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建平

作品数:74 被引量:179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7篇政治法律
  • 9篇历史地理
  • 7篇文化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艺术

主题

  • 28篇中日关系
  • 18篇政治
  • 17篇外交
  • 12篇战后
  • 11篇主义
  • 7篇战后中日关系
  • 7篇人民
  • 6篇钓鱼岛问题
  • 6篇新中国
  • 6篇战争
  • 6篇政治学
  • 6篇国际政治
  • 5篇帝国
  • 5篇正常化
  • 5篇中国外交
  • 5篇日本政府
  • 5篇社会主义
  • 4篇帝国主义
  • 4篇对日外交
  • 4篇知识

机构

  • 48篇中国传媒大学
  • 13篇中共中央文献...
  • 11篇北京大学
  • 3篇人民日报社

作者

  • 71篇刘建平
  • 3篇姚力文
  • 1篇张毓强
  • 1篇王洪喆
  • 1篇陈卫星
  • 1篇林代昭

传媒

  • 11篇中国图书评论
  • 10篇开放时代
  • 6篇当代中国史研...
  • 6篇阴山学刊
  • 6篇日本学刊
  • 4篇现代传播(中...
  • 3篇中共党史研究
  • 3篇学术探索
  • 2篇国际论坛
  • 2篇新华月报
  • 2篇学海
  • 2篇对外传播
  • 1篇世界经济与政...
  • 1篇国际观察
  • 1篇现代国际关系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历史研究
  • 1篇社会主义研究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探索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7篇2009
  • 9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1
7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思想共同体重建共同体精神
2008年
新的一年开始了。但即使法律已经向传统文化作出妥协而不再“禁放”,即使是从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患上的节庆“小品依赖症”又一如既往地得到了“愚乐”式抚慰和“忽悠”式满足,相信越来越多的人再也不能像20世纪80年代那样从辞旧迎新的天然意识中获得展望未来的特别喜悦了。这是因为,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角度看,经过十几年相互从生命细节到生存环境的假冒伪劣折磨而破坏了我们物质生活的共同体意识之后,
刘建平
关键词:共同体意识体重社会思想史传统文化
理解“廖承志时代”:战后中日关系的传播政治学被引量:1
2012年
对如何理解"廖承志时代"这一问题做出有历史过程研究和社会科学分析根据的回答,有助于我们找到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逻辑及其问题所在。本文基于国际政治学意识,通过以人物线索而进行的"人民外交"史研究,尝试思考更加符合时代特征和中日关系特征的国际政治研究新范式,即以基于实证的传播政治学分析,取代从理论概念出发的传统国家行为权力政治分析。本文还对"廖承志时代"所遗留的历史问题进行了剖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建平
关键词:中日关系
《南京!南京!》与战争记忆重构——后殖民文化的国际传播学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电影《南京!南京!》上映引起的争议虽已渐渐消散,但话题却依旧横亘在中国思想界。导演陆川接受采访时说:"在这部电影中,角川的思考代表了导演的思考。穿越那场战争,必然要面临战争的悲惨,面临人性和战争的关系。这个‘人',不仅有中国人,还包括日本人。"这种"以影像重构历史"的超脱和穿越,暧昧地揭示出民族苦难历史背景中人性和国家利益双重撕扯下的中国人面对历史和现实的尴尬和苦痛。学者刘建平认为,在后殖民文化的国际传播策略中,文化主体性的建构和捍卫是自由"越境"之全球化时代的核心命题,一个民族在全球化话语空间中的知识权力地位反映并决定着该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可能性。电影《南京!南京!》"以影像重构历史"的要害,在于改变中国人对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记忆。其所努力"重构"或放言"颠覆"的历史,并非单纯哲学论、知识论或文化学意义的历史;它有着已经成为中日关系之所谓"历史认识问题"的国际政治语境,有着关于日本侵略战争责任能否乌有的民族尊严和人类普遍伦理的逻辑。学者张慧瑜则从"为什么要选择角川视角"这一命题出发,以20世纪初著名的"幻灯片事件"为参照,认为电影《南京!南京!》通过视角转换实现了中国与日本的现代性主体位置转化,并把以南京大屠杀为结点的中日仇恨从后冷战时代的民族主义叙述中转移到对现代性的内在批判,进而揭示了这一视角选择与当下中国的自我想象之间的密切关系及现代性的内在分裂与现代性反思的困境。看来,正是"视角"和"事实"撕扯着中国人的神经,历史的伤口嵌入了当代中国。在这样的逼视下,我们究竟该选择"视角"还是选择"事实"?
刘建平
关键词:传播学分析后殖民文化战争记忆日本侵华战争
战后中日关系的“钓鱼岛问题”史——知识生产与传播战略再思考被引量:3
2015年
追求"世代友好"的中日关系终因"钓鱼岛问题"陷入准断交危机,颠覆了观念先行的伟人崇拜外交学叙事。以"问题史"知识生产取代政治意识形态想象和战略空论,发现"钓鱼岛问题"作为战后处理的国际法体系缺陷规定着结构性的可持续冷战,认识和解进程与国际秩序转型之间的历史逻辑,才能明确在国际传播主体性和外交能力重建前提下化解危机的方向感。战后初期,日本以中国名称体系向盟军呈交钓鱼岛,默认中国权益,直到日美交涉琉球返还才试图重占,受到中国抗议才虚构"固有领土论";其后经中日邦交正常化达成"搁置争议"共识,但日本无意信守而利用和平友好条约谈判修复"固有领土论"立场并尝试实际占据——虽然在中国交涉下恢复了"无人岛"原状,却是无解化的开始。中日关系危险地纠结于战后处理的民族主义原点,领土问题的条约交涉不能再拖延。
刘建平
关键词:中日关系钓鱼岛问题外交能力
暴征强拆是一种公权力犯罪
2012年
遏制暴征强拆已成为国家政治价值 2011年1月,国务院公布《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施行暴力拆迁,限定征收的公共利益前提,明确由政府向法院申请审查执行。2012年4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又公布了《关于办理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决定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对地方政府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作出具体规范。规定要求申请机关应当提供相关证据、依据、直接利害关系人意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材料;并指明:在征收补偿决定缺乏事实和法规根据、不符合公平补偿原则、违反正当程序、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或基本生活生产条件无保障等情形下,法院应当裁定不准予执行。
姚力文刘建平
关键词:法院强制执行最高人民法院直接利害关系人征收补偿政治价值
文明冲突论:被揭示的与被遮蔽的被引量:1
2004年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为分析21世纪初的全球政治提供了一个简明的框架,但未必如其所言般地准确。因为从亨廷顿的论证来看,在历史学意义上存在着基本的事实与逻辑错误,在国际政治学意义上掩盖了非西方与西方冲突背后的的利益指向和权力结构关系。所谓文明冲突论,特别是把矛头指向中国,是亨廷顿因不能正视西方文明的罪恶污秽面而对非西方文明产生的强迫性冷战意识,是殖民主义心理负担重压下的精神分裂性虚构。
刘建平
关键词:文明冲突论殖民主义非西方后殖民文化
野坂参三与中国共产党的日本认识——新中国对日外交思想探源被引量:10
2007年
抗日战争时期,日共领导人野坂参三从共产国际来到延安领导反战运动,中共具体认识了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而与中国人民共同战斗的"日本人民",这是"中日人民友好"思想的历史原点。野坂参三还为中共开创了正式的日本研究,所培养的专业干部也成为新中国对日工作和日本研究的骨干。因此,新中国的"人民外交"和中日友好事业是反对日本军国主义斗争的国际主义"人民历史"的延续。但战后美国单独占领和保守政治统治下的日本存在的是"日本国民"而不是"日本人民",基于意识形态性的"人民"日本观的对日外交政策难免受到挫折。
刘建平
关键词:日本帝国主义外交思想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日本军国主义
慎重探讨新中国外交的主要特征——与牛军先生商榷被引量:1
2000年
牛军《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一文在基本概念、史料运用和理论总结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 1)“新中国外交”的概念有悖基本事实和学术界一般认识 ;( 2 )“革命性”不能说明新中国外交政策形成的曲折过程及其复杂方面 ;( 3)“内向性”、“过渡性”的概括有违重要史实 。
刘建平
关键词:新中国外交革命性内向性内向性
“中国意义”的丧失与战争责任伦理的解体——评马场公彦著《战后日本人的中国观》被引量:1
2013年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1978年签订和平友好条约以来,与当时中国舆论预想的“友好的新起点”、“新篇章”、“新阶段”大异其趣,中日关系先是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频发低幅振荡型周期性恶化,进入新世纪就迎来数年抵制首脑会晤的“靖国冰川期”;而2012年的“钓鱼岛危机”不仅使勉强作“偶遇交谈”的“准政治绝交”重演,更刺激出武力威慑姿态,把两国国民感情推向90%相互厌恶的高度对立。至少在目前,历史修正主义和领土民族主义共振已经破坏了中日关系缓和周期复位的信心,陷入建设性沟通无能的“准断交”状态。
刘建平
关键词:中国观责任伦理中日邦交正常化战后马场战争
作为帝国主义政治学的“记忆”与“忘却”被引量:2
2007年
在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中,扶植日本服务于美国冷战政治的战后处理造成了日本主流政治对侵略战争责任冷漠和无悔改的蔑视性亚洲观;这种后遗症与受害国人民不懈要求正义之间的紧张,一直是外交最敏感的触痛点和民众情绪最刺激的引爆剂。在20世纪,从50年代中国要求赔偿的“刘连仁事件”到旷日持久的60年代日韩关系正常化交涉,从70年代东南亚人民对日本领导人的愤怒抗议到80年代的“教科书事件”和90年代的民间索赔运动,日本政府偶有态度的软化,
刘建平
关键词:政治学帝国主义教科书事件记忆日本政府战争责任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