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壮

作品数:5 被引量:62H指数:4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高粱
  • 2篇营养品质
  • 2篇食味
  • 2篇食味品质
  • 1篇淀粉
  • 1篇淀粉黏滞性
  • 1篇性状
  • 1篇性状研究
  • 1篇叶温
  • 1篇营养
  • 1篇生理生化
  • 1篇生理生化特性
  • 1篇食用品
  • 1篇食用品质
  • 1篇水分
  • 1篇水分状况
  • 1篇种子
  • 1篇种子萌发
  • 1篇温差
  • 1篇胁迫

机构

  • 5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山西省农业科...

作者

  • 5篇张壮
  • 5篇周宇飞
  • 5篇黄瑞冬
  • 3篇高铭悦
  • 3篇韩熠
  • 2篇许文娟
  • 2篇张瑞栋
  • 1篇王艺陶
  • 1篇李丰先
  • 1篇吴奇
  • 1篇肖梦颖
  • 1篇尚培培
  • 1篇张姣
  • 1篇高悦
  • 1篇苏仲

传媒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种子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矮秆高粱辽杂35光合特性与产量构成因素被引量:23
2017年
【目的】通过对矮秆高粱新品种群体光合特性和产量形成规律的研究,为新型高粱品种的选育与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适于机械化生产的矮秆高粱新品种辽杂35为主要试验材料,分别设置3个种植密度(90 000株/hm^2、120 000株/hm^2和150 000株/hm^2),并以生育期相近的同区域主栽品种中高秆高粱辽杂19作为对照(设置为生产上适宜种植密度,105 000株/hm^2),通过分析测定高粱群体植株形态指标、光合生理指标、环境生态指标和产量构成因素探究矮秆高粱群体的光合特性和产量形成规律。【结果】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在群体表现最为繁茂的灌浆期,辽杂35冠层中下部的光照强度、透光率、气孔导度和光合速率显著降低,并明显低于对照品种辽杂19,冠层上部上述各指标间的差异不显著。辽杂35在开花期和灌浆期上数第二片叶的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猝灭系数(q P)、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均随密度增加呈降低趋势,而初始荧光(Fo)呈升高趋势,辽杂19各荧光参数指标均优于中高密度条件下的辽杂35。叶面积指数随着密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在开花期达到最大值后逐渐下降,辽杂35密度为150 000株/hm2处理的叶面积指数下降速度最快,但在后期仍能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冠层下部叶片SPAD值呈显著下降的趋势。辽杂35高粱在中高密度条件下,其群体中下部形态指标、光合生理指标和环境生态指标劣于辽杂19,可能与其株型有关,其植株矮,但叶片数基本没有减少,叶着生角度未有实质变化。随种植密度增加,辽杂35高粱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呈增加趋势,单穗粒数呈显著下降趋势,千粒重无显著变化。辽杂35高粱种植密度为150 000株/hm^2时,籽粒产量最高,为9 923.5 kg·hm^(-2),其产量也高于对照辽杂19。【结论】适当提高种植密度是促进矮秆高粱籽粒产量提升的关键,但增加种植密度对冠层�
黄瑞冬高悦周宇飞吴奇张姣尚培培张壮高铭悦韩熠许文娟
关键词:机械化生产光合特性
播期对高粱营养与食味品质的调控效应被引量:3
2020年
为了确定高粱的适宜播期,实现优质高效生产,2013—2014年以高粱品种‘辽杂11’和‘沈杂5号’为试验材料,设置4月30日(T1)、5月14日(T2)和5月28日(T3)3个播期,测定两个高粱品种产量及籽粒中的粗蛋白、单宁、粗脂肪、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利用快速黏度分析仪(rapid visco analyzer,RVA)对淀粉黏滞性进行测定,并对食用品质进行感官评价,同时分析气象要素对高粱营养和食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推迟可以显著提高‘沈杂5号’的产量,而对‘辽杂11’产量无显著影响。播期推迟高粱籽粒粗蛋白和单宁含量呈降低趋势,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呈增加趋势,高粱淀粉的峰值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膨胀率也均呈增加趋势。‘辽杂11’T3处理食味品质综合得分分别比T1和T2高11.86%~12.81%和6.83%~8.44%,‘沈杂5号’T3处理食味品质综合得分分别比T1和T2高6.48%~7.18%和3.33%~4.06%,食味品质综合得分在播期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粗蛋白和单宁含量与食味指标(除冷粥质地外)呈极显著负相关,粗脂肪、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与食味指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回复值与高粱的适口性、滋味、气味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适当晚播(沈阳地区在5月28日),可减少高粱的粗蛋白和单宁含量,提高支链淀粉含量,增加峰值黏度和崩解值,从而提升了高粱的食味品质。
张瑞栋张瑞栋张壮李佳衡陈小飞徐晓雪邢艺凡姜冰周宇飞周宇飞
关键词:播期高粱营养品质食味品质
人工老化处理对高粱种子萌发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人工老化处理对高粱种子萌发特性和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以高粱吉杂127和吉杂355为试材,人工老化处理(50℃、RH 100%)高粱种子,测定其发芽指标(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和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结果:随着老化程度的加深,发芽指标均呈现下降趋势,吉杂127上述各指标在老化处理后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4.2%-46.9%、18.0%-51.7%、18.0%-51.7%和29.8%-79.3%,吉杂355相应指标经各老化处理后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25.3%-83.2%、10.39%-81.8%、9.9%-81.8%和17.26%-90.9%,下降幅度更为明显。老化过程中,种子中POD活性逐渐减低,而MDA含量、电导率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随老化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结论:膜损伤是高粱种子老化的主要原因,其中POD活性和MDA含量变化能很好地反映出种子老化程度。
韩熠周宇飞高铭悦张壮黄瑞冬
关键词:高粱种子萌发生理生化特性
干旱胁迫下高粱叶温与叶片水分状况的关系被引量:16
2013年
根据叶片温度可以反映植物体内水分状况及气孔运动等一系列生理变化的特征,研究干旱胁迫下高粱叶片温度与水分状况变化间的关系,分析高粱抗旱反应机制。采用4个不同抗旱性高粱品种,在盆栽条件下,分别在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进行干旱胁迫,以正常灌水为对照,胁迫7 d后测定高粱叶片自由水含量、离体叶片失水速率、相对含水量等水分状况,利用远红外热成像仪测定叶片温度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高粱叶片自由水含量、束缚水含量、相对含水量和离体叶片失水速率等水分状况在不同生育时期均呈下降趋势,吉杂305(高度抗旱品种)的下降幅度显著小于吉杂127(高度干旱敏感品种)(P<0.05),锦杂106(中等抗旱品种)和锦杂103(干旱敏感品种)介于二者之间。叶温差与自由水含量和相对含水量显著相关(P<0.05),与束缚水含量极显著相关(P<0.01)。叶片温度变化可以反映高粱叶片的水分状况,叶温差可以作为高粱抗旱性筛选的一个重要指标,应用远红外热成像技术在高粱抗旱性的鉴定上具有可行性。
王艺陶周宇飞李丰先苏仲韩熠高铭悦张壮许文娟黄瑞冬
关键词:高粱干旱胁迫水分状况
辽宁省地方高粱品种食用品质性状研究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以16个辽宁省地方高粱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高粱品种食用品质性状及其相关关系,为筛选优质食用高粱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6个高粱品种籽粒中的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粗脂肪、粗蛋白和单宁含量进行测定,同时对这些高粱品种的食用品质进行感官评价,利用快速黏度分析仪(rapid viscoanalyzer,RVA)对高粱淀粉黏滞性进行测定,对其差异性以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从营养品质和感官评价分析,矮子白1、红壳棒、锦粱9-2和分枝大红穗获得的综合评分均较高,且适口性、滋味、气味等指标都表现较好。矮子白2和真白粱籽粒中粗脂肪含量较高且与其他品种差异显著,红壳白1、红壳白2和黄壳白中粗蛋白含量较高且与其他品种差异显著,大白高粱1籽粒中的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所有品种单宁含量均低于0.5%。高粱米粥的感官综合评分与粗蛋白和单宁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蛋白质和单宁对高粱适口性和滋味有一定的负向作用;支链淀粉对适口性和冷粥质地有正向作用。粗脂肪含量与冷胶黏度、消减值和峰值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总淀粉含量与最高黏度和热浆黏度呈正相关,粗蛋白含量与冷胶黏度、消减值和峰值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直链淀粉与RVA谱的黏度和崩解值呈极显著负相关,而支链淀粉与黏度和崩解值呈极显著正相关。淀粉黏滞性系数与感官评分具有较大的相关性,最高黏度和崩解值的大小与综合评分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则与综合评分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RVA谱特征值与食味指标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可以通过测定RVA谱特征值间接反映高粱米的食味特征。综合考虑食用品质,高粱地方品种矮子白1和红壳棒是较为理想的食用型高粱品种。
肖梦颖张瑞栋张瑞栋张壮陈小飞周宇飞周宇飞黄瑞冬
关键词:高粱营养品质食味品质淀粉黏滞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