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兵
- 作品数:47 被引量:197H指数:8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社会学更多>>
- 独立学院人文素质教育初探被引量:12
- 2006年
- 独立学院要紧密结合办学实际,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培养其人文精神,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 吴学兵
-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
- 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实路径被引量:13
- 2008年
-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推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独立学院结合自身的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结合实践,如何破解其辅导员队伍建设所遇到的难题和困境,创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确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从而建设一支富有特色的优秀精干的辅导员队伍需要高度重视、不断研究探索。
- 吴海云吴学兵
- 关键词:辅导员队伍
- 政治文明视域中公民监督功能探析
- 2007年
-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纵深推进,公民监督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日益凸显;公民监督非惟是公民权利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因,尤其在扩大政治民主、巩固政治稳定和提升人的主体性等纬度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显著地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程度的跃升。
- 吴学兵
- 关键词:政治文明民主政治公民监督
- 大学语文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透视
- 2005年
- 文学是人学,而大学语文作为高校人文素质课程之一,非但承载着高尚的人文精神,而且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天然载体.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主要源于其自身人文学科的独特性,在培养青年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独具特色和优势;同时,大学语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实践等诸多环节也凸显自身文化资源优势,从而实现其人文素质教育实效的最大化.
- 吴海云吴学兵
-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
- 党的十六大以来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综述被引量:4
- 2007年
- 党的十六大以来,围绕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各地区、各领域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自身特点,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为基本要求,以提高其感召力和渗透力为重要保证,以增强其针对陛和实效性为中心环节,在思路、观念、内容、机制、方法、载体和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立体化”创新,
- 吴学兵
-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理念
-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性探微被引量:4
- 2006年
-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关于人的对象性活动,必然要求以人的现实存在为出发点,尊重人的差异性、个别性、主体性,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弘扬和培育人的主体性,加强个体自我教育,发展人的个性,培养人格力量,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彰显人的“属人”特性,显然体现了鲜明的人文性特征;而凸显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性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其发展维度。
- 吴学兵
- 关键词:人文性主体性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
- 政治文明视域中公民监督功能探析
- 2007年
-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纵深推进,公民监督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日益凸显;公民监督是公民权利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因,尤其在扩大政治民主、巩固政治稳定和提升人的主体性等纬度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显著地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程度的跃升。
- 吴学兵
- 关键词:政治文明民主政治公民监督
- 邓小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思想论略
- 2006年
- 邓小平同志生前没有明确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但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却清晰可见其政治文明思想的理论脉络。邓小平对政治文明思想的贡献主要在于抓住政治文明的核心和本质———民主政治,并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主线,始终围绕新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将其贯彻于社会主义政治改革实践与探索之中,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动力、必由之路和立足点等方面理论成果,事实上建构起“什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架构。
- 吴学兵
- 关键词:民主政治社会主义
-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性探微被引量:1
- 2006年
- 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人的对象性活动,它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特征。它必然要求以人的现实存在为出发点,尊重人的差异性、个别性、主体性,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弘扬和培育人的主体性,加强个体自我教育,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凸显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性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其发展维度。
- 吴学兵
-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性主体性以人为本
- 德育中隐性教育及其内涵探析被引量:3
- 2005年
- 隐性教育是一种与显性教育相对应的德育工作方式、方法和手段.它是在长期德育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如何从经验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科学界定隐性教育概念,把握其规律与特征,既是学科逻辑发展的必然,也有助于隐性教育进一步指导德育实践、运用于德育实践.
- 吴学兵
- 关键词:德育实践活动隐性教育显性教育教育概念逻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