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景轩

作品数:10 被引量:146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4篇雷暴
  • 2篇平流层
  • 2篇小波
  • 2篇小波分析
  • 2篇流层
  • 1篇低云
  • 1篇低云量
  • 1篇星云
  • 1篇行星波
  • 1篇液位计
  • 1篇云量
  • 1篇云图
  • 1篇指数法
  • 1篇剩余环流
  • 1篇时空变化特征
  • 1篇双偏振
  • 1篇双偏振雷达
  • 1篇水位
  • 1篇水位监测
  • 1篇气候

机构

  • 8篇成都信息工程...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成都军区
  • 2篇四川省气象局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成...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西藏自治区气...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0篇任景轩
  • 5篇朱克云
  • 4篇张琪
  • 4篇陈权亮
  • 3篇张杰
  • 2篇卞建春
  • 1篇晁华
  • 1篇万文龙
  • 1篇倪长健
  • 1篇范广洲
  • 1篇孙照渤
  • 1篇李跃清
  • 1篇熊光明
  • 1篇刘媛媛
  • 1篇徐志升
  • 1篇陈琦
  • 1篇田密
  • 1篇孙荣

传媒

  • 3篇高原气象
  • 2篇高原山地气象...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大气科学
  • 1篇气象科技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5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54年四川雷暴气候特征分析被引量:26
2015年
利用四川省154个国家级地面观测站1960-2013年的整编观测资料,采用合成分析、小波分析、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对雷暴日数和初、终雷暴日的时空分布及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四川地区年雷暴日数呈"西多东少"型分布,且存在准11周年的变化特征。雷暴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甘孜州西北部、阿坝州北部和攀西地区西部减少较明显。各市州的雷暴集中出现在6月下旬至8月下旬,但川西高原要略早于盆地南部和盆地中部。盆地和攀西地区的雷暴多出现于午后、消失于凌晨,而川西高原的雷暴多开始于14-20时。另外,初、终雷暴日分别存在延后和提前的趋势,但川西南山地地区和理塘等地的初雷暴日是提前的,而巴中、达州、南充、广安、广元、绵阳大部的终雷暴日存在明显的延后趋势。综合来看,广元、巴中、达州、泸州和凉山州地区的雷暴期有较明显的变长趋势,而其它地区的雷暴期有变短趋势。
任景轩徐志升陈琦张琪
关键词:雷暴
行星波波动对平流层剩余环流的影响被引量:5
2009年
利用ECMWF/ECR-40全球再分析资料,通过计算剩余速度,分析了剩余环流的分布特征,同时利用位势高度场资料做了行星波的谐波分析,计算了行星波1波振幅以及2波振幅。最后通过合成分析、谐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行星波活动强弱不同时期剩余环流的变化以及波动发生转化过程中剩余环流的变化。结果表明,行星波1波、2波振幅与剩余速度三者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2波与剩余速度的相关性要好于1波。此外,波动振幅与-v*的位相比较一致,超前于-w*大约1~2个月。当波动较强时,剩余环流也较强。当行星波由1波转化为2波后,剩余环流在平流层50 hPa以下是增强的,在30 hPa以上却是减弱的。当2波转化为1波以后,平流层30 hPa以下的剩余环流减弱,但20 hPa以上却是增强的。
陈权亮任景轩范广洲卞建春
关键词:平流层剩余环流行星波
西藏地区雷暴与大气热源关系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利用1979~2008年NCEP/NCAR全球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和雷暴记录资料,运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别对西藏地区大气热源和雷暴日数的关系以及热源强弱不同时期雷暴日数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气热源与雷暴日数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月相关系数高达0.86。在雷暴高发区的那曲东部、拉萨、日喀则中部、山南地区东北部和林芝地区西北部,相关系数均超过了0.4。进一步分析表明,当大气热源强值年时,整个日喀则地区、拉萨地区、山南地区、那曲中西部和东部地区以及昌都地区中西部,雷暴日数是偏多的。当大气热源偏弱时,雷暴日数在日喀则中部地区减少最为明显,其次在日喀则南木林县东北部和林芝西北部地区。
朱克云孙照渤张琪任景轩
关键词:大气热源雷暴
ECMWF和HALOE平流层温度资料对比被引量:5
2009年
利用ECMWF和HALOE资料,分析了1991~2002年两种资料中温度垂直廓线、平方差水平分布,并通过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平流层不同高度温度变化趋势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中低纬度地区,10 hPa以下两种资料中温度垂直廓线非常吻合;10~2 hPa高度,HALOE资料中温度比ECMWF资料中温度要高;1 hPa高度上,两种资料也有比较小的差异.在南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温度的差异比较明显,整个平流层中,HALOE资料中温度比ECMWF资料中温度要高.平流层中温度的水平分布差异随着高度而增大.中低纬度地区温度差异相对较小,南北半球50°以上地区差异比较大.在平流层的中低层100 hPa、50 hPa和10 hPa高度,两种资料中温度的变化趋势一致,但是HALOE资料中温度的递减趋势要更明显.在平流层高层2 hPa,1996年后两种资料中温度的变化趋势相反.本研究将为平流层温度研究的资料选择提供一定的依据.
陈权亮任景轩卞建春朱克云
关键词:平流层
双偏振雷达基本产品和回波分析被引量:27
2010年
双线偏振技术扩展了常规多普勒雷达功能,可以直接探测到与降水粒子微物理特征有关的物理量,本文介绍了差分反射率因子ZDR、传播常数差KDP、相关系数ρhv(0)等双偏振雷达的主要基本产品生成原理,并利用空军最新721型双偏振天气雷达2008年7~8月探测资料进行了降水粒子相态识别和估测降水量分析,试图为双偏振雷达在飞行气象保障业务运行提供参考依据和帮助。
张杰田密朱克云任景轩刘媛媛
关键词:KDP
基于通道差异及云指数法的西藏雷暴卫星云图特征分析被引量:10
2011年
利用2006-2008年间我国风云-2C(FY-2C)卫星资料和西藏39个测站的雷暴观测资料,采用通道差异及云指数法对西藏地区雷暴在FY-2C云图上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藏不同地区雷暴在FY-2C卫星不同通道云图上存在差异。总体而言,雷暴发生时,雷暴云的红外云顶亮温值一般介于-63~-13℃之间,较东南沿海地区雷暴云顶亮温偏高。水汽亮温值大多数在-32℃左右,次中心在-48℃以下。红外分裂窗通道亮温差主要在-5~5℃之间。总雷暴与拉萨、日喀则和那曲站雷暴的红外水汽通道亮温差分布特征一致,峰值位于0℃附近且呈准正态分布,而隆子、当雄、安多和索县站的亮温差峰值主要位于亮温差较小的正值区。雷暴FYCDI云指数和FYC_TS云指数高值区间均在零值附近,与前者比较,后者具有反映夜间雷暴云团特征的优势。
朱克云张杰任景轩张琪孙荣
关键词:雷暴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气温的区域变化被引量:13
2010年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1951-2004年中国均一化历史气温数据,分析了近50年我国地面气温及各区域气温的年际变化和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0年来,我国气温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气温的增长非常明显,其中冬季温度上升趋势最为明显,春、秋季增暖趋势次之,夏季增暖趋势最小;1951-1965年,西南区呈明显的降温趋势,1965年以来,气温呈比较弱的上升趋势;其他6个区域的气温都呈一定的上升趋势。同时,各个区域的增温大小有着明显的不同,东北区、西北区、青新区的增暖趋势比较强,东南区、中南区的增暖趋势比较弱。
陈权亮任景轩晁华倪长健熊光明
关键词:全球变暖气温变化
一种高原河流用水位监测设备及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原河流用水位监测设备及方法,属于水位监测设备技术领域,一种高原河流用水位监测设备,包括内部安装有主控箱的立杆,所述立杆上固定安装有空心横杆,所述空心横杆上固定安装有雷达液位计,利用高压电电离空气产生高压...
曹新益程煜峰任景轩张娟木子尧杨理智方德新沈飞付正养
近30年西藏地区雷暴变化特征被引量:29
2011年
利用西藏地区38个观测站点1979—2008年雷暴资料,采用旋转EOF分析、合成分析、小波分析及趋势分析等统计方法对西藏地区雷暴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藏地区以午后短时热力性雷暴为主,雷暴平均总次数存在准15年的周期变化,年雷暴平均总次数呈逐年减少趋势,2000年以后这种趋势更为明显。雷暴持续期变短,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空间差异,进一步分析表明在林芝地区的大部、拉萨地区、山南地区东北部雷暴持续期明显变短,而昌都西北部及那曲中部地区,雷暴期则是变长的。
任景轩朱克云张杰假拉万文龙
关键词:雷暴小波分析
近46年西南地区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34
2011年
利用中国西南地区85个测站1960-2005年的月平均云量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线性趋势分析和SVD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我国西南地区云量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等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云量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冬、春和秋季总云量和低云量分布均呈"东多西少"型,夏季相反,呈"东少西多"型;总云量和低云量均呈减少趋势,并存在较明显的准8年周期变化。年平均总云量及夏季总云量在西南大部分地区呈逐年递减趋势,冬季总云量在川西高原西北部和云南南部、东部呈减少趋势。而低云量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主要在四川盆地呈减少趋势;西南地区的温度场与总云量场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但温度场与低云量场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张琪李跃清陈权亮任景轩
关键词:总云量低云量小波分析SVD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