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晓光 作品数:48 被引量:340 H指数:12 供职机构: 北京积水潭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生物学 更多>>
辛伐他汀募集内皮祖细胞归巢促进骨缺损修复的研究 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研究局部植入辛伐他汀对兔颅骨极限骨缺损的修复作用及对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归巢的影响,探讨辛伐他汀促进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将辛伐他汀50mg加聚乳酸200mg以及单纯聚乳酸200mg分别溶解于1mL丙酮,制备辛伐他汀-聚乳酸复合材料及单纯聚乳酸材料。取2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骨髓以体外贴壁法培养EPCs,将第3代EPCs制备为2×106个/mL细胞悬液,采用性别错配移植,经耳缘静脉移植至12只雌性新西兰大白兔,每只兔各2mL。移植3d后于12只雌性兔颅骨制备直径15mm的骨缺损,分别将辛伐他汀-聚乳酸复合材料(实验组,n=6)及单纯聚乳酸材料(对照组,n=6)植入骨缺损部位。术后观察兔一般情况,于8周后行大体观察并摄X线片检测颅骨缺损修复情况;采用血管明胶墨汁灌注染色、荧光原位杂交(?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血管生成及EPCs归巢情况。结果两组实验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术后8周实验组骨缺损处有质硬组织生成,X线片示不规则高密度影,组织学观察见新骨组织,FISH检测血管数量较多,血管壁可见移植的含Y染色体的阳性细胞。对照组骨缺损处仅纤维结缔组织覆盖,X线片示低密度软组织影,组织学观察未见新骨形成,且仅在移植物周边见少量血管,FISH检测未见含Y染色体的阳性细胞。实验组及对照组新骨形成百分比分别为91.63%±4.07%及59.45%±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植入辛伐他汀可以促进骨缺损修复,其作用机制与其动员EPCs归巢至骨缺损部位、促进血管生成及最终促进骨形成有关。 宋泉生 王晶莹 朱静琳 韩晓光 李旭 杨燕琳 孙艳 宋纯理关键词:辛伐他汀 归巢 骨缺损修复 骨形成 血管发生 脊髓损伤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2年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2月至2021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47例S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下肢DVT发生情况分为两组,发生下肢DVT为血栓组(n=21),未发生下肢DVT为对照组(n=126)。收集有患者的人口学信息、专科信息、实验室检查结果、辅助检查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CI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结果血栓组患者年龄、合并骨折、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手术时间、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为A/B级、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D-二聚体(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损伤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hs-CRP≥5 mg/L、ASIA分级为A/B级、NLR≥2.3以及合并骨折均是SCI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5岁、hs-CRP≥5 mg/L、ASIA分级为A/B级、NLR≥2.3以及合并骨折均是SCI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因此应重视上述危险因素,从而早期诊断SCI患者发生DVT并积极进行干预。 王晶 刘名名 康晓霞 冯硕 韩晓光关键词:脊髓损伤 深静脉血栓 辛伐他汀动员干细胞归巢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动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归巢至脊髓损伤部位对损伤脊髓的修复作用,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30只,经尾静脉注射移植大鼠转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FP)基因的BMSCs,24h后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仅切除椎板,不损伤脊髓;对照组,脊髓损伤后经蛛网膜下腔注射载体;实验组,脊髓损伤后经蛛网膜下腔注射辛伐他汀。每组10只。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改良Allen法(40g.cm)制作T9~T10节段脊髓损伤模型,从L4水平蛛网膜下腔注射辛伐他汀(5mg/kg)或载体。术前及术后1d、3d、7d、14d、21d、28d时盲法进行BBB评分和斜板试验;术后28d处死大鼠,取相应节段脊髓组织行形态计量学观察脊髓空腔体积大小;应用神经元核抗原(NeuN)/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与GFP免疫荧光双染法观察移植GFP-BMSCs的迁移及细胞分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术后各时间点假手术组动物BBB评分及斜板试验角度无明显变化,实验组及对照组BBB评分及斜板试验角度明显降低,术后7d、14d、21d、28d时实验组BBB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4d、21d、28d时实验组大鼠的斜板试验角度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8d时假手术组脊髓内未见空腔,实验组和对照脊髓损伤部位均可见空洞形成,实验组空腔体积(0.29±0.08mm3)小于对照组(0.57±0.10mm3)(P〈0.05);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实验组在脊髓损伤周边可见大量表达绿色荧光的细胞,而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很少。免疫荧光染色实验组NeuN(+)/GFAP(+)、GFP(+)/GFAP(+)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Western blot显示治疗组大鼠损伤处脊髓BDNF和VEGF 韩晓光 杨宁 崔岳毅 党耕町 徐迎胜 宋纯理关键词:辛伐他汀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归巢 基于短视频的远程宣教对骨关节退行性关节炎患者疼痛症状和康复依从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2021年 目的探讨基于短视频的远程宣教对骨关节退行性关节炎患者疼痛症状和康复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6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进行治疗的骨关节退行性关节炎患者132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宣教,观察组实施基于短视频的远程宣教。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疼痛症状、康复依从性的差异。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运动时[(2.4±1.0)vs.(3.5±1.1)分]及压痛点[(2.7±1.0)vs.(3.9±1.2)分]疼痛得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用药[(5.2±1.0)vs.(4.5±1.2)分]、饮食[(2.2±0.6)vs.(1.6±0.8)分]及运动[(2.4±0.6)vs.(1.7±0.5)分]依从性得分高于对照组患者;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短视频的远程宣教应用于骨关节退行性关节炎患者中,能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提高康复依从性。 刘昕怡 郑元元 郭子阳 韩晓光关键词:康复依从性 辛伐他汀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修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急性期应用辛伐他汀对大鼠脊髓神经功能修复的影响。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32只,假手术组(A组)8只,只做椎板切除,不损伤脊髓,不给药,重物坠落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24只,损伤大鼠随机分为三组: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组(B组)、5mg/kg辛伐他汀治疗组(C组)和10mg/kg辛伐他汀治疗组(D组)(n=8)。术后1d开始灌胃给予辛伐他汀每天一次,连续治疗5周。术后1d、3d以及1~8周,进行BBB评分、斜板试验评价大鼠脊髓神经功能,在第8周时电生理检测大鼠运动及感觉功能的恢复情况,随后处死取材,病理学检查(Luxol fast blue染色)观察残余髓鞘情况。结果:术后2周时,BBB评分D组高于B组(P<0.05);建模3周~8周,BBB评分D组及C组均高于B组(P<0.05),且D组最高(P<0.05)。建模3周时,斜板试验D组及C组均大于B组(P<0.05),且4周~8周,D组角度均大于C组(P<0.05)。感觉诱发电位检查发现,D组,C组的潜伏期小于B组(P<0.05),且D组波幅高于B组(P<0.05)。病理学检查,D组,C组比B组有更多的髓鞘残余(P<0.05)。结论:辛伐他汀急性期治疗脊髓损伤可以促进大鼠损伤脊髓神经功能修复。 韩晓光 杨宁 徐迎胜 朱静琳 杨燕琳 宋纯理关键词:脊髓损伤 辛伐他汀 电生理 对采用不同麻醉方式经椎间孔入路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与局部麻醉方式经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因L4/5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接受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513例。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A、B两组。其中A组选择全身麻醉手术;B组选择局部麻醉手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术前和术后1年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1年改良MacNab评分、Likert五分量表法评价、再手术意愿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麻组住院总费用多于局麻组(P=0.000)。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手术意愿全麻组明显多于局麻组(P=0.038)。全麻组手术体验Likert五分量表结果显著优于局麻组(P=0.007)。两组术后1年随访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患者临床疗效,满意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ODI评分及VAS评分比较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身麻醉具有良好的手术体验、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等优点,但是也会增加手术费用。局麻手术具有费用低、恢复快等优势,但术中疼痛控制不佳。由于,每种麻醉方式都有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但两种麻醉方式下的椎间孔镜手术都能够安全进行,术者应个体化选择适合病人的麻醉方式。 郑筱亭 蒋继乐 安岩 韦祎 韩晓光 何达 刘波关键词:椎间盘移位 腰椎 内窥镜检查 机器人辅助经皮微创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的学习曲线 被引量:32 2019年 目的探讨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微创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的学习曲线。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7年8月由同一名主任医师连续完成的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微创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32例,使用累积和(cumulative sum,CUSUM)方法分析学习曲线,并比较不同阶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螺钉置入精度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48小时行CT检查,显示螺钉置入位置均可接受,与设计位置偏差0. 4~2. 1 mm,平均1. 16 mm。按手术时间CUSUM学习曲线形态分为3个阶段,前期为病例1~8,中期为病例9~20,后期为病例21~32。3个阶段的手术时间逐渐缩短(P <0. 05)。螺钉置入偏差在3个阶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27),后期的偏差显著低于前期和中期(P <0. 05)。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在3个时期无明显差异(P=0. 685,P=0. 057)。结论术者开展8~20例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微创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能够达到高水平,显著提高手术精度,降低手术时间。 范明星 张琦 赵经纬 段芳芳 刘亚军 韩晓光 茅剑平 肖斌 刘波 田伟关键词:骨科机器人 胸腰椎 人工智能在骨科中的应用及展望 被引量:7 2021年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一种用于模拟和延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的工程科学。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迅速发展,AI技术迎来跨越式发展,已经深入到人类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AI在医学中的应用正在通过弥补人类能力短板的智能辅助形式,推动医疗技术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促进医疗健康进入量化分析、个体化规划以及实时监控的新阶段。 田伟 韩晓光 张琦关键词:人工智能 人类智能 实时监控 颈椎退行性疾病术后颈托的临床应用现状 被引量:1 2023年 颈椎退行性疾病是常见的退行性骨关节病,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均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经典有效术式,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术后佩戴颈托作为颈椎术后康复的重要措施,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但不论前路融合术还是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关于术后佩戴颈托的时长及利弊均存在争议。本文主要针对颈椎退行性疾病术后颈托应用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了解颈椎术后颈托的临床应用现状。 刘名名 王晶 韩晓光 张琦 赵丹关键词:颈托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研究经蛛网膜下腔给予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A组)仅切除椎板;对照组(B组)SCI后,蛛网膜下腔注射同体积载体溶液;10mg/kg EGCG治疗组(C组)SCI后经蛛网膜下腔注射EGCG 10mg/kg;20mg/kg EGCG治疗组(D组)SCI后经蛛网膜下腔注射EGCG 20mg/kg。改良Allen法(40g·cm)制作T10节段SCI模型,L4水平蛛网膜下腔注射EGCG或载体溶液。术前、术后1d、术后3d及术后1、2、3、4周进行盲法BBB评分、斜板试验;术后4周时处死大鼠,病理学检查(Luxol fast blu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部位残余髓鞘情况;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胶质细胞源性营养因子(G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Bcl-2和Bax的表达水平。结果:A组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BBB评分均为21分,斜板试验角度无明显变化;术后各时间点B、C组和D组BBB评分及斜板试验角度均小于A组(P<0.05);术后1d、3d时,B、C组和D组BBB评分以及斜板试验角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3、4周时,C、D组的BBB评分及斜板试验角度均大于B组(P<0.05),C组的BBB评分及斜板试验角度与D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周时,B、C、D组大鼠脊髓损伤部位的髓鞘残余面积均小于A组(P<0.05),C、D组明显大于B组(P<0.05),在损伤脊髓中心D组明显大于C组(P<0.05)。术后4周时免疫组化检查,B、C、D组的BDNF、GDNF、Bcl-2和Bax的阳性表达强于A组,C、D组的BDNF、GDNF和Bcl-2的阳性表达强于B组,Bax的阳性表达弱于B组。术后4周时Western blot法检测,B、C、D组的BDNF、GDNF、Bcl-2和Bax的表达高于A组(P<0.05);C、D组的BDNF和GDNF表达明显高于B组(P<0.05),C组与D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C、D组的Bcl-2表达明显高于B组(P<0.05),C组与D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和D组的Bax表 韩晓光 田伟 刘波 刘亚军 徐云峰 靳培浩关键词:脊髓损伤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神经营养因子 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