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国瑄

作品数:49 被引量:810H指数:18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2篇天文地球
  • 17篇生物学
  • 7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6篇孢粉
  • 11篇盆地
  • 9篇古环境
  • 8篇藻类
  • 8篇化石
  • 8篇长江
  • 8篇长江三角
  • 8篇长江三角洲
  • 6篇第四纪
  • 6篇油气
  • 6篇晚第四纪
  • 6篇环境意义
  • 6篇古环境意义
  • 5篇地球化
  • 5篇地球化学
  • 5篇植物
  • 5篇全新世
  • 4篇地质
  • 4篇东南
  • 4篇气候

机构

  • 49篇同济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植...
  • 3篇成都理工大学
  • 3篇中海油能源发...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石油
  • 2篇中海石油(中...
  • 2篇中海石油(中...
  • 1篇天津地质矿产...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国家自然科学...
  • 1篇中国海洋石油...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英国威尔士大...

作者

  • 49篇吴国瑄
  • 10篇邵磊
  • 8篇覃军干
  • 7篇孙湘君
  • 7篇李从先
  • 5篇朱伟林
  • 5篇邓兵
  • 5篇夏佩芬
  • 5篇王开发
  • 4篇范代读
  • 3篇赵泉鸿
  • 3篇文华国
  • 3篇李前裕
  • 3篇郑荣才
  • 3篇郑洪波
  • 3篇何承全
  • 3篇尚帅
  • 3篇张梦莹
  • 3篇王吉良
  • 2篇茅绍智

传媒

  • 9篇海洋地质与第...
  • 4篇科学通报
  • 4篇同济大学学报...
  • 4篇第四纪研究
  • 3篇微体古生物学...
  • 3篇中国海上油气...
  • 2篇石油学报
  • 2篇中国科学(D...
  • 1篇古生物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地球化学
  • 1篇沉积学报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岩石学报
  • 1篇海洋地质动态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热带海洋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6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 2篇2001
  • 5篇2000
  • 4篇1999
  • 1篇1998
  • 2篇1996
  • 2篇1995
  • 2篇1994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古湖缺氧条件是控制富生油凹陷形成的重要因素—来自珠江口盆地的证据被引量:20
1999年
珠江口古湖是中国东部最大的早第三纪裂谷湖之一,在珠江口古湖发育的鼎盛期-始新世,湖面宽阔,湖水较深,湖泊具欠补偿沉积条件,其营养和浮游植物生产力都达到较高水平。含有丰富浮游藻类化石的文昌组暗色泥岩即形成于这一时期。文昌组浮游藻类相对丰度高,表明始新世珠江口古湖的表层水初始生产力高。这意味着古湖沉积物具有良好的富氢有机质物源条件。文昌组暗色泥岩有机相横向变化明显,表明始新世珠江口古湖湖底缺氧和充氧条件并存。形成于缺氧水体下的无定形有机相在盆地大部分地区均有发育,其TOC值和IH值较高;反映充氧底部水环境的陆源植物有机相分布于HJ15-1-1井所在的盆地东部边缘,其TOC值和IH值较低。具有无定形有机相的文昌组蝉色泥岩是珠江口盆地良好的湖相油源岩。中国东部陆上和近海早第三纪盆地各凹陷的湖相油源岩发育差异甚大,其控制因素是由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变化所造成的有机质保存条件的差异。富生油凹陷形成于缺氧的古湖区。
吴国瑄朱伟林
关键词:珠江口盆地缺氧条件油气地质
孢粉相及其应用被引量:8
1989年
本文详细论述了国际上有关孢粉相的分类与命名方案,评述其优缺点,例举海相与陆源的各类孢粉相及其古环境分析;指出孢粉相研究综合了石油地质学、孢粉学、古植物学、沉积学等基础理论,探讨了沉积有机质的来源、搬运、改造、保存一系列作用,从而了解生油岩的形成环境、生油母质和评价生油潜力。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有重要意义,值得广泛的深入研究。
王开发吴国瑄
关键词:孢粉学古环境分析生油潜力生油岩石油地质学古植物学
南海北部陆架北部湾盆地古湖泊与烃源条件被引量:54
2004年
利用地震资料对整个盆地的追踪和对比 ,结合钻井资料 ,对北部湾古湖进行分析发现 :古湖发育始于古新世 ,到始新世流沙港期进入鼎盛时期 ,湖泊规模最大达 5 0 0 0km2 ,沉积了巨厚沉积物 ,最大沉积厚度达 4 70 0m。井资料分析显示 ,在始新统流沙港三段、二段各古湖沉积物中浮游藻类和沉积有机质含量高 ,说明该两段具有较高的生物生产力 ;流一段和涠洲组沉积物中仅在涠西南古湖和乌石古湖内浮游藻类和沉积有机质具有较高的含量 。
朱伟林吴国瑄黎明碧
关键词:古湖泊烃源条件陆架
南海表层沉积沟鞭藻囊孢的分布规律
为了研究表层沉积沟鞭藻囊孢分布规律,分析了南海38个站位表层沉积样品。它们都含沟鞭藻囊孢,但贫富程度相差甚大。囊孢浓度最大者17942站样品,为925粒/g,最小者17935站样品,仅为8粒/g。南海表层沉积沟鞭藻囊孢浓...
吴国瑄孙湘君
文献传递
南海深海相渐新统孢粉记录被引量:28
2003年
大洋钻探184航次从南海取得了距今32.8 Ma以来的深海沉积记录,其中的渐新世(32.8~23.8Ma)沉积包含丰富的孢粉化石.1148站孢粉分析建立了中国首例深海相渐新统孢粉组合序列.孢粉组合以山地针叶树花粉为优势组分,阔叶树花粉含量较低.二者均以热带、亚热带植物分子为主,但也含山地喜凉、干植物分子.南海深海相渐新统孢粉组合序列在距今32.0 Ma显示明显的变化,反映了南海地区渐新世气候的一次重大转折.孢粉植物群特征表明32.0 Ma以前南海邻近陆地的植被以热带山地雨林和低地雨林为主,南海地区具热而湿润的气候条件;32.0 Ma以后的渐新世孢粉植物群中温带高山针叶树和山地喜温干落叶阔叶树增多,表明此后南海地区的气候变得较为凉干.
吴国瑄覃军干茅绍智
关键词:化石植物气候
冲绳海槽南部表层沉积物的沟鞭藻囊孢组合被引量:1
1995年
近年来北大西洋及其毗邻海的晚新生代沟鞭藻囊孢化石研究进展迅速.沟鞭藻囊孢化石的基础性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查明各种囊孢的形成机理及其与活体之间的关系;二是探索沟鞭藻囊孢在现代海洋表层沉积物中的分布规律.本项研究属于后者.1 材料与方法用于本项研究的16个样品采自东经122°37'~126°40',北纬24°42'~27°45'的冲绳海槽南部(见图1).取样地点的海水深度为445~2150m.样品岩性为泥,钙质软泥。
吴国瑄BruceA.Tocher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化石
瓯江三角洲南翼晚第四纪孢粉、藻类记录及其古环境意义
张梦莹范代读尚帅吴国瑄
南海北部大陆架琼东南盆地第三纪孢粉组合及其意义
<正>选取琼东南盆地有代表性的探井,对第三纪地层进行了系统的样品采集和实验室分析研究。通过孢粉组合确定孢粉植物群,恢复古植被,推测古气候,建立与气候变化趋势相关的孢粉组合序列,结合利用标志性化石,参照具有精细时代和年龄标...
覃军干吴国瑄谢金有李君
关键词:琼东南盆地第三纪孢粉
文献传递
南沙南部近30ka来的古海洋学记录被引量:6
2000年
南海南部 1796 2柱状样 (7°11′N、112°5′E,柱长 8m,水深 196 8m)中近 30 ka来的沉积物堆积速率计算结果显示 ,该孔冰期平均堆积速率为全新世的 3倍多。其变化与冰期时海平面下降、地表径流所携陆源物质增多、全新世时海平面的回升以及陆源物质的提前卸载有关。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 ,该孔的浮游有孔虫的氧同位素冰期 /全新世差值高于南海的平均值 ,更大于开放性大洋赤道西太平洋低纬度区的平均值。Ca CO3变化则受陆源物质的“稀释作用”控制 ,而溶解作用对其影响并不太显著。
房殿勇成鑫荣吴国瑄翦知湣
关键词:堆积速率氧同位素全新世末次冰期
孢粉色变模拟试验及其在有机质成熟度研究中的意义被引量:3
1983年
Color changes of spores and pollen grains from different modern plants and recent sediments of different sedimentary facies with rising temperatures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have been observed, and correlations have also been made. Changes in color from yellow through brown to black with rising temperatures are common with respect to all fresh spores and pollen grains either from modern plants or from recent sediments of different sedimentary facies. Nevertheless, at the same temperature there may exist certain differences in color between different sporo-pollen, species. These differences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original differences in the sporoderm thickness and ornamentation of spores and pollen grains. For this reason, sporo-pollen fossils with similar sporoderm thickness and ornamentation are considered as the best candidate to be adOpted in observing their color changes in an attempt to determine the degree of matura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source rocks.
王开发吴国瑄阎家林
关键词:有机质成熟度油气勘探沉积物孢粉化石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