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啸
- 作品数:8 被引量:55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土壤微生物对苯的降解研究被引量:23
- 2005年
- 使用大庆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出优势菌种(革兰氏阴性G-、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在实验室可控条件下,研究了该菌种对苯的降解规律和特点.研究发现:微生物对苯浓度耐受范围8.8~17.6 mg·L-1,大于17.6mg·L-1时,对该菌株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降解体系在pH为6.5~7.0之间达到对苯的较高降解水平,最佳降解率出现在苯初始浓度7.04~13.2mg·L-1之间;苯在微生物细胞内外的浓度变化趋势呈现一致.-lgP(P为有机溶剂苯在细胞膜和水相中的分配系数的比值)的变化能够较好的表征苯在微生物细胞内外的降解趋势和毒性变化;当体系中苯的初始浓度大于8.8mg·L-1时,苯的降解率与P值变化趋于一致.
- 张小啸王红旗刘敬奇姚治华陈延君
- 关键词:土壤石油污染物微生物降解苯
- 一种风沙灾害模拟装置及模拟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风沙灾害模拟装置和模拟方法,所述的模拟装置包括数据采集装置、用于存储所述数据采集装置采集数据的数据存储装置、以及风沙灾害模拟装置和风沙灾害评估装置,数据存储装置包括地区基础数据模块和风沙灾害基础数据模块,风...
- 刘连友张小啸吕艳丽
- 文献传递
- 沙尘暴动力过程的模拟研究
- 起沙和起尘是干旱荒漠区风沙地貌过程中的“共生现象”,本文从风沙动力学角度揭示下垫面起沙起尘机制,仿真模拟典型沙尘暴事件的移动路径、影响范围、近地面风场分布及其对大气质量、降尘的影响。
使用我国北方地区5种下垫面15...
- 张小啸
- 土壤微生物降解石油组分的微观机理初探——以正十六烷和正十九烷为例
- 本文以正十六烷和正十九烷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室内可控条件下的土壤石油污染模拟实验,研究石油烃类污染物质在微生物细胞跨膜运输的规律。以石油为碳源,从2份胜利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得到26个菌株,通过比较培养体系前后石油含量...
- 张小啸
-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石油污染微生物降解正十六烷
- 文献传递
- 苯在一株黄杆菌细胞内外的分布与降解率的关系被引量:6
- 2006年
- 对前期实验筛选出的1株能有效降解土壤中苯的黄杆菌株进行了多组实验,分析了在不同的苯初始浓度、pH值、摇床转速及温度条件下,该菌株细胞膜外、细胞膜上以及细胞质内的苯浓度分布状况和对应的降解率变化情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细胞膜外苯浓度与降解率之间呈现良好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1、-1、-1、-1,证实了黄杆菌株降解苯是以胞内降解为主.当苯初始浓度一定时,细胞膜上的苯浓度与降解率之间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5、0.97、0.99,说明此时细胞膜显著影响苯的降解,但是当苯初始浓度变化时,这种相关关系并不十分明显,相关系数为0.80,说明这种影响只在一个合适的苯初始浓度范围内发生.另外,细胞质内的苯浓度与降解率之间关系还不确定.
- 王红旗姚治华刘敬奇张小啸
- 关键词:苯细胞膜降解率黄杆菌
- 石油污染土壤中苯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被引量:19
- 2006年
- 为了更有效地处理石油污染土壤中的苯系物,实验以苯为惟一碳源和能源进行室内富集培养,对从大庆油田某油井附近的土壤进行分离筛选,得到一株苯降解菌(记为DQ0306),并进一步研究了该菌株的降解特性。通过对其群体和个体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的分析,初步鉴定该菌株为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降解率为35.7%。该菌株的生长曲线和降解生化曲线形状相似,都在大约20h进入指数增长期,约44h后进入衰亡期。在此基础上,又分析了温度、pH值、接种量、摇床转速、培养时间5个因素对苯转化效率的影响,确定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30℃,pH6.5~6.7,接种量10%,摇床转速为180~220r.min-1,培养时间为32h。本次筛选的苯降解菌为强化难降解石油组分中苯系物的去除提供了可能。
- 姚治华王红旗刘敬奇张小啸
- 关键词:苯降解菌石油污染土壤
- 农田耕作措施对近地表风沙运动的影响被引量:7
- 2007年
- 我国北方传统耕作模式的犁耕、耙磨及磨平整地措施对农田近地表风沙活动影响显著。通过对春季半干旱沙区农田风沙活动的观测,本文对犁耕、耙磨磨平两种处理下近地表0~60cm内输沙率和风沙流结构随田块长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耙磨磨平处理破坏了犁耕在农田地表形成的非可蚀性土块结构,使近地表0~60cm内输沙率增大,在强沙尘事件中增加幅度可达数10倍。犁耕地表上输沙率随田块长度的增加呈指数关系递增,而耙磨磨平后风沙流发育的饱和路径长度减小,在强沙尘事件中近地表输沙率随田块长度的增加而递减。此外,上风向处犁耕地表低层输沙比例(Q(0-10)/Q(0-60))小于耙磨磨平地表,且随田块长度的增加逐渐增大,而耙磨磨平后风沙流结构随田块长度的变化不大。
- 刘目兴刘连友张小啸孙炳彦彭茹燕
- 关键词:土壤风蚀输沙率传统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