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管
  • 3篇细胞
  • 3篇成像
  • 3篇磁共振
  • 3篇磁共振成像
  • 2篇血管周细胞
  • 2篇血管周细胞瘤
  • 2篇周细胞
  • 2篇细胞瘤
  • 1篇多排螺旋CT...
  • 1篇血管淋巴样增...
  • 1篇影像
  • 1篇影像学
  • 1篇影像学分析
  • 1篇增生
  • 1篇诊断与鉴别诊...
  • 1篇神经系
  • 1篇神经系统
  • 1篇嗜酸
  • 1篇嗜酸粒细胞

机构

  • 5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清远市人民医...

作者

  • 5篇唐姗姗
  • 5篇陈燕萍
  • 2篇徐嬿
  • 2篇余国威
  • 1篇吴芹
  • 1篇刘红艳
  • 1篇刘彩霞
  • 1篇张妮

传媒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颅内血管周细胞瘤的影像学分析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周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的影像学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PC2例。2例均行MR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2例HPC分别位于右侧后颅窝和左侧颞部,均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T2WI及T1WI均以等信号为主,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周围轻度水肿,占位效应不明显,1例肿瘤见流空血管信号及坏死、囊变区,1例增强后见"脑膜尾征"。结论HPC与脑膜瘤的MRI表现相似,影像表现有一定提示作用,确诊依赖病理。
唐姗姗陈燕萍余国威
关键词:颅内血管周细胞瘤磁共振成像脑膜瘤
双能量减影自动去骨技术在双源CT颈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减影中自动去骨技术在颈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5例临床拟诊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行双源CT颈部血管成像,分析双能量减影自动去骨技术对颈动脉病变的显示,并评价图像质量。结果 65例中3例血管正常变异,33例未见明显病变,血管主干及其分支显示清楚。3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其中4例支架植入术后。双能量CTA对颈根段、颅外段及颅底段血管的满意显示率分别为67.2%、96.2%及66.2%;3个部位血管原始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进一步两两比较,颈根段和颅底段血管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1)。结论双源CT双能量减影成像是一种快速、简便、无创性检查方法,其整体去骨效果较好,血管显示效果最好者是颈动脉颅外段(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颅外段)。
唐姗姗陈燕萍刘红艳徐嬿
关键词:双能量减影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的MRI诊断被引量:14
2010年
目的:探讨MRI诊断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HPC)的价值,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HPC的MRI表现。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6例位于颅内,1例位于颈段椎管内。T1WI示肿瘤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T2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体部分强化明显。在颅内病例中,4例病灶内有斑片状囊变或坏死区;4例显示有血管流空或强化血管影;5例有瘤周水肿;2例病灶部分跨过天幕。结论:中枢神经系统HPC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有一定的提示诊断,但需与脑膜瘤鉴别,要注意分析其恶性征象,以提高术前诊断的正确率。
夏东陈燕萍唐姗姗
关键词:血管周细胞瘤中枢神经系统磁共振成像
脑实质内室管膜瘤的MR诊断与鉴别诊断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分析脑实质内室管膜瘤的MRI表现,旨在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脑实质内室管膜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颅脑MR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结果:肿瘤10例位于幕上,其中5例位于丘脑,2例位于额叶(其中1例通过胼胝体累及双侧额叶),1例位于颞叶,1例位于额颞叶,1例位于颞枕交界区;幕下脑实质内室管膜瘤2例,1例位于小脑半球,1例位于小脑蚓部。10例肿瘤与脑室关系密切。7例肿瘤表现为实质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其中2例病灶内有出血灶,4例可见多发小液化囊变区;5例表现为囊实性型,囊性部分T1WI呈低信号,T2WI呈明亮的高信号,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似,T2FLAIR像上呈低信号;实性部分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略高信号。增强扫描瘤体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脑实质内室管膜瘤多发生于幕上,且多见于侧脑室三角区周围,与脑室关系密切,多呈实性,周围水肿多不明显。MRI表现有一定的特点,但多数情况下术前明确诊断困难。
刘彩霞陈燕萍唐姗姗吴芹徐嬿
关键词:脑实质室管膜瘤磁共振成像
头颈部Kimura病的多排螺旋CT诊断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头颈部Kimura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并复习相关的文献,提高对Kimura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为头颈部Kimura病的临床及CT表现。结果:5例Kimura病病程较长(平均5.5年),表现为颌面部无痛性肿块,其中4例侵犯腮腺,5例均累及双侧颈部淋巴结。所有患者血常规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平均超出正常值的5-6倍)。CT表现:①单侧或双侧腮腺弥漫性肿大,其内可见到单发或多发结节,结节密度比正常腮腺组织密度高,大部分边界较清,增强后不同程度强化;②伴有腮腺周围、颌下腺周围和颈部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密度均匀,边界清楚,无囊变、坏死及钙化,基本不融合,增强后中度以上强化。结论:Kimura病有一定的临床和影像特点,结合实验室检查,术前可以做出正确诊断。
唐姗姗陈燕萍余国威张妮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