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烨文
- 作品数:31 被引量:164H指数:7
- 供职机构:浙江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探讨张仲景运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痹证的理论渊源被引量:15
- 2016年
- 痹证是现代社会常见的一种疾病,其治疗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按方证分型,辨证施治,以桂枝芍药知母汤等诸方治之。文章通过对张仲景运用治疗外感病的桂枝汤、麻黄汤及其类方的理法方药的类比分析,结合后世医家的阐释,归纳探讨仲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杂病痹证的理论渊源。
- 王利勤陈烨文张宇燕余王琴周惠芬杨洁红万海同
- 关键词:桂枝芍药知母汤痹证
- 连建伟教授治疗肿瘤病术后验案举隅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介绍连建伟教授治疗肿瘤病术后的验案,并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选取肿瘤病术后调理之临床病案3则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连建伟教授治疗肿瘤病术后,注重肝、脾、肾,善于运用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调畅情志,善于运用肾气丸、补中益气汤,补益先后天之本,从而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结论]连建伟教授以历代名方加减化裁,选药精当,疗效确切,体现了中医药在肿瘤病术后调理环节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 陈烨文王鹏程连建伟
- 关键词:肿瘤术后肾气丸柴胡疏肝散五苓散
- 连建伟教授从痰瘀辨治杂病临床经验探析被引量:1
- 2015年
- 连建伟教授认为痰、饮、瘀三者因脏腑功能失调以至气血津液代谢失常而产生,痰饮日久可致血行不利而为瘀,痰瘀为杂病常见病理因素。通过梳理痰瘀和脏腑气化的关系,分析张仲景、叶天士痰瘀并治的临床实践,探析其学术渊源,并举妇科癥瘕、咳嗽、眩晕临床验案三则,以示其从痰瘀论治杂病经验。
- 陈烨文王鹏程连建伟
- 关键词:痰瘀同治名医经验
- 唐以前辨治痰饮的医学成就述评
- 目的:述评唐以前辨治痰饮的医学成就.
方法:对唐以前著名医学著作进行研究,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病源侯论》、《千金方》和《外台秘要方》等;分别从上述医学文献及其所论述痰饮的传承情况、病因...
- 陈烨文许琳
- 关键词:痰饮病理机制辨证施治方药配伍
- 浅论唐容川治吐血四法对仲景方的发挥
- 2012年
- 唐氏容川探索血证诊治,遍览方书,深得仲景方之旨。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以止血、消瘀、宁血、补血为主的治血方法。唐氏的学术思想渊源值得后人深入探讨。
- 陈烨文
- 关键词:唐宗海血证经方
- 论“六经中风”的证治特点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探究六经中风的证治特点,厘清六经中风理法方药特点,并补充相应的治疗方药。[方法]以张仲景著作为基础,搜集六经中风的条文,并以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六经中风的证候,以此阐明病机,补充主治方剂。[结果]风邪具有阳热属性,三阳中风易治,三阴中风有必要待其阳气来复,治疗六经中风的方药选择需要兼顾辛凉清热之法,具体可以参考张仲景、叶天士、吴鞠通的诸辛凉方。太阳中风主治方为桂枝汤,阳明中风主治方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少阳中风的主治方为小柴胡汤,太阴中风的主治方为桂枝人参汤,少阴中风主治方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厥阴中风主治方为麻黄升麻汤。[结论]厘清六经中风证候和病机特点,补充相应方药,有助于加强对风邪属性和六经中风证治的认识。其中,治疗三阳中风的经方与后世温病学家的辛凉解表方的比较研究,是探讨寒温统一的切入点,为探讨寒温统一提供了初步基础。
- 陈烨文许琳龚一萍
- 关键词:六经中风伤寒论叶天士吴鞠通
- 连建伟辨治痰饮病经验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分析连建伟教授临床辨治痰饮病的医案,总结其临证经验。方法:立足于中医经典理论,通过脏腑学说,探索连建伟教授辨治痰饮病的临证思想。结果:在辨证论治的指导下,运用历代名方,注重先天和后天之本,是取得疗效的关键。结论:连建伟教授的临证特色,值得研究。
- 陈烨文连建伟
- 关键词:痰饮病辩证名医经验
- 张仲景治痰方法浅析被引量:6
- 2015年
- 通过对相关方剂的梳理,分析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治痰方法 ,治痰时应斟酌邪正双方的关系,根据痰的寒、热、燥、湿属性拟定治法。《伤寒论》治痰法有辛通行气法、涤痰通阳法、实则泻之法、辛甘温散酸敛法,《金匮要略》有宣肺清热法、渗湿燥湿法、祛邪开闭法、痰瘀同治法、补益法。可以看出仲景治痰不仅有祛邪之法,还有补益之法。
- 陈烨文许琳龚一萍
- 关键词: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治法
- 论泻心汤类经方的特点及对《温病条辨》的影响(下)
- 2015年
- 吴鞠通继承和发挥了半夏泻心汤配伍方义,将辛开苦降法运用于调整脾胃气机的升降。在《温病条辨》中共有泻心汤方12首,其中有3首变方,另有2首泻心汤缺如。诸方以治疗中焦病为主,涉及下焦病,配伍思路以辛开苦降法为基础,或合苦甘合化法,或淡渗利湿法,或疏利枢机法等,体现了《温病条辨》方对经方的灵活化裁。
- 陈烨文许琳龚一萍
-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经方温病条辨吴鞠通
- 唐以前辨治痰饮的源流和发展被引量:7
- 2017年
- 述评唐以前辨治痰饮的医学成就。对唐以前著名医学著作进行研究,发现《黄帝内经》对痰饮界定欠清晰,提出了脏腑水液代谢理论和气味配伍组方规律;《伤寒杂病论》将辨治痰饮系统总结,上升到理法方药的高度;《诸病源候论》系统总结了人体产生痰饮的病因病机,《千金方》和《外台秘要方》广泛搜集了唐以前辨治痰饮的方药经验,丰富了辨治痰饮的学术体系。张仲景创辨治痰饮病理法方药体系,达到最高水平,因此唐以前辨治痰饮的医学成就总结有必要以仲景学说为尺度,进行比较研究。
- 许金泉陈锦汝陈烨文
- 关键词:痰饮《黄帝内经》《千金方》《外台秘要方》