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双贵

作品数:12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4篇文学
  • 2篇文化
  • 2篇文学理论
  • 2篇消解
  • 2篇解构
  • 1篇雕琢
  • 1篇新诗
  • 1篇信息化
  • 1篇形而上学
  • 1篇形态论
  • 1篇学理
  • 1篇学理性
  • 1篇言志
  • 1篇意识形态论
  • 1篇异化
  • 1篇欲望
  • 1篇欲望时代
  • 1篇缘情
  • 1篇哲学
  • 1篇知识分子

机构

  • 12篇洛阳师范学院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作者

  • 12篇刘双贵
  • 1篇刘绍武
  • 1篇王延东

传媒

  • 2篇北方论丛
  • 2篇洛阳师范学院...
  • 2篇长春师范大学...
  • 1篇哈尔滨学院学...
  • 1篇学术交流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沈阳师范大学...
  • 1篇河南教育(高...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2篇200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命意志与“言志”、“缘情”:文学的创作动机浅说
2001年
对人类文学的创作动机重新进行考察 ,可以确定大体上包含四种情形 :出于记录生活现实和对其进行幻想性解释的需要 ;出于对个人的社会性理想进行审美性表达以实现其影响的需要 ;出于表达个人性情感来表达对社会和文化的反抗的需要 ;出于对整个人类生存的深刻苦恼的言说与表达的以达成由有限向无限的过渡 ,从而克服现实欲望的局限、在审美中达到永恒的高度的需要。从这四种情况来看 ,文学艺术的创作成了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备忘录”、心理调节器。
刘双贵刘绍武
关键词:创作动机生命意志言志缘情生存意志
解构时代的文学思考被引量:1
2004年
文学中的解构不仅仅是对传统的艺术观念的颠覆,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与传统文化价值的拆解。这种趋势的出现是时代在进入到工业文化与后工业文化时代的一种必然,同时在文学传统内部也是一个一脉相承的结果。解构的原因在于新的时代工具理性的片面性所带来的生存危机,同时也在于处于边缘位置的生存者寻求合法化生存的一种策略需要。但这种解构的趋向最终会导致整个人类文化的消亡。
刘双贵
关键词:解构文学异化审美
文学意义的消解与重建被引量:2
2002年
在商品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大潮冲击下 ,文学面临着意义的流失与消解。文学的这种现状是与整个人类文化的困境紧密相关的 ,是人类发展特殊阶段上的必然产物。中国当代文学应致力于意义的探寻与重建 ,这表现为在对现实的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对理想的重新肯定 ,对现实中的物欲的批判性把握 ,以及对人类生存意义的重新认识。
刘双贵
关键词:文学消解信息化人文精神
文化的循环:现代与后现代的另一种理解
2005年
“现代”与“后现代”不应该只从一种时间的历史语境下理解,而应该从人类文化发展的整体中加以观照。在这种整体性的观照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人类文化本身的发展实际上是由一种不断的“信”与“疑”,或者说“解构”与“建构”交替出现的循环过程。这种特性在文学中得到了突出的显示。因此在文化的整体进程中,“现代”与“后现代”的交替发展也就摆脱了时间性的限制,而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基本规律。同时这种结论也为我们重新认识当下的“现代”与“后现代”提供了新的视角。
刘双贵
关键词:后现代解构
汪国真其人其诗的文化反思
2015年
汪国真的写作受到许多年轻人的喜爱,同时也遭到许多诗人的否定。他的哲理抒情诗的价值,并不在于个人感受的情境抒写和诗歌语言的创新,而在于他在作品中所表达的一种人生态度,那就是在残酷的现实与痛苦的处境中对未来的乐观坚持。这种个人化的人生选择的表达,代表了一种普通人的生命选择的立场。
刘双贵
关键词:诗歌文化反思
平易而不平淡 精致却不雕琢——谈新诗的发展方向被引量:1
2017年
自新文化运动开始到现在,从开始时期与古典诗学传统的决裂和向西方诗歌的借鉴,到今天的走向综合与融合,中国的新诗已经开始走向成熟。同时,中国的新诗也有诸多问题需要梳理。诗歌始终是时代灵魂的声音,是生命感受的回响。新的生活与新的时代需要新的诗歌,新的诗歌也始终要面向新的现实和自身的传统。以个体生命感受为出发点,吸纳古今中外一切有益因素,追求一种平易而不平淡、精致而不雕琢的审美品格,应是当代中国新诗发展的方向。
刘双贵王延东
关键词:新诗朦胧诗陌生化
女性自尊的觉醒——舒婷的《致橡树》解读被引量:5
2001年
在人类的历史上 ,女性从来就没有真正赢得过自己独立的地位 ,而在爱情生活中所扮演的始终是被动的和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角色。但时代的发展已将妇女的解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是这种情况的标志之一 ;而中国当代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则与之遥相呼应 ,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这首诗不仅是一首爱情诗 ,同时也是人道主义大潮中泛起的一朵别致的浪花。它标志着中国新女性的“人”
刘双贵
关键词:女性女权主义《致橡树》人道主义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背后的知识分子潜在心理被引量:1
2007年
20世纪的西方文论出现了两次重大的"转向":一次是深入内部研究的语言转向,一次是开拓外部研究的文化转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中国文论界引进了许多西方文艺思潮、文学理论,从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到法国的结构主义,从英美新批评、女权主义到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生态批评。可以说,中国文论用20多年的时间几乎走过了西方文论近一个世纪的学术历程。但在广泛引进西方文论的同时,人们也发现一些几十年前就提出的老问题,至今不仅没能解决,甚至没有多少进展。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即从不同的方面为此做出些许努力,期望能对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刘双贵
关键词:文学理论审美意识形态论知识分子身体写作文学本质
文学理论的本体论思考被引量:1
2003年
文学理论学科的独立性正在丧失。文学理论是一门具有自身本体论价值的学科,它不等同于单纯的社会意识形态,不可以局限于退回孤立的文本。它是基于文化价值大体系中的有着严谨学理性和社会价值的独立学科。它不仅仅是文学的理论,更是文学的理论。它具有自身的本体论理论特性。时代呼唤着文学理论回到文学理论自身。文学理论不容消解。
刘双贵
关键词:文学理论本体论文本学理性消解
欲望时代与审美主义的幻灭
2008年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欲望一直既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同时也是导致道德滑坡、文明崩溃的毁灭性力量。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可以概括为由集体主义道德向个人主义道德,由理性向欲望的运动过程。面对人性与文明的这种二律悖反,哲学、宗教是曾经起到过巨大作用的约束性力量;而审美则是自文艺复兴以来到现在为止一些思想家们找到的新的救世良方。但从形而上学式的彼岸审美追求的乌托邦性和近世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的审美主义的效果看,审美主义的救赎之路显然是一种失败的尝试。
刘双贵
关键词:欲望宗教形而上学审美主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