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颖
- 作品数:6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早期检测血白介素4、干扰素γ及尿白三烯4在儿童喘息性疾病中的临床价值
- 2015年
- 目的探讨早期检测血清白介素-4(IL-4)、干扰素-γ(INF-γ)及尿白三烯E4(LTE4)在儿童喘息性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12月在南昌大学一附院儿科门诊或住院伴有不同喘息症状的婴幼儿63例,检测急性期、恢复期血清IL-4、INF-γ及尿LTE4浓度,随访至3周岁后,根据是否仍有喘息发生分为喘息Ⅰ组、喘息Ⅱ组,同期年龄性别相当在本院体检儿童22例为正常对照组。结合哮喘预测指数(API),比较2组早期检测血清IL-4、INF-γ及尿LTE4浓度,分析IL-4与INF-γ的比值。结果完成随访60例(95.24%),失访3例(4.76%),28例(44.44%)3周岁后仍有气喘发作(喘息Ⅰ组),32例(47.76%)3周岁后无气喘发作(喘息Ⅱ组);喘息Ⅰ组急性期、恢复期血清IL-4水平、IL-4/INF-γ比值高于喘息Ⅱ组与对照组(P<0.05,0.01),血清INF-γ水平低于喘息Ⅱ组(P<0.05);喘息Ⅰ组恢复期尿LTE4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而喘息Ⅱ组恢复期接近正常(P>0.05);喘息Ⅰ组API阳性人数明显高于喘息Ⅱ组(P<0.01)。结论喘息婴幼儿血清IL-4、尿LTE4水平持续升高,特别是IL-4/INF-γ比值的持续升高可能是3岁后持续性喘息的原因之一;早期检测血IL-4、INF-γ及尿LTE4水平结合API对鉴别儿童持续性喘息具有一定的运用价值。
- 王倩孙萍张帆陈婷婷吴颖
- 关键词:喘息INF-Γ
- 高频震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的疗效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高频震荡通气联合气管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治疗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疗效。方法将30例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常频通气联合气管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组采用高频震荡通气联合气管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2组患儿疗效,PaO2、PaO2/吸入氧浓度(FiO2)和氧合指数(OI)的变化,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观察组的PaO2、PaO2/FiO2和OI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高频震荡通气联合早期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能减轻炎症反应,有利于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的治疗。
- 孙梦思吴颖袁高乐柳涛武志红陈晓
- 关键词: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高频震荡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
- 儿童院内和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对比分析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分析院内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和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al acquired pneumonia,CAP)痰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情况,以指导临床对肺炎患儿早期合理用药。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住院诊断为肺炎及至少一次痰培养阳性的患儿,就病原菌和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7例均为同期诊断为肺炎的住院痰培养阳性患儿,其中HAP 64例,CAP 203例。HAP患儿分离出100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5株(15.00%),革兰阴性菌70株(70.00%),真菌15株(15.00%);前3位的病原体依次是肺炎克雷伯菌25株(25.00%),鲍曼不动杆菌15株(15.00%)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1株(11.00%),混合感染占48.40%。CAP患儿分离出208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46株(22.12%),革兰阴性菌157株(75.48%),真菌5株(2.40%);前3位的病原体依次是肺炎克雷伯菌65株(31.25%),大肠埃希菌32株(15.39%),肺炎链球菌19株(9.14%),混合感染占2.46%。药敏结果显示HAP病原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多明显高于CAP(P<0.01或P<0.05),但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均敏感,革兰阴性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敏感。结论 HAP患儿痰培养的病原菌产酶菌株多,细菌耐药率高,治疗困难。了解肺炎患儿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抢救成功率。
- 孙萍颜婷吴颖
- 关键词:细菌院内获得性肺炎社区获得性肺炎痰培养抗药性儿童
- ERK1/2通路在哮喘大鼠的表达和作用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哮喘大鼠肺组织中磷酸化的ERK1/2(p-ERK1/2)的表达情况,以及其与肺组织炎性评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哮喘组,每组10只。HE染色,半定量评定大鼠肺组织炎症程度;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p-ERK1/2在哮喘大鼠肺组织的表达。结果哮喘组大鼠肺组织炎性评分及p-ERK1/2表达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RK1/2主要表达于气道周围,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779,P<0.01)。结论哮喘大鼠的肺组织p-ERK1/2表达水平显著增加,提示p-ERK1/2可能参与了哮喘的发病过程,且与肺部炎症有一定关系。
- 孙萍吴颖石岩
- 关键词:哮喘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炎症
- 3种布地奈德雾化方案对5岁以下儿童复发性喘息干预的研究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探讨每日及2种不同间歇雾化吸入布地奈德(budesonide,BUD)方案干预5岁以下儿童复发性喘息的疗效,为其早期选择恰当的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以年龄在12个月~59个月之间,有喘息反复发作,且m API阳性的160例患儿作为随访对象。按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3组:每日低剂量雾化吸入BUD组(每日组)54例、间歇高剂量早期雾化吸入BUD组(早期组)及间歇一般剂量抢先雾化吸入BUD组(抢先组)各53例。所有患儿治疗随访1年。比较各组糖皮质激素使用疗程数、喘息发作次数、因咳喘静脉治疗次数、急诊次数、有症状天数及呼吸道症状评分等指标;同时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全身用糖皮质激素疗程数、静脉治疗次数、喘息发作次数、急诊次数及住院率。结果 160例患儿中因退组等原因有10人未完成试验,实际收集病例150例,每组50例。3组治疗后均能减少全身用糖皮质激素疗程数、静脉治疗次数、喘息发作次数、急诊次数及住院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随访1年期间全身用糖皮质激素疗程数,喘息发作次数,静脉治疗次数,有症状天数,急诊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道症状评分,因喘息住院病人数,治疗失败率,使用SABA天数,3组间比较亦未见显著差异(P>0.05)。两种间歇吸入方案使用BUD天数及BUD剂量较每日吸入方案少(P<0.01),其中抢先组使用BUD剂量最少(P<0.01)。结论早期及抢先间歇吸入BUD方案与每日吸入BUD方案临床疗效接近,使用BUD天数及剂量均较每日方案少;抢先组给药时间更早,使用BUD量最少,给药时间较早期组更灵活,可作为5岁以下m API阳性的复发性喘息儿童的防治方案之一。
- 郑江珍孙萍李璐陈婷婷黄涛吴颖
- 关键词:喘息儿童布地奈德
- 母鼠维生素D缺乏对子代鼠肺发育及CyclinD1表达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观察大鼠在孕期、哺乳期维生素D(Vitamin D)缺乏对子代鼠的肺组织结构发育及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完全随机分配为维生素D缺乏模型组(VDD组)及正常对照组(对照组),每组共6只,缺D组予完全避光、不含维生素D饲料喂养,正常组予正常光照、正常饲料喂养,2周后,与成年雄性SD大鼠以2:1比例合笼交配,建立Vit D孕鼠缺乏模型。利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ELISA)检测母鼠产后21天血清25-(OH)-D3的水平。分别取出生后第1、7、14、21天子代鼠肺组织,光镜下分别观察肺组织形态结构,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肺组织中CyclinD1的表达。结果 VDD组雌鼠血清25-(OH)-D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光镜下同日龄VDD组肺组织结构较对照组肺泡间隔增宽,肺泡组织少,肺泡小而不规则,终末细支气管及小支气管形态不规则;免疫组化法检测CyclinD1 VDD组及对照组均在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表达明显,对照组CyclinD1在生后第1天表达最强,第7、14、21天逐渐减弱,而VDD组CyclinD1在生后第7天表达最强,高于对照组(P<0.05),第1天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第14、21天逐渐减弱,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鼠孕期、哺乳期维生素D缺乏延缓子代鼠的肺发育过程,CyclinD1参与肺组织细胞的增殖,CyclinD1表达延迟可能是母鼠Vit D缺乏抑制子代鼠肺发育的可能机制之一。
- 唐莲芳孙萍张伦静陈婷婷吴颖
- 关键词:肺发育细胞周期素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