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亢力强

作品数:42 被引量:230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6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理学
  • 8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农业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机械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5篇风沙
  • 11篇数值模拟
  • 11篇值模拟
  • 10篇两相流
  • 10篇风沙流
  • 8篇湍流
  • 7篇流体
  • 6篇土壤
  • 6篇风向
  • 5篇沙粒
  • 5篇土壤风蚀
  • 5篇幂律流体
  • 5篇风洞
  • 5篇风蚀
  • 5篇风速
  • 5篇床面
  • 4篇土壤风蚀量
  • 4篇物流
  • 4篇物流量
  • 4篇粒径

机构

  • 25篇西安交通大学
  • 16篇北京师范大学
  • 6篇南昌航空工业...
  • 5篇中国科学院力...
  • 3篇西北工业大学
  • 2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鲁东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特种设备...
  • 1篇长庆石油勘探...

作者

  • 42篇亢力强
  • 13篇张春来
  • 12篇邹学勇
  • 12篇郭烈锦
  • 11篇程宏
  • 7篇曾卓雄
  • 6篇姜培正
  • 5篇顾正萌
  • 4篇张西民
  • 3篇胡春波
  • 3篇张军杰
  • 3篇刘辰琛
  • 2篇王跃社
  • 2篇田金鹭
  • 2篇伍永秋
  • 2篇李国美
  • 2篇高尚玉
  • 2篇刘博
  • 2篇常春平
  • 2篇赵国丹

传媒

  • 6篇中国沙漠
  • 4篇工程热物理学...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空气动力学学...
  • 2篇2006中国...
  • 1篇西北工业大学...
  • 1篇地理研究
  • 1篇石油学报
  • 1篇化工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航空动力学报
  • 1篇水动力学研究...
  • 1篇中国科学(G...
  • 1篇2007多相...
  • 1篇中国工程热物...
  • 1篇中国工程热物...
  • 1篇中国工程热物...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7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4篇2003
  • 1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风沙跃移中颗粒冲击起动的数值模拟被引量:6
2005年
采用考虑颗粒碰撞的Euler-Lagrange数值模拟方法.对风沙跃移中颗粒冲击起动过程进行了数值计算.在模型中,把气相视为连续介质,在Eulet坐标中建立控制方程,对离散颗粒采用Lagrange方法模拟.颗粒间的相互碰撞作用采用软球模型描述.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模拟出风沙运动中颗粒冲击床面的动态起跳过程,并且与均匀平整床面相比,在非均匀床面上的颗粒更易碰撞起跳,也更具有随机性.这进一步揭示了风沙运动中颗粒碰撞起跳机理.
亢力强郭烈锦
关键词:风沙运动床面连续介质非均匀LAGRANGE方法
节流器内液-固两相流固体颗粒冲蚀数值模拟被引量:27
2009年
建立了考虑颗粒碰撞的颗粒冲蚀计算模型,该数学模型包括:在Eulerian坐标系下求解连续相流场;在Lagrangian坐标系下运用离散颗粒硬球模型求解颗粒碰撞;应用半实验关联式求解颗粒冲蚀速率。对水力加砂压裂施工中节流器内液-固两相流的固体颗粒运动和冲蚀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固体颗粒密集于节流器入口到出口的一段狭长区域内,冲蚀速率随流体速度呈指数性变化。颗粒直径越大,冲蚀速率也越大。节流器内冲蚀最严重的位置发生在距离节流器出口上边缘10mm以内的局部区域。
李国美王跃社孙虎亢力强王燕令何仁洋
关键词:水力加砂压裂节流器数值模拟
幂律流体物性参数及叶型几何对离心泵湍流流动的影响被引量:1
2003年
详细阐述了颗粒拟温度方程,计算了不同型线的叶轮及改变幂律流体物性参数对湍流流动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叶轮吸力面上的颗粒拟温度小于压力面上的,而且靠近壁面处的大于叶道中的。颗粒拟温度可探讨性地成为叶片磨损程度的衡量指标之一。从减轻叶片磨损角度来讲,双圆弧型线比单圆弧的好,叶片出口角小的比出口角大的好。这对改进适应两相流的叶轮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曾卓雄刘文红余春锦亢力强
关键词:离心泵湍流流动叶型幂律流体叶轮设计磨损程度
含颗粒的幂律流体两相湍流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建立了含颗粒的幂律流体两相流动控制方程,首次对泵离心叶轮内含颗粒的幂律流体两相流动进行了计算研究,计算结果表明:从进口到出口,幂律流体的速度减小,压力随半径增大逐渐升高,且压力面上的压力大于吸力面上的压力;吸力面上的颗粒拟温度小于压力面上的颗粒拟温度,且靠近壁面处的大于叶道中的;最后比较了液固两相流与含颗粒的幂律流体的两相流的流动,流体相的紊动能有一定的差别,而且颗粒拟温度也有较大差别。
胡春波彭永林曾卓雄亢力强陈灏蔡体敏
关键词:幂律流体两相流湍流
交错和矩形布置对树状植被地表剪应力和输沙率的影响
2024年
植被布置方式是影响风对地表剪切作用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植被的防沙效应。在风洞内测量了刚性树状植株模型在交错布置和矩形布置条件下的地表剪应力分布、总剪应力和输沙率,并分析了它们在两种布置方式下的差异。结果表明,在3种植株密度(18、32、50株·m^(-2))下,交错布置时植株周围平均地表剪应力比矩形布置时分别减小8.5%~11.9%、13.8%~16.5%、15.3%~17.2%。交错布置时剪应力分解模型参数β值(平均值220)大于矩形布置(平均值180),而两种布置的m值非常接近。在相同来流风速和植株密度下,交错布置时植被地表输沙率均小于矩形布置情况,平均减小值为24%,而输沙率随平均地表摩阻风速的变化规律不受植被排列方式的影响。本文结果有助于从地表剪应力角度理解布置方式在植被防风蚀研究中的作用。
张萌亢力强王晓美
关键词:输沙率布置方式风洞实验
风沙测量装置以及利用该风沙测量装置的风沙测量方法
风沙测量装置以及利用该风沙测量装置的风沙测量方法。风沙测量装置(100)包括多个集沙腔(20),集沙腔(20)立设于沙床面(30)上并且上端具有开口(21),各开口(20)的中心在沙床面(30)上的垂向投影排列在一条直线...
程宏邹学勇贺佳嘉张春来伍永秋刘辰琛李继锋刘博亢力强高尚玉
利用扫描电镜法统计颗粒粒径分布的最小样本量被引量:2
2017年
对于微量沉积物,利用扫描电镜获得的颗粒图像统计粒度参数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但需要解决被统计颗粒的最小样本量这一基本问题。使用北京市区降尘、中国北方的淡黑钙土和栗钙土3种微量样品,利用S-4800型扫描电镜获得的图片,对颗粒平均粒径、标准差和标准误,以及偏度和峰态等粒度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旨在确定不同平均粒径的微量样品的最小统计样本量。结果表明:对于平均粒径约25μm的降尘样品,最小样本量为800;平均粒径100μm的淡黑钙土,最小样本量为1 100;平均粒径约180μm的栗钙土,最小样本量为1 200。
邱梦如李慧茹王汝幸李继峰邹学勇亢力强常春平
关键词:扫描电镜粒度参数
类土壤地表颗粒稳态输运的风洞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通过风洞实验研究了由细沙粒和粗粉粒组成的类土壤颗粒的风力输运过程.实验发现沙粒的质量流量廓线与粉粒的质量流量廓线形式完全不同,在对数-线性坐标中沙粒廓线为直线而粉粒廓线呈3次曲线型.发现粉粒的存在对沙粒的质量流量廓线斜率没有影响,只是改变了沙粒的总输沙率.根据粉粒对沙粒输运特性影响的不同,粉粒质量分数存在一临界值,对于本实验中所用材料此临界值为15%.在低于此临界值时,输沙率随粉粒的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增大;当高于此临界值后,输沙率随粉粒的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减小.实验中沙波纹的高度和波长随风速及粉粒的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增大,而当粉粒的质量分数超过15%时沙波纹消失.
邢茂郭烈锦张西民亢力强顾正萌
关键词:风洞实验
圆管内含颗粒幂律流体的密相两相湍流被引量:5
2003年
阐述了幂律流体控制方程的特点 ,研究了幂律流体的稠度系数和流动指数的变化对两相流动的影响 .随着流动指数的增加 ,幂律流体在圆管中心附近的主流速度减小 ,同时颗粒相速度在圆管中心附近增大 ,而在管壁附近减小 .随着稠度系数的增加 ,幂律流体和颗粒相的主流速度分布出现了与流动指数带来的影响相似的趋势 .对带颗粒的幂律流体的两相流流动与液固两相流流动做了比较 ,幂律流体两相流的流体速度在管道中心附近的大部分区域比液固两相流的流体速度流动的速度大 。
曾卓雄亢力强姜培正戴红星刘自磊
关键词:幂律流体两相流湍流
土壤风蚀模型中的影响因子分类与表达被引量:73
2014年
土壤风蚀是包括风、植被、土壤特性、土地利用方式、降水、微地形等多要素交互作用,发生在特定地理空间,具有独特的气流—土壤界面相互作用机制的连续动力学过程。基于统计学理论的土壤风蚀经验模型,不仅难以避免子模型之间有多个风蚀影响要素的交叉出现,使子模型之间不能严格地相互独立,导致建模理论基础存在不足,而且不能客观反映土壤风蚀的动力学过程。在厘清土壤风蚀基本概念,分析国际土壤风蚀影响因子和土壤风蚀模型研究历史与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基于风蚀动力学理论的土壤风蚀模型理论框架,以及在此模型框架下土壤风蚀影响因子的分类与表达。阐述了该模型框架和影响因子分类与表达的合理性,并对土壤风蚀影响因子分类与表达的研究途径进行了探讨。
邹学勇张春来程宏亢力强吴晓旭常春平王周龙张峰李继峰刘辰琛刘博田金鹭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