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两种语言中皆存在一类特殊的迂回致使动结式(VRO),如“吻瘫机场”“party oneself out of a job”,其动词(V)和结果补语(R)之间缺乏直接的因果关系,理解过程需要借助一定程度的语用推理。既有研究多从句法与语义两个层面入手,对语用因素缺乏深入的探究。本文在构式语法的理论框架下,从结构、语义和语用互动的视角探讨研究对象的编码和解码机制,同时阐释其背后的认知语用动因,发现:(1)宏观VRO图式对其内部V、R构件产生了压制,从而实现二者“迂回致使”的复合编码;(2)该构式的解码本质上是一个基于程序性意义展开的语用推论过程。
随着语言学的一个研究重点从外在化语言转向内在化语言,翻译学的研究也正经历着从对翻译结果的描写到对翻译过程的观察和解释的重心转移。本文对国际上第一部以翻译过程为研究对象的论文集《口/笔译的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es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By Joseph H. Danks, Gregory M.Shreve, Stephen B.Foutain, and Michael K. Mcbeath (Eds.). London: Sage, 1997. Pp.xii, 294.) 进行了评介。书中的每篇论文独立构成一个章节,12个章节可归为4大议题。本文着重介绍四大议题的研究内容,并对相关问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进行了评述。本文认为该书是一项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研究,它对翻译学、语言学及心理学研究都将提供有益的启示。
人类语言里普遍存在着一类形义错配的系词句,如“她是俩男孩儿”“John is the Washington Post”“僕はウナギだ”(我是鳗鱼饭)。已有研究大多聚焦在句法和语义两个方面,而对认知-语用因素在其产出和理解过程中的作用缺乏深入探讨。基于相关语句的语义异常性和语境依赖性两个特点,本文提出:1)貌似不合逻辑的系词句之所以形态结构简单,是因为这些话语通常会出现在较大的会话语境里;言者受到“语言经济原则”的驱动采用了“概念转喻”这一人类语言里广泛使用且简洁高效的表达方式;2)形义错配系表句的识解本质上是一个基于关联的推导过程,言者的产出和听者的解读皆是“最佳关联”的实现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