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琦龙
- 作品数:44 被引量:97H指数:5
- 供职机构:青海民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春晖计划”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化学工程电子电信更多>>
- 基于校企合作的软件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 2015年
- 以工程化思想为主线,以软件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方案为主体,以工程能力为特色,按照"重基础,精方向,强工程"的基本原则,以校企合作培养环境为平台支撑,从培养目标、内容、模式、保障措施出发,构建一个以工程化为主线的"认知实习"、"课程实训"、"综合实训"及"企业实习+毕设"完整的工程实践培养体系。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实用型软件工程专门人才。
- 孙琦龙
- 关键词:工程化
- 基于颜色特征的藏毯图像检索研究与实现被引量:8
- 2015年
- :针对国内外还没有可供研究人员和公众使用的藏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平台这一状况,分析了在藏毯图像中运用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系统技术的可行性。通过对藏毯图像的颜色特征分析,针对传统HSV颜色空间量化的缺陷,使量化更为有效,把HSV颜色空间量化成188维,实现了在基于JAVA的框架中计算颜色直方图的方法,采用相似距离衡量直方图的相似度。考虑时间消耗并通过查准率的比较,藏毯图像检索的查准率明显提高。
- 孙琦龙张明亮
- 关键词:藏毯图像
- 基于C/S架构的双重加密可逆信息采集系统设计被引量:2
- 2023年
- 可逆信息采集系统为单向采集模块,其采集范围不可控,导致采集丢包率增加。为此,设计基于C/S架构的双重加密可逆信息采集系统。搭建STM32F103VET6主控制器,接入Wi-Fi加密芯片,建立双重加密及采集指令集群,利用Web应用软件的综合C/S架构,建立可逆信息采集功能模块,关联C/S架构无线传输数据库,采集双重加密可逆信息。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系统的采集丢包率在2%以下,信息的采集和维护效率较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刘琴孙琦龙
- 关键词:C/S架构双重加密信息采集系统设计
- 对IPv6的探讨
- 2006年
- 文章介绍了当今Iternet网络的核心协议IPv4的发展状况和IPv6的新特性。对从IPv4到IPv6的过渡技术“双协议栈”、“隧道”的实现方法和我国IPv6的现状也作了相应的阐述。
- 孙琦龙
- 关键词:IP协议IPV4IPV6
- 一种具有固定结构的展示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固定结构的展示装置,包括底部箱体和开合门板,所述开合门板安装固定在底部箱体的前端中间位置上,通过设置有辅助转动器结构,使得便于辅助滚动使用,展示旋转器的金属圆盘通过螺钉连接在底部箱体上,使得金属圆...
- 孙琦龙
- 基于ASP的Web数据库访问技术被引量:2
- 2010年
- 介绍新一代动态网页开发环境ASP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内置对象,通过ASP结构的分析,讨论了ASP和ADO访问Web数据库的方法,举例说明基于ASP的Web数据库访问技术。
- 孙琦龙
- 关键词:ASP数据库ADO
- C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被引量:5
- 2018年
- 作为编程的入门语言,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高等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重要的必修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理论课比例偏大,教学效果欠佳,实践课与工程脱节,学生学习兴趣、动力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课余时间自由练习平衡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通过讲练结合方式增强教学效果,采用实践课与课程设计关联增强实践课与工程的联系.同时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多种教学手段并用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 钟小莉孙琦龙李永宁
-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质量教学策略
- 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被引量:9
- 2015年
-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面向工程化和提升创新能力为指导,把工程化教学、职业素质、创新思维培养作为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在分析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模块、改革教学方法,更新培养内容、建立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确立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教师指导的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使学生的专业能力、项目管理能力、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 孙琦龙
- 一种图像快速综合检索方法
- 2017年
- 基于Sobel边缘检测算法处理图像,得到边缘图像以及灰度共生矩阵。将该矩阵的多个统计量记为描述图像的特征向量,并对图像进行检索。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大幅缩减检索时间,并且对于纹理较为丰富的图像具有较好的检索效果。
- 张长宏孙琦龙
- 关键词:图像检索SOBEL算子灰度共生矩阵
- 构建多方协同育人机制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被引量:7
- 2021年
- 以构建基于多方协同育人、产教融合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为目的,结合新工科建设的趋势,分析了新经济环境下软件人才的需求和培养目标。以动态适应社会需求为驱动,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以持续改进为保障,将学科知识、专业能力、非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通过提升学科交叉、创新创业和多学科团队协同合作能力,形成以创新支持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 孙琦龙张长宏彭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