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胜波

作品数:12 被引量:207H指数:8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小麦
  • 7篇行距
  • 7篇穗型
  • 6篇行距配置
  • 5篇冬小麦
  • 4篇籽粒
  • 4篇小麦品种
  • 4篇大穗
  • 4篇大穗型
  • 3篇冬小麦品种
  • 2篇氮代谢
  • 2篇旗叶
  • 2篇籽粒产量
  • 2篇光合特性
  • 1篇代谢
  • 1篇单株
  • 1篇单株产量
  • 1篇氮代谢酶
  • 1篇氮量
  • 1篇蛋白质

机构

  • 12篇河南农业大学
  • 4篇河南科技学院

作者

  • 12篇刘胜波
  • 8篇杨文平
  • 8篇郭天财
  • 7篇王永华
  • 4篇冯伟
  • 4篇朱云集
  • 4篇王晨阳
  • 2篇马冬云
  • 2篇王海红
  • 1篇宫长荣
  • 1篇赵全志
  • 1篇宁慧峰
  • 1篇谢迎新
  • 1篇殷春渊
  • 1篇韩巧霞
  • 1篇宋家永
  • 1篇刘海英
  • 1篇贾宏昉
  • 1篇岳彩凤
  • 1篇郜庆炉

传媒

  • 3篇麦类作物学报
  • 2篇华北农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种子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植物生理学通...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行距配置对大穗型小麦灌浆期干物质转移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28
2007年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行距配置对大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灌浆期干物质转运及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兰考矮早八干物质生产及物质转移效率受行距的影响。干物质生产以15 cm行距为最大,30 cm行距为最小;干物质转移量对籽粒的贡献率以穗轴+颖壳部位最低,以茎鞘为最大,叶片居中;地上部总干物质转移量对籽粒的贡献率以20 cm行距为最高,其次为15 cm行距,以30 cm行距为最低。通过Logistic方程拟合其籽粒灌浆过程并计算有关籽粒灌浆参数表明,行距配置对籽粒灌浆特征也有一定影响,就总的效果而言,以20 cm行距最优,有利于提高千粒重。
杨文平郭天财刘胜波朱云集王晨阳王永华
关键词:行距小麦灌浆特性
小麦单株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及其通径分析被引量:17
2007年
利用SAS对小麦品种(系)单株的8个数量性状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早代单株选择上,单株重、结实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遗传力相对较小,应高世代选择;单株重对单株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0.854 7),其次是穗粒重(0.137 1)、穗粒数(0.020 3)、结实小穗数(0.010 9),其余农艺性状作用较小;结实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通过单株重对单株产量间接通径效应大于直接通径效应,且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紧密,因此,在必须考虑生物产量的条件下,可以把这3个性状作为单株高产组合的性状选择指标。
杨忠强岳海风郜庆炉薛香刘胜波
关键词:单株产量早代选择
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旗叶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对光强的响应被引量:14
2008年
以超高产小麦兰考矮早八和豫麦49为材料,研究了开花期旗叶光合与水分利用对光强的响应。结果表明:开花期,随着光强的增加,旗叶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ond)、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率(WUE)均表现不同程度增大,超过一定的光强后反而下降;但胞间CO2浓度(Ci)随光强的增加而降低。与豫麦49相比,兰考矮早八在较高光强下旗叶仍表现出较高的光合特性与水分利用。
杨文平郭天财刘胜波朱云集王晨阳王永华
关键词:冬小麦光合特性水分利用光强
行距配置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5
2012年
为确定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高产栽培的适宜行距配置,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行距(10、15、20和25cm)种植方式下,多穗型品种豫麦49和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的旗叶光合特性。结果表明,两种穗型品种旗叶净光合速率(Pn)均随籽粒灌浆进程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花后0~14d,多穗型品种豫麦49旗叶Pn高于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之后兰考矮早八优势趋于明显;两品种旗叶qP和Fv/Fo均于花后10d达最大值,之后逐渐下降;豫麦49的光截获(LI)在花后10d高于兰考矮早八,而在花后20d低于兰考矮早八。行距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光合特性、LI和产量有一定影响。随着行距的变大,豫麦49的Pn逐渐增加,而兰考矮早八则逐渐降低;豫麦49的Fv/Fo在花后0~10d随行距的增加而升高,之后以行距20cm最高,兰考矮早八则随行距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但始终以15cm最高;豫麦49以行距20cm的qP值较大,而兰考矮早八以行距15cm最高;两穗型品种的LI均随行距增大而降低。籽粒产量则表现随行距增加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豫麦49和兰考矮早八分别以行距20和15cm的产量最高。因此,生产中不同穗型品种选择各自适宜的行距配置,有助于光能的吸收利用,促进光合物质向籽粒转移。
杨文平郭天财冯伟刘胜波王永华
关键词:冬小麦穗型行距配置光合特性
行距对大穗型小麦兰考矮早八同化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3
2009年
为给大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的种植选择适宜的行距,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设置10、15、20、25cm 4个行距处理,研究了行距对其花后旗叶光合物质生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对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均有明显影响,均表现为15 cm〉10 cm〉20 cm〉25 cm。窄行距处理的旗叶可溶性糖含量在花后0-28 d较低,而在花后35 d较高。窄行距也有助于提高旗叶蔗糖含量,其中以15 cm行距最高。与其他处理相比,15 cm行距能显著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协调产量构成因素,显著提高产量。
冯伟刘胜波郭天财杨文平王永华朱云集
关键词:冬小麦行距籽粒产量
不同种植行距的大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中几种与旗叶衰老有关的生理指标变化被引量:22
2008年
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检测不同种植行距的大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开花后与旗叶衰老相关生理指标以及产量性状的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行距为20 cm而言,‘兰考矮早八’种植行距缩至15 cm的花后旗叶中叶绿素降解减慢,丙二醛(MDA)含量下降,抗氧化系统酶活性增强,功能叶衰老减缓,穗粒重提高;行距缩至10 cm时,尽管灌浆中后期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强,但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下降,花后旗叶中叶绿素降解加快,MDA含量升高,植株衰老加快,穗粒重下降。
郭天财刘胜波冯伟杨文平王永华韩巧霞
关键词:小麦行距配置
硒对作物生理、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40
2006年
综述了硒对作物蛋白质代谢、能量代谢、叶绿素合成、抗氧化性、抗逆性等生理方面的影响和过量硒的毒害作用,分析了硒对作物影响中的一些问题,展望了富硒作物生产的发展方向.
贾宏昉宋家永王海红宫长荣刘胜波
关键词:作物生理作用能量代谢叶绿素合成
旱稻叶片含氮量与水分含量的定量关系被引量:3
2006年
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对早稻叶片氮素含量以及叶片组织水势、自由水和束缚水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植株全氮含量基本上表现为先下降而后升高再下降的变化趋势,随土壤含水量增加叶片中全氮含量逐渐减少,叶片的组织水势和自由水含量逐渐增大,束缚水含量逐渐下降。叶片氮素含量与分蘖高峰期(播种后40~46d)的组织水势呈显著负相关。叶片氮素含量(y)与叶片组织水势(z)间存在y=-0.6999x+2.3764的显著直线回归定量关系。
赵全志高桐梅宁慧峰殷春渊刘胜波赵水灵
关键词:早稻含氮量叶片水势束缚水
行距配置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碳氮代谢及产量的调控效应研究
为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展了行距配置对不同穗型高产小麦品种的研究。于2005~2007年连续两年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示范园区大田生产试验条件下,设置10cm、15cm、20cm和25cm共计4行距水平,分...
刘胜波
关键词:行距配置穗型冬小麦品种碳氮代谢
文献传递
开花期喷施水杨酸对不同类型专用小麦品种籽粒淀粉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4
2006年
为给水杨酸(SA)在小麦高产和淀粉品质调优栽培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2003~2004年度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强、中、弱筋三种类型冬小麦品种豫麦34、豫麦49和豫麦50为供试材料,在开花前3d和开花后7d喷施浓度分别为0、0.5、1.0和1.5g/L的SA,研究其对三种类型专用小麦品种籽粒淀粉组成、特性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期喷施适宜浓度的SA可以提高淀粉含量、淀粉的支/直比例、粘度参数和强筋小麦的膨胀势,有利于小麦淀粉品质的改善,但对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的千粒重、籽粒产量和总淀粉产量的调节效应明显不同,即开花期喷施SA可以提高强筋小麦的千粒重、籽粒产量和总淀粉产量,但1.5g/LSA处理对中筋小麦表现出负效应,与对照相比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对弱筋小麦则无显著调节作用。在本试验条件下,从保证产量和改善小麦淀粉品质的角度来看,对于强筋和弱筋小麦而言,以1.5g/LSA处理效果最好;而中筋小麦以1.0g/LSA处理效果最好。
刘海英郭天财朱云集王晨阳马冬云刘胜波岳彩凤杨文平王海红
关键词:冬小麦SA淀粉含量淀粉糊化特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