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敬智
- 作品数:11 被引量:367H指数:9
- 供职机构:东北大学资源与生态经济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矿业工程更多>>
- 中国经济系统的物质消耗分析被引量:35
- 2005年
- 工业革命以来200多年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使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开始了对自然环境肆无忌弹的“侵略”,并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诸如能源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关乎人类生存的问题。为了探索经济发展同自然资源使用之间的关系,本文借助物质流账户方法,计算了中国1990年~2002年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内物质消耗DMC(DomesticMaterialConsumption),并将之与国民经济发展指标联系,对DMC进行了反弹和减量效应分解。结果表明:1990年~2002年国内物质总消耗在26×108t^40×108t之间,合人均2·3t^3·1t;以2000年不变价人民币计算的国内物质使用效率(单位物质消耗的经济产出)约为1266元~2628元/t,在1990年~2002年间以年6·2%的年均增长率增长了105%。物质使用效率的提高表明中国经济的物质消耗没有随经济总量的增长而成比例增长,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相对减量。但我国的资源使用效率只有英国的约1/7、法国的约1/5、德国的约1/4,我国经济仍处于资源消耗型增长阶段,DMC总量增长势头较强,实现绝对减量十分不易。
- 王青刘敬智顾晓薇丁一
- 关键词:物质财富经济系统中国经济生态系统功能人类社会资源短缺
- 中国实物国际贸易及其附带的环境负担转嫁分析被引量:7
- 2005年
- 由于各国资源禀赋条件和生产、消费水平不同,各种资源及其产品的国际贸易有利于国际分工的深化和整体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全球资源的分配更加合理。但出口国为了提供出口商品,需开采本国资源,这一方面降低了本国资源的保障程度,另一方面出口商品的生产和本国资源开采加大了本国的环境压力;为发展本国经济发生的进口则对进口商品来源国的环境产生压力。因此国际贸易总是伴随着环境负担的转移。为了定量衡量实物国际贸易中附带的环境负担转移,本研究运用生态包袱概念和算法计算了中国1990年~2002年国际贸易对本国环境和别国环境引起的环境压力,并对中国这一时期的实物国际贸易做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2002年间以重量计算的中国的物质进口量为每年1·0×108t^4·0×108t,年增长率为11·3%;进口商品所附带的生态包袱为每年4·3×108t^25·0×108t,年增长率为15·6%;出口量为每年0·8×108t^1·9×108t,年增长率为7·5%,出口商品的生态包袱为每年3·0×108t^12·5×108t,年增长率为11·2%;实物贸易平衡(进口盈余)为每年0·25×108t^2·1×108t,总体趋于增长;生态包袱平衡(进口物质附带的生态包袱-出口物质附带的生态包袱)为每年1·1×108t^14·3×108t。1990年~2002年间中国每进口1t的物质对物质来源国的环境造成约4·2t^6·7t的环境压力,而中国出口1t的物质对本国环境产生大约3·9t^8·3t的环境压力。
- 刘敬智王青顾晓薇胡伯
- 关键词:国际贸易资源开采
- 中国能源消费的分解分析被引量:69
- 2005年
- 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的不断增加同能源储量不断减少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能源危机时威胁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正处于全面工业化时期,经济快速发展,能源使用效率低,近几年不少地区出现的不同程度的'三荒'(电荒、煤荒和油荒)正是这一矛盾的体现.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经济发展和能源使用效率对能源消耗的影响,本文运用分解模型把能源消耗总量的变化分解为经济增长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计算结果显示:1978年~2003年间能源效率年均增长率为4.76%,能源消耗总量没有随GDP的增长而同比增长,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之间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相对脱钩;研究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效应共使能源消耗量增加约22.8×108t标准煤,而能源消耗强度降低所带来的减量效应共使能源消耗量减少约11.7×108t标准煤.若要在实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的目标的同时,使能源消耗总量保持在2000年水平,2000年~2020年间能源使用效率年增长率需达到7.2%,这是十分困难,但经过努力实现这一期间能源效率年均增长5%,从而把2020年的能源消耗总量控制在20×108t标准煤以内是有可能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01年~2003年的能源消耗增长速度超过了同期的GDP增长速度,能源使用效率随经济的发展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在下降.
- 孙鹏顾晓薇刘敬智王青
- 关键词:能源消费能源使用效率能源消费能源使用效率能源消耗量经济发展
- 环境压力指标及应用被引量:29
- 2005年
- 基于国家尺度的社会代谢物质流、地理面积、净生态面积和标准生态面积,构建出测度本国环境所承受的环境压力总量指标体系——环境载荷和环境压强;对中国、德国、荷兰、奥地利、日本和美国等6个国家的环境载荷和环境压强进行了若干年的实证计算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虽然美国的人均环境载荷、人均物质总需求及人均生态足迹赤字等均是各国最高者,其环境压强却处于低位,与奥地利相近;中国的人均指标虽然低,其以标准生态面积计算的环境压强却是6国中最高者;以环境压强指标测度,5个发达工业国的经济发展与本国环境压力之间在研究期显示出不同程度的“脱钩”关系,即本国环境压强并没有随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增加;中国的环境压力却呈现明显的上升态势.同时就环境问题的公平性和环境压力指标的优缺点进行了简要讨论.
- 顾晓薇王青刘敬智丁一LIUJian-xing刘建兴
- 关键词:环境压力环境承载力环境载荷
- 辽宁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足迹分析被引量:44
- 2005年
-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对2001年辽宁省及其14个城市自然资源的使用程度以及由此对土地的占用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和分析。研究表明:辽宁省绝大部分城市的生态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全省人均生态赤字为1·31hm2;资源和资源加工型城市(盘锦、鞍山、辽阳、本溪和抚顺)构成了生态严重超载的“黑色带区”,其生态赤字高达2·45hm2~5·23hm2/cap;仅锦州没有生态赤字,具有相对可持续性。化石能源消费是生态负荷的主要来源,全省该项足迹为1·63hm2/cap,占总足迹的67·3%;上述生态赤字最高的5市的化石能源足迹比例更高,均在75%以上。耕地类生态盈余主要分布在锦州、铁岭、葫芦岛和盘锦,赤字主要分布在大连、本溪、抚顺和丹东,全省耕地略有盈余。全省水域类生态盈余较高,主要分布在大连、盘锦、葫芦岛、营口和锦州5个沿海城市及丹东市。绝大部分城市出现牧草地类生态赤字,所有城市的林地略有盈余。辽宁省各市的生态效率(单位生态足迹的GDP值)很不平衡,最高者(沈阳)是最低者(阜新)的10倍多;工业产业链级高(如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达的城市的生态效率高;工业不发达或产业链级低(如资源开采和资源加工业)和服务业不发达的城市的生态效率低。文章针对生态足迹的结构和地理分布,对辽宁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战略取向建议。
- 顾晓薇王青刘建兴李广军丁一刘敬智
- 关键词:生态足迹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赤字生态盈余生态容量严重超载
- 中国铁矿资源开发中的生态包袱被引量:51
- 2005年
- 铁矿资源的开发一方面为工业提供重要原料,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带来冲击,生态包袱是现今国际上表征这种冲击的一个综合量化指标。生态包袱指人类为获得有用物质动用的没有直接进入交易和生产过程的物料,它形象地表达出有用物品的生产所造成的附加生态压力———每一件供人类享用的物品都背着一个消费者看不到的沉重包袱。生态包袱从输入端全面地揭示物品生产过程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冲击,是从源头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度量、监测和控制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大多数工业产品的主要物质组成是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因此研究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包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铁矿资源开发为研究对象,计算其1991年~2000年的生态包袱。结果表明,2000年平均1t铁原矿、精矿和成品矿的非生物性生态包袱分别为1 28t、4 40t和3 19t,水生态包袱分别为0 58t、5 77t和4 82t。全国铁矿石非生物性生态包袱在整体上有较明显的下降趋势,但重点铁矿山原矿的这一指标略有上升。研究结果对进一步计算我国钢铁产品的生态包袱,以及对其他国家计算其进口的中国钢铁产品所对应的非直接投入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 王青丁一顾晓薇刘敬智刘建兴
- 关键词:铁矿资源钢铁产品生态环境交易生产过程
- 环境载荷与环境压强:环境压力指标及应用被引量:14
- 2006年
- 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产生的环境压力与其具有的环境承载能力。决定了该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状况。因此.测度环境压力和承载力是制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政策的必要条件之一。基于国家尺度的社会代谢物质流、地理面积和生态承载面积。可以构建出一个国家本国环境所承受的环境压力总量指标体系——环境载荷和环境压强;德国、荷兰、奥地利、日本和美国等五个工业国家的环境载荷和各环境压强总量指标若干年的实证计算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虽然美国的国内环境总载荷、人均物质总需求及人均生态足迹赤字等均是各国最高者.其环境压强却处于五国的最低端。与奥地利相近;以环境压强指标测度。除日本不明显外.其余四国的经济发展与本国环境压力之间在研究期(1975—1996)均显示出“脱钩”关系.即本国环境压强并没有随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增加。为此.最后就环境问题的公平性和环境压力指标的优缺点进行简要讨论。
- 王青刘敬智顾晓薇丁一刘建兴
- 关键词:环境压力环境载荷
- 中国经济的直接物质投入与物质减量分析被引量:81
- 2005年
-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物质投入,投入的物质量越大,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越多,排放的废弃物也越多,因此造成的环境压力也就越大。降低环境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减少经济系统运行所需的物质量。本文以德国Wuppertal气候、能源、环境研究所提出的物质流账户系统为基础,计算了1990年~2002年中国经济系统的直接物质投入,并对其进行了减量化分析和国际比较。结果表明:中国直接物质投入(DirectMaterialInput DMI)为27×108t~42×108t,DMI中90%以上是国内物质,这一比例比日本高约20个百分点,比荷兰高约40个百分点,说明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自身资源的支撑;中国的人均DMI量为3t左右,约为英国的1 5、荷兰的1 9;中国的DMI使用效率(单位DMI创造的GDP)也比发达国家低很多,1996年只有不到200美元 t,约为同年荷兰的1 5、日本的1 11;但中国的DMI使用效率在升高,过去8年的平均年增长率约为6%,说明我国经济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物质减量;通过对未来50年中国人均GDP增长率的估计以及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对2050年中国人口的预测得出,若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DMI使用量的零增长,2050年中国的DMI使用效率应是现在的5倍或10倍,即年增长率达到3 35%或4 85%,实现这一目标是完全可能的。
- 刘敬智王青顾晓薇丁一刘建兴
- 关键词:中国经济经济发展年增长率零增长使用效率百分点
- 高等教育的生态效率——大学校园生态足迹被引量:70
- 2005年
- 介绍了生态足迹成分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模型,以东北大学和沈阳大学为例将该方法应用于高等教育的生态效率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大学2003年的生态足迹为24787hm2,即需要24787hm2的生态生产性土地支持该校的各类消费并吸纳所产生的废弃物,其生态效率(即单位生态生产性土地占用可支持的学生数)为0.94人·hm-2;沈阳大学2003年的生态足迹为17218hm2,生态效率为0.8人·hm-2.在两所学校的生态足迹中,能源消费的足迹最大,分别占总足迹的68%和54%;食物消费和固态垃圾次之.对东北大学、沈阳大学和澳大利亚RedlandsUniversity的比较分析发现,学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学生的经济状况以及学校的专业领域构成和研究强度,对大学校园生态足迹、足迹构成和生态效率有重要影响.这一研究定量揭示了高等教育的生态效率及其影响要素,为创建“生态”校园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也为评价“生态”校园提供了科学、实用的指标和方法.
- 顾晓薇李广军王青刘建兴丁一刘敬智
- 关键词:大学校园生态足迹生态效率成分法
- 绿色大学建设中的生态足迹被引量:50
- 2005年
- 生态足迹分析法是评价绿色大学建设水平最好的指标之一.生态足迹分析法有综合法和成分法2种.本文简要介绍了生态足迹成分法的基本原理和算法,并以东北大学为例将该方法应用大学校园的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大学2003年的生态足迹为24787hm2,即需要约25000hm2的生态生产性土地支持学校的各类消费并吸纳所产生的废弃物.其生态效率(即单位生态生产性土地可支持的学生数)为0·94人·hm-2.生态足迹中,能源消费的足迹最大,占总足迹的2/3多;食物消费和固态垃圾次之,分别占总足迹的21·9%和5·7%.
- 顾晓薇李广军王青刘建兴丁一刘敬智
- 关键词:生态足迹成分法大学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