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志斋

作品数:50 被引量:556H指数:17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2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0篇玉米
  • 10篇性状
  • 7篇QTL分析
  • 6篇QTL
  • 6篇SSR
  • 5篇中国玉米
  • 5篇自交
  • 5篇自交系
  • 5篇QTL定位
  • 4篇诱变
  • 4篇玉米穗
  • 4篇籽粒
  • 4篇基因
  • 3篇雄穗
  • 3篇玉米穗部性状
  • 3篇玉米雄穗
  • 3篇玉米自交系
  • 3篇穗部
  • 3篇穗部性状
  • 3篇种质

机构

  • 42篇西南大学
  • 20篇中国农业科学...
  • 8篇新疆农业科学...
  • 3篇东北农业大学
  • 3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北京市农林科...
  • 2篇苏州工业园区...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扬州大学
  • 1篇西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浙江省东阳玉...
  • 1篇张家口市农业...
  • 1篇遵义医科大学

作者

  • 49篇刘志斋
  • 22篇蔡一林
  • 20篇黎裕
  • 20篇王天宇
  • 18篇石云素
  • 18篇宋燕春
  • 17篇王久光
  • 16篇王国强
  • 11篇李永祥
  • 8篇谭巍巍
  • 8篇张岩
  • 8篇孙宝成
  • 8篇刘成
  • 8篇彭勃
  • 8篇王迪
  • 6篇王阳
  • 5篇覃鸿妮
  • 5篇徐德林
  • 5篇刘朝显
  • 5篇吕学高

传媒

  • 8篇作物学报
  • 7篇中国农业科学
  • 6篇玉米科学
  • 5篇西南大学学报...
  • 3篇作物杂志
  • 3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食品科学
  • 1篇中成药
  • 1篇西南农业大学...
  • 1篇核农学报
  • 1篇南方农业
  • 1篇植物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4篇2012
  • 5篇2011
  • 9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EMS处理对玉米自交系配合力的影响被引量:13
2007年
从经EMS诱变并已多代自交的玉米诱变群体中选取6个材料(1个对照),以西南大学玉米研究所广泛应用的3个自交系为测验种,系统测定了各材料在植株性状、穗粒性状和单株产量上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EMS处理使5个突变系在各个性状的配合力上均表现出与对照有明显差异;突变系2和突变系4的表现尤为明显,在多个性状上都集中了较多的负效应,尤其是单株产量比对照明显降低。配合力分析表明,化学诱变处理在改造玉米自交系单株产量的配合力上难度较大。
刘志斋蔡一林王久光孙海燕王国强杨春蓉徐德林
关键词:玉米EMS配合力
不同环境下多个玉米穗部性状的QTL分析被引量:32
2011年
【目的】探讨穗部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遗传机制。【方法】以优良玉米自交系黄早四为共同亲本,分别与掖478和齐319杂交,构建两套F2:3群体为研究材料(分别缩写为Y/H和Q/H),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在北京、河南、新疆等3个地点共6个环境下进行了穗长、穗粗、穗行数和穗粒重4个性状的表型鉴定,采用单环境分析和多年多点的联合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结果】在单环境分析中,2个群体分别检测到33个QTL和46个QTL,主要分布在第4、5、6、7、10染色体上。进一步分析发现,在Y/H群体中共定位到4个环境钝感的QTL(即在2或2以上环境下均能被检测到的QTL,且在联合分析中与环境无互作效应),其中以位于第4、5染色体上的qGW1-4-1、qKRE1-5-1对表型的贡献率最大,在不同的环境中对表型的贡献率均大于10%;在Q/H群体中共定位到6个环境钝感的QTL,其中以qKRE2-3-2、qED2-2-1对表型的贡献率最大,分别解释7.23%—18.3%和7.1%—15.6%表型变异。通过多个环境的联合分析,Y/H和Q/H群体分别检测到2个和6个QTL与环境存在显著互作,且以穗粒重与环境互作的QTL最多,而其它性状的大部分QTL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不显著。上位性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少数几个显著QTL位点参与上位性互作,而大部分上位性QTL为非显著位点间的互作,对表型的贡献率较小。比较分析2个群体的QTL定位结果,在2个群体间共检测到4对共有QTL,分别与穗粒重和穗行数相关,位于bin1.10、bin5.05、bin6.05和bin7.02。【结论】这些在不同环境或不同遗传背景下检测到的QTL,可作为穗部性状改良的候选染色体区段,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或图位克隆,但是同时也要注意上位性和环境对它们的影响。
谭巍巍王阳李永祥刘成刘志斋彭勃王迪张岩孙宝成石云素宋燕春杨德光王天宇黎裕
关键词:玉米穗部性状环境互作效应上位性效应QTL
玉米化学诱变育种研究
用目前生产上广泛应用的各种化学诱变剂处理玉米的不同部位,并对处理后代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和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 (1)用EMS(甲基磺酸乙酯)、NaN(叠氮化钠)+苯甲酰胺复合处理、PYM(平阳霉素)三种诱变剂处理09...
刘志斋蔡一林王久光安学丽张景萍王国强孙海燕
西大998玉米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
2011年
西大998是西南大学玉米研究所以自育自交系"HY04"作母本,"082"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经过2005~2009年观察鉴定、品种比较试验、重庆市玉米平丘组预备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及示范种植,西大998表现出高产、稳产、适应性广、蛋白质含量高等特点,适宜在重庆市平坝、浅丘区及相似生态区种植。
王国强王久光孙海艳刘志斋蔡一林
关键词:玉米品种选育栽培技术
基于混合分离分析策略发掘控制玉米分蘖性状位点
2014年
分蘖性状不仅与玉米的进化密切相关,对玉米育种也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具有共同系谱来源的8个分蘖自交系与3个不分蘖自交系,提取 DNA 并分别等量混合,形成分蘖与不分蘖基因池;采用混合分离分析策略(bulked segregation analysis ,BSA),利用覆盖玉米全基因组的1013个 SSR 标记对2个基因池进行多态性筛选,共获得了16个与玉米分蘖相关联的位点。这16个位点分布在玉米7条染色体上,其中包括2,4,5,6,7,8和9号染色体。参照IBM22008高密度整合遗传连锁图谱,这16个位点分别位于11个 Bin 区段中,基因功能注释显示这些片段中基因的数量在7~37个之间。这些研究结果为克隆控制玉米分蘖基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王久光王瑷丁晓雨刘朝显刘志斋王国强蔡一林
关键词:玉米分蘖基因发掘
内源激素对不同穗库特性玉米自交系雌穗发育的影响研究
2014年
内源激素对植株的器官发育与性状表现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用酶联免疫法(ELISA)分别测定不同穗库特性的玉米自交系082(多雌穗,第一穗发育受抑制)、48-2(单雌穗)与3H-2(多雌穗,第一穗发育正常)雌穗中内源激素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生长素(indoleacetic acid,IAA)、玉米素核苷(zeatin riboside,ZR)、赤霉素(gibberellin acid,GA)的质量分数.结果显示,在吐丝前雌穗发育过程中,082的GA质量分数随雌穗发育不断下降,48-2与3H-2下降之后有一个上升的阶段.在发育后期,082雌穗的ABA质量分数明显上升,48-2与3H-2稍有下降.在激素间的平衡上,在吐丝前12d,082与3H-2的IAA/ZR和ABA/ZR值均表现为最低,48-2的IAA/ZR和ABA/ZR值表现为最高.研究结果表明吐丝前12d可能是影响植株除第一雌穗以外其他穗发育的关键时期,此时低IAA/ZR和ABA/ZR值抑制第一雌穗的发育,促进其他雌穗的发育,而高IAA/ZR和ABA/ZR值则表现出相反的作用.这一结果将为雌穗发育的化学调控与高产玉米自交系的培育提供参考.
王久光吕学高王国强刘志斋刘朝显蔡一林
关键词:玉米雌穗内源激素
玉米化学诱变材料利用研究I.F_1杂种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被引量:5
2006年
以4个常用自交系作母本,5个经过EMS化学诱变处理并经多代自交纯合的材料作父本,按NCII设计配成20个杂交种,研究了其中3个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结果表明:①杂交种在脂肪含量上的平均表现介于雌亲平均数和雄亲平均数之间;在淀粉含量上既低于雌亲平均数又低于雄亲平均数;在蛋白质含量上既高于雌亲平均数又高于雄亲平均数;②离中优势较为普遍,有53.3%的性状-组合存在显著的离中优势,尤其是蛋白质含量,离中优势显著的组合达85%;③有18.3%的性状-组合存在显著的超高亲优势,有11.7%的性状-组合存在显著的超低亲优势;④在蛋白质含量上,材料M04003、M04008、M04010所配制的组合几乎都表现出超亲优势,为较好组合。
杨春蓉刘志斋蔡一林
关键词:玉米化学诱变超亲优势品质性状
基于多个相关群体的玉米雄穗相关性状QTL分析被引量:25
2012年
为了解析玉米雄穗相关性状的遗传机制,利用以黄早四为共同亲本组配的11个重组自交系群体,对玉米雄穗一级分枝数、雄穗主轴长和雄穗干重3个性状进行QTL分析。经过对11个群体及亲本2年3点的田间鉴定,单环境和联合环境下的玉米雄穗相关性状QTL定位,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和上位性互作分析,检测到15个在多环境下(5个环境以上)稳定表达的"环境钝感"主效QTL,其中,在染色体bin3.04区域,齐319群体和旅28群体中都定位到1个主效雄穗一级分枝数相关QTL,其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7.4%和14.4%,并且2个群体的QTL标记区间高度重叠,在IBM2008 Neighbors图谱上的重叠区间为226.0~230.1。对比不同群体结果发现,在2个群体以上都能检测到的一致性区间21个,其中在第2、第3、第6、第8染色体上的5个一致性区间在3个群体中可稳定表达。这些多环境和多个遗传背景下稳定表达的位点可作为玉米雄穗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精细定位及基因克隆的候选位点。
杨钊钊李永祥刘成刘志斋李春辉李清超彭勃张岩王迪谭巍巍孙宝成石云素宋燕春王天宇黎裕
关键词:玉米QTL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蔗糖代谢和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7
2010年
试验选取平展型玉米"长玉13"、半紧凑型玉米"东单60"和紧凑型玉米"郑单958"为材料,分别在2600株·667m-2、3200株·667m-2、3800株·667m-23种密度下种植,探讨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灌浆过程中功能叶蔗糖代谢和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功能叶片蔗糖含量、磷酸蔗糖合成酶和蔗糖合成酶活性影响较大,高密度不利于功能叶片中蔗糖的合成,低密度有利于蔗糖积累;而籽粒中的淀粉合成相关酶——ADPG焦磷酸化酶和UDPG焦磷酸化酶活性受种植密度影响较小;平展型"长玉13"和紧凑型"郑单958"是源端限制型品种,而半紧凑型"东单60"是库端限制型品种;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品种的影响程度有差异,对平展型"长玉13"影响最大,而对紧凑型"郑单958"影响最小。
覃鸿妮蔡一林孙海燕王久光王国强刘志斋
关键词:玉米株型种植密度蔗糖代谢淀粉合成酶活性
中国玉米地方品种的种族划分及其特点被引量:24
2010年
【目的】系统了解中国玉米地方品种多样性及所包括的种族类型,是研究作物生态分化、进一步挖掘优异基因资源、实现育种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方法】以能代表中国地方品种多样性的核心种质中所包括的730份地方品种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研究材料进行包括生育期性状在内的31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多年鉴定,基于这些表型性状的调查值,进行主成份分析以及聚类分析,依据聚类分析所揭示的表型性状计算730份玉米品种的欧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进而对中国玉米地方品种进行种族划分。【结果】主成份分析结果表明,前13个主成份可以囊括所有表型的86.2%遗传信息,基于这13个主成份所揭示的11个表型性状的Neighbor-Joining(NJ)聚类结果表明,中国玉米可以划分为9个种族,即西南黄色硬粒种族、西南白色硬粒种族、北方黄色硬粒种族、北方白色硬粒种族、西南马齿种族、北方马齿种族、衍生种族、南方糯质玉米种族以及爆裂玉米种族。【结论】中国的玉米地方品种对本土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与自身的特点,基于广泛地理来源的地方品种,所划分的9个玉米种族各自具有不同的表型特征与育种利用价值,但与南美及美国所拥有的玉米多样性相比,中国地方品种的遗传基础显得相对狭窄。引进和利用国外不同类型地方品种,依然具有重要的科学与实践意义。
刘志斋宋燕春石云素蔡一林程伟东覃兰秋黎裕王天宇
关键词:玉米核心种质主成份分析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