脂代谢临床特点对比分析
- 2012年
-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年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急性期血脂代谢特点及相关因素变化,探讨血脂代谢在不同年龄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22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及119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共341例按照年龄分为3组,<60岁为非老年组共68人,其中ACS组33人,SAP组35人;60-74岁为普通老年组共67人,其中ACS组34人,SAP组33人;≥75岁为高龄老年组共206人,其中ACS组155人,SAP组51人。详细记录其基线资料并测定其血脂各项指标(包括TC、TG、LDL-C、HDL-C)及CRP。结果:与SAP患者比较,非老年人组及普通老年人组ACS患者LDL-C、CRP均显著升高;高龄老年人ACS患者LDL-C水平无显著升高,但HDL-C显著降低,CRP显著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C虽无显著升高,但未达指南要求水平。各组之间TC、TG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代谢异常在不同年龄ACS患者的发生过程中均有重要作用,老年ACS患者中,除了应关注脂代谢紊乱外,还应该关注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
- 张帷司全金李开亮郭晓东赵晓宁潘静坤
-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C反应蛋白
-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4
- 2011年
-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单抗血小板治疗,治疗组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治疗3个月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76.7%),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LVEF、CO、E/A显著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ACS,可以强化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并增强抗栓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 李开亮司全金张帷
-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急性冠脉综合征
- 血清尿酸肌酐比值与老年女性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肌酐比值与老年女性代谢综合征(MS)及其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女性863例,根据诊断分为MS组449例,非MS组414例。又根据基线尿酸/肌酐比值四分位数分为4组:Q1组215例,Q2组216例,Q3组216例,Q4组216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基线尿酸/肌酐比值水平与MS及其组分的相关性。结果 MS组年龄、糖尿病、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腰围、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TG、TC、LDL-C、尿酸、尿酸/肌酐比值及MS组分个数明显高于非MS组,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和HDL-C水平明显低于非MS组(P<0.05,P<0.01)。Q4组年龄明显低于Q1组、Q2组和Q3组,高血压、腰围、体质量指数、TG、尿酸、MS患病率及MS组分个数明显高于Q1组、Q2组和Q3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Q2组、Q3组和Q4组MS风险分别为Q1组的1.43倍、1.64倍和3.16倍(P<0.01)。尿酸/肌酐比值每升高1个单位,MS风险增加46%(95%CI:1.27~1.68,P<0.01)。尿酸/肌酐比值与腹型肥胖、高血压和高TG呈正相关(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基线尿酸/肌酐比值对MS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60(95%CI:0.56~0.64,P<0.01),截断值4.95。结论尿酸/肌酐比值与老年女性MS风险相关,与MS组分腹型肥胖、高血压、高TG也相关。尿酸/肌酐比值可能用作老年女性MS的预测指标之一。
- 阴大伟惠海鹏鲁晓春周萱李蕊君罗理宁张帷吴红梅
- 关键词:尿酸肾小球滤过率
- 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因素分析
- 研究背景: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高发人群,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显示,在老年人中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因此抗血小板药物已经成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不可缺少和替代的基石,阿司匹林是使用...
- 张帷
- 关键词:高龄冠心病阿司匹林抵抗
- 高龄偏瘫患者下肢动脉血栓形成致干性坏疽被引量:1
- 2009年
- 张帷司全金惠海鹏李小鹰
- 关键词:偏瘫血栓形成坏疽
- 长寿老年人血脂代谢特点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探讨长寿老年人血脂代谢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45例90岁以上长寿老年人为长寿组,151例75岁以下一般老年人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其血脂各项指标,同时对其临床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长寿组血清TC、TG、LDL-C、载脂蛋白A-Ⅰ(apoA-Ⅰ)、载脂蛋白B(apoB)明显降低,2组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长寿组HDL-C/TC、HDL-C/LDL-C和apoA-Ⅰ/apoB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长寿组心肌梗死发病率及服用调脂药物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长寿老年人血脂代谢的特点可能是寿命延长的原因之一。
- 张帷司全金李开亮
- 关键词:血脂异常载脂蛋白B类载脂蛋白A类心肌梗死降血脂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