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锡华
- 作品数:68 被引量:72H指数:4
- 供职机构: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社会学艺术更多>>
-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建构——评曾簇林著《马克思恩格斯艺术哲学纲要》被引量:1
- 1997年
-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建构———评曾簇林著《马克思恩格斯艺术哲学纲要》庄锡华进入新时斯以来,学术界始终保持了对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浓厚的研究兴趣,著述汗牛充栋。曾簇林的《马克思恩格斯艺术哲学纲要》(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5月版,下简称《纲要》)可谓是这...
- 庄锡华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美学艺术哲学马克思恩格斯《纲要》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
- 雪峰文艺思想论
- 1997年
- 雪峰文艺思想论·庄锡华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冯雪峰是少数几个对新文学运动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物之一。他的坎坷经历,他在文艺问题上的真知灼见很自然地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对他的现实主义理论、现代文学史论、鲁迅论的研究文章批量出现,成果极为可观。笔者认为,...
- 庄锡华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现实主义理论文艺观庸俗社会学社会主义文艺事业
- 在社会学与美学的交汇点上——论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妇女问题的独特视角
- 1992年
- 作者认为,妇女问题历来是政治家思想家及文学艺术家关注的重点。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妇女问题时采取了独特的视角,亦即将社会学与美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妇女问题进行探讨,因而他们的成就不仅在同时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及文学艺术家的众多著作中大放异彩,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妇女研究同样具有强烈的指导作用,他们的独特的研究方法对我们的启示也是显而易见的。
- 庄锡华
- 关键词:社会学妇女问题美学妇女研究政治家
- 总结时代的文学理论——文学史视野中的《文心雕龙》
- 2004年
- 诞生于文学自觉时代的《文心雕龙》具有继往开来的总结性特征,作者弥纶群言,创为一家之说,其积学、博观的治学方法和在创作思维、创作个性及文学史观等方面丰厚的创获,奠定了这部巨著在文学史上的卓越地位。
- 庄锡华
- 关键词:《文心雕龙》文学批评审美意识
- 常态人性与梁实秋的文学思想被引量:1
- 2008年
- 梁实秋人性论文学观中的人性是指常态人性,常态人性是不变的人性、善恶并存的人性。梁实秋认为表现常态的人性能够获得普遍、永恒的审美价值;他与左翼文论的论战有复杂的学术因由,并非出于对左翼作家的天然敌意;他主张以理抑情,强调情感表现质的纯正与量的有度,其立论有中西方二重文化背景。
- 庄锡华
- 关键词:人性论文学思想左翼作家审美价值情感表现文化背景
- 文艺与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 2002年
- 庄锡华
- 关键词:文艺名著杂志社
- 论胡适的形式主义文学观
- 2010年
- 胡适的文学史观存在形式主义倾向,但他并未将形式主义文学观贯彻到底。胡适的"八不主义"主张包含了对思想与情感的关注,在表达新文学的基本特征时,他提出了"国语的文学"与"文学的国语"的新文学建设目标,但也注意到新文学应是"活的文学"和"有生命的文学"。胡适文学史观的形式主义倾向及这一取向未能贯彻到底,与他接受实验主义的治学方法及文学审美本身乃内容与形式统一的特点有极大的关系。
- 庄锡华
- 关键词:形式主义文学观
- 文论传统与现代中国文学理论
- 2009年
-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并非无根的学术、舶来的学术,现代文论承袭了中国文化政治化的基调,反映了现代学人的社会良知;现代新文学注重于思想启蒙,其对国民性的审美批判,也与中国古人建基于文学知性蕴涵的诗教观念遥相呼应;战争动乱虽然压缩了审美中心论的活动空间,但自由派文论的存在,标志着重视审美情趣的文学旨趣仍然为部分文学学人所坚持。
- 庄锡华
- 关键词:中国文学理论
- 大众化与新文学路向之争——三四十年代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的再思考被引量:3
- 2004年
-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艺大众化的讨论局限在让读者看得懂与旧形式的利用上 ,未能对文学的民族性与审美性等关键问题做出科学的说明 ,其实 ,新文学发展出现的困难主要是对大众的审美要求认识不足 ,新文学脱离大众的症结在于它没有彰显文学艺术本有的审美特征 ,而民族性问题也必须在强化新文学创造者的审美意识的过程中得到解决 ;讨论涉及到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
- 庄锡华
- 关键词:文学大众化毛泽东
-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与文学学术规范
- 2007年
-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的回顾告诉我们学术的繁荣需排除非学术的干扰,培养为学术而学术的精神,特别是要防止学术的政治化、功利化;学术研究的深化以自由的论辩为前提,学术贵在“无私”与容物;寻求真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以为真理可以为人所垄断,过高估计某种学术理论的社会功效,只能使学术理论失去其对大众的吸引力。
- 庄锡华
- 关键词:学术精神学术自由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