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常帅

常帅

作品数:5 被引量:14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微炎症
  • 3篇微炎症状态
  • 3篇静脉
  • 2篇动静脉
  • 2篇动静脉内
  • 2篇动静脉内瘘
  • 2篇动静脉内瘘术
  • 2篇动静脉瘘
  • 2篇血必净
  • 2篇血必净注射液
  • 2篇血液
  • 2篇血液透析
  • 2篇血液透析患者
  • 2篇肾透析
  • 2篇属支
  • 2篇衰竭
  • 2篇透析患者
  • 2篇内瘘
  • 2篇内瘘术
  • 2篇注射液

机构

  • 3篇解放军474...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5篇孟伟
  • 5篇张辉
  • 5篇常帅
  • 5篇王彦斌
  • 5篇相华
  • 4篇郑海燕
  • 3篇荣景
  • 2篇韩国林
  • 2篇翟庆华
  • 2篇赵亚平
  • 1篇王秋慧

传媒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河北医药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血液净化
  • 1篇天津中医药

年份

  • 4篇2013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微炎症状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静脉补铁的影响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微炎症状态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静脉补铁的关系。方法 MHD伴贫血患者45例,随机分为Ⅰ组(森铁能+血必净组,15例)、Ⅱ组(森铁能组,16例)和Ⅲ组(多糖铁口服对照组,14例)。比较3组间治疗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及血清铁(SI)情况;以C-反应蛋白(CRP)为标志的微炎症状态情况;研究CRP变化量(ΔCRP)与血清铁蛋白变化量(ΔSF)的相关性。结果Ⅰ组Hb及HCT优于Ⅱ组及Ⅲ组(P=0.000,P=0.000),Ⅱ组Hb及HCT优于Ⅲ组(P=0.015,P=0.006);Ⅰ、Ⅱ组SI优于Ⅲ组(P=0.047,P=0.044)。Ⅰ组CRP低于Ⅱ、Ⅲ组(P=0.006,P=0.036),Ⅱ组CRP高于Ⅲ组(P=0.046)。Ⅰ、Ⅱ组所有患者ΔCRP与ΔSF呈显著正相关(r=0.579,P=0.001)。结论静脉补铁可显著改善MHD患者的贫血,但会加重其微炎症状态;血必净改善微炎症状态后会在静脉补铁疗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显著改善MHD患者的贫血;微炎症状态会使SF值升高,干扰临床对静脉补铁指征的判断。
王彦斌王秋慧孟伟张辉相华常帅郑海燕荣景
关键词:肾透析蔗糖铁血必净注射液
微炎症状态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顽固性中重度心功能衰竭关系的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微炎症状态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顽固性中重度心功能衰竭的关系及治疗方法。[方法]伴顽固性中重度心功能衰竭MHD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6例)及对照组(14例),观察组使用血必净注射液改善微炎症状态+常规治疗,对照组仅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间治疗后C-反应蛋白(CRP)及左心功能[射血分数(EF)、短缩分数(FS)、每搏量(SV)]情况;观察组血必净总剂量与CRP变化量(△CRP)的关系;两组间治疗后3月时CRP及左心功能情况;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后3月时CRP及左心功能情况;观察组治疗后3月间△CRP与EF变化量(△EF)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治疗后CRP及左心功能优于对照组;观察组血必净总剂量与△CRP呈负相关,接近统计学意义(r=-0.382,P=0.054);治疗后3个月时观察组与对照组CRP无统计学差异,左心功能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后3个月时相比CRP无统计学差异,左心功能中SV治疗后优于治疗后3个月时,EF及FS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间△CRP与△EF无相关关系。[结论]通过改善微炎症状态可有效纠正MHD患者顽固性中重度心功能衰竭;血必净总剂量与微炎症状态的改善量呈剂量疗效依赖关系;由于MHD患者病情的特殊性,微炎症状态改善后会再次加重,但纠正的心功能短期内可相对维持稳定。
王彦斌孟伟翟庆华赵亚平张辉相华荣景常帅郑海燕
关键词:肾透析血必净注射液
皮内缝扎法在动静脉内瘘术静脉属支及交通支结扎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索动静脉内瘘术中静脉属支及交通支结扎的最佳手术方法。方法本组98例,内瘘术式均采用前臂桡动脉和头静脉端端吻合的标准内瘘,术前常规进行桡动脉及头静脉B超检查,明确头静脉所有属支及伴行静脉交通支情况并做好标记,按所需结扎的静脉支数随机分为皮内缝扎组(观察组,n=52)和切开结扎组(对照组,n=46),对比2组间手术用时、手术并发症、术后静脉结扎术区肿胀程度、术后静脉结扎术区疼痛程度、术后感染比例、术后3月静脉结扎有效率、术后3月静脉结扎术区硬结形成比例。结果 观察组手术用时少于对照组,而且所需结扎支数越多,用时差异越明显(F=45.586,P=0.000),术后静脉结扎术区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Z=2.289,P=0.022),术后3月静脉结扎术区硬结比例及大小低于对照组(X2=4.176,P=0.041);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静脉结扎术区肿胀程度差异虽未达统计学标准但极度接近(Z=1.904,P=0.057);2组间手术并发症、术后感染比例、术后3月静脉结扎有效率无明显差异。结论皮内缝扎法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及肿胀程度轻、硬结形成比例少等优点,而且结扎效果可靠、并发症少、不留瘢痕,在动静脉内瘘术静脉属支及交通支的结扎中优于切开结扎法。
王彦斌张辉孟伟韩国林相华常帅
关键词:动静脉瘘微创性侧支循环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顽固性中重度心力衰竭心脏结构及功能的改善与微炎症状态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顽固性中重度心力衰竭心脏结构与功能的改善与微炎症状态的关系。方法选取30例MHD伴顽固性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血必净纠正微炎症状态,观察其心胸比率(CTR)、瓣膜返流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改善情况,并建立预测改善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观察血必净总剂量与微炎症状态指标C-反应蛋白改善量(△CRP)的关系。结果治疗后CTR值小于治疗前(t=3.450.P=0.001)。治疗后主动脉瓣及三尖瓣返流程度轻于治疗前(Z=2.278,P=0.023;Z=2.047,P=0.041);治疗前后二尖瓣返流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940,P=0.052)。治疗后LVEF值高于治疗前(t=5.935,P=0.000)。预测CTR及LVEF改善量的因素主要有血红蛋白改善量、治疗后血红蛋白水平、年龄、ACRP、血必净总剂量、碳酸氢根改善量及血清肌酐改善量等,不同指标间各因素的种类及权重略有差别。血必净总剂量与△CRP呈明显正相关(r=0.561。P=0.001)。结论微炎症状态的纠正有助于MHD患者心脏大小结构、瓣膜返流及心功能的改善。血必净是有效选择,其剂量与疗效呈正相关。治疗中还需注意贫血的改善、酸中毒的纠正及透析的充分性。
王彦斌孟伟张辉翟庆华相华赵亚平荣景常帅郑海燕
关键词:心力衰竭
改良及单纯皮内缝扎法在动静脉内瘘术静脉属支及交通支结扎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索动静脉内瘘术中静脉属支及交通支结扎的最佳手术方法。方法本组141例,按所需结扎的静脉支数随机分为改良皮内缝扎组(观察组1,n=43)、皮内缝扎组(观察组2,n=52)和切开结扎组(对照组,n=46),对比各组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静脉结扎术区肿胀程度、术后静脉结扎术区疼痛程度、术后感染比例、术后3个月静脉结扎有效率、静脉结扎术区硬结形成情况。结果观察组1及观察组2手术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均P=0.000),且所需结扎支数越多,用时差异越明显;观察组1与2手术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8);手术用时离散趋势方面,观察组1优于观察组2,对照组离散趋势最大。术后静脉结扎术区疼痛程度观察组1与观察组2相近,均轻于对照组(2=6.865,P=0.032)。术后3个月静脉结扎术区硬结形成比例观察组1优于观察组2(P=0.020)及对照组(P=0.000),观察组2也优于对照组(P=0.027)且皮下硬结大小也小于对照组。各组间手术并发症、术后静脉结扎术区肿胀程度、术后感染比例、术后3个月静脉结扎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动静脉内瘘术静脉结扎中,改良皮内缝扎法优于单纯皮内缝扎及常规切开结扎法,对于较短的静脉交通支可首选单纯皮内缝扎法。
王彦斌孟伟韩国林张辉郑海燕常帅相华
关键词:动静脉瘘微创性侧支循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